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花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回民中學 寧夏固原 756000)
在新課改進程中,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但現實中,很多高中歷史教育者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實施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對學生歷史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等的培養,難以達成對學生全面培育的要求。將中華傳統文化引入高中歷史教學中,能夠轉變老師對歷史學科的教學認識,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實施歷史教學,能夠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讓學生更加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促使其家國情懷、人文素養、歷史意識提高的同時,讓學生主動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
新時期的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對學生的歷史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唯物主義價值觀等進行培養,這樣學生才可以對傳統文化進行判斷,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1]。因此,歷史老師要主動進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研究中,對其價值進行把握,養分進行汲取,做好對學生文化素養以及綜合能力培養的準備。
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學校教育要將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放于重要位置,為社會主義建設所需接班人的培養奠定扎實基礎。中華傳統文化支持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能夠豐富對學生愛國精神培養的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進而在努力學習和提高自我的過程中,為國家更好地繁榮發展以及民族的復興做出更多貢獻。
通過上文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與高中歷史教學結合必要性的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以及對歷史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在對兩者融合路徑的選擇過程中,老師要將創新、針對性的策略引入教學中,更好地強化中華傳統文化與高中歷史教學結合的效果[2]。
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對歷史知識點的講解,如何在知識點講解中巧妙地融入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對其深入思考和巧妙解決。筆者認為在對歷史知識講解的過程中,老師如果能夠準確抓住教學內容的主題,并做好對主題的拓展,既能夠做到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又能夠讓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讓學生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感受,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火燒圓明園》歷史事件時,大部分學生只是了解了這部分歷史知識,并沒有對該歷史事件對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有一個深層次的了解。而此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學生對圓明園曾經的輝煌感知不夠,所以在圓明園被大火燒毀后也難以對其損失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對此,老師可以對網絡中與圓明園相關的視頻資料進行整理,以3D技術對圓明園曾經的輝煌進行原貌還原。一方面學生可以對圓明園中蘊含的藝術成就及藝術典藏進行了解,另一方面還能夠讓學生在對比學習之中由心發出一種憤怒,讓學生產生對文物保護的想法,提高對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效果。
高中歷史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又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并不高,此種學習背景下,即使老師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滲透,但也無法保持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會影響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對此,老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學生關注的內容進行結合,以更好地保障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效果。
比如在教學《宋明理學》一課時,在對宋明理學代表人物以及思想等全面搜集與整理后,在課堂中通過視頻呈現的方式,為學生營造逼真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將自身的生活經驗引入學習中,深層次理解宋明理學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另外,根據很多學生對《百家講壇》節目感興趣的特點,老師就可以對節目中有關宋明理學的內容進行整理與播放,讓學生在對感興趣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對中國古代學術觀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既能夠保障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又能夠達成對學生中華文化自豪感的培養。
中華傳統文化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的過程中,僅靠對教材資源的應用還不夠,老師要具有對豐富教學資源引入的意識,一方面能夠豐富歷史教學內容,為歷史教學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對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比如,將博物館的展覽內容進行展現,師生共同參與到對展覽內容的探究之中,對展覽物品所處歷史時期的獨特社會面貌進行了解,對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深切感知,進而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此外,通過對此種趣味教學方式的引入,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樂于主動對各歷史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對歷史知識背后的深層次意義進行感知,促使其自學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融入,提高了歷史學科教學的價值,老師要及時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以教材為基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時機等進行全面把握,在讓學生理解和構建歷史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歷史意識、愛國情懷、文化素養等的全面培養,讓學生真正進入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