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涓涓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選修課程的設置就是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圍繞祖國語言實施相關的教學活動。在語文選修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還要對他們的語文素養進行培養。高中生要學習的內容很多,教師存在較大的教學壓力,這就導致選修課被邊緣化,對此,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選修課教學的質量,發揮出語文選修課的作用。
語文學習的重點就是思維的淬煉,所以,學生要堅持的積累語言以及語感,只靠教師在必修課教學中的講解還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只有自己經歷和感悟,才能提升語感,鍛煉學生的思維。然而學生因為語感、語言儲備、思維模式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了消極的影響。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認識到選修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自己體驗以及實踐獲得知識。在選修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書籍,解決必修課程在各方面的限制[1]。除此之外,選修課程看重專題探討以及個性化的解讀,通過讓學生拓展閱讀,以學生自主閱讀以及探究為主,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師則發揮輔助的作用。可以看到,語文選修課程的設置就是對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有效補充。
當前大多數學校在語文教學中,都是先講解必修課程內容,然后再講解選修課程內容,但是有一些學校在高三年級就開始總復習,所以,教師會選擇減少選修課程的時間或者是只講解和高考有關的選修課內容,甚至是直接放棄選修課程。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教學中穿插著進行,每周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加入1-2節的選修課,對語文教學結構進行改善。例如,在高一時,就可以穿插選修課程中的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讓學生進一步拓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疲憊感。
課本中強調了要對學生的多元文化觀念進行培養,除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之外,還要傳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培養以及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保持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實施文化創新,向全世界體現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所以,教師要注重選修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積極的落實這一要求,重視知識的整體性,加強學生能力培養,提升學生對于文化的全面理解能力。例如,文言文的文字簡練,比較難懂,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學會詞匯以及語法知識,還需要在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體會到其魅力。學生在文言文必修課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些虛詞實詞、文言句式,在選修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不限制在這些內容上,而是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給學生的閱讀提供指導,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文言文中的道德信條以及文化元素,在學習文言文知識的同時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其文化素養。例如,對于實詞“愛”,學生已經在學習中掌握了其不同的意思,如“吳廣素愛人”中的意識就是加惠于人;在“古之遺愛也”中的意思就是恩惠;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中就是舍不得的意思。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在選修課程中,就可以應用知識儲備形成語感,找到思維門徑,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有了知識積累以及語感后,就會加深對某個文化知識點的理解,產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以及禮俗習慣的興趣,引導學生實施專題學習。
這是語文核心素養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三維目標,分別是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不要只看重知識的講解,而是要將學科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全面展現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點[2]。比如,選修課中有很多古典詩詞,教師就可運用詩詞的美,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意識到古典詩詞的魅力,提升學生創造美的熱情。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意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其全面感受文本內蘊,基于發現和欣賞美,提升學生的創造美能力。比如,在選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對比,比較詩歌在不同國度以及發展階段的特點以及審美風格。例如,比較唐宋近體詩、漢代古體詩,比較《木蘭詩》《孔雀東南飛》,還可以比較我國的古典詩詞以及國外作品。審美鑒賞和創造素養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教師在選修教學中要加強學生這一素養的培養。
需要對選修課程評價體系進行優化,改變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方式,構建科學、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例如,選修課結束之后,可以通過綜合討論會、競賽、校本考核、報告會等方法進行考核。比如,學習完中外傳記作品后,就可讓學生完成閱讀報告,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通過多種形式完成。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重視必修課之外,還要重視選修課程,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選修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優化,比如,課程設置、教學資源、課程評價等,滿足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