周 冰
(西藏軍區拉薩八一學校 西藏 850000)
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為完成知識教學目標和能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實際學習情況、教材自身特點等所選擇的知識傳播方式,它有著鮮明的靈動性。新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式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們需要采用更加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以最高的學習效率來進行地理學習。
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樹立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材觀,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根據教材去照本宣科,而是應該對教材進行優化和創新。通常情況下,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書、教具、地理實體和實際生活四部分組成,教材只是眾多學習資源中的其中一項,教師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去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們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這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改善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方式。在新課程標準下,教材中的很多案例是有明顯的地域差異的,教師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對教材進行二次的開發,在課堂上補充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比如說該地的經濟狀況、民俗習慣、地理形態,或者也可以把當地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活例子聯系起來。需要提醒地理教師的一點是,想要提升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一定要對學生已有知識儲備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他們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應該深入的去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把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結合[1]。
比如說,在《遼闊的疆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們應該做到“有備而來”,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查閱各種資料,盡可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分享更多的知識點,幫助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和進步,也要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趣味教具,在課堂上更好地帶動學生們學習和思考地理問題的熱情,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投入度。教師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學生潛力的培養,把傳授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潛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創設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教師們創設的教學情境應該是感性的形象的,具體生動的,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升學生們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以往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得課堂氣氛枯燥沉悶,因此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情境的創設[2]。
通常來說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
第一,通過實物和圖像來創設教學情境,這種方法其實比較簡單,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掛圖、視頻多媒體教學軟件等來創設教學情境,把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打開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地理難點。比如地球自轉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抽象的,教師只通過語言的講解,顯得非常的蒼白無力,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而當就是通過三維立體動畫的形式將這一塊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就很容易對這一塊的知識點進行消化和理解;
第二,通過活動來創設教學情境,所謂的教學活動就是指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動手動腦的小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來獲取地理知識。比如說在經緯線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們對于經緯線的概念特征都沒有明確的認知,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去觀察地球儀,然后從地球儀上來認識到經緯線的分布規律,也讓他們通過動手測量,利用比例尺來估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等;
第三,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來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們所有新知識的學習都是要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需要借助于對舊知識的引申,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新知識,這樣新知識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四,教師們可以通過問題的方式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一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深入的去思考,從而進入深度的學習。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只是聽從和服從教師的安排,在教師的要求下來進行地理學習,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而且教師們的權威信息要被打破,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變為促進者,也要從學生學習的信息源變為信息平臺。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教師們不再是講學者和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教師們必須要深入的去了解學生,和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系。初中地理課堂絕對不能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和學生平等的去進行交流,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們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能夠主動的自由的去進行探索性學習。
初中地理教學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所有的教學都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師們應該遵循教學規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為根本目的,不斷的對課堂教學的模式去進行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