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剛 楊曉紅
(1.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鶴壁 458030;2.河南理工大學鶴壁工程技術學院 河南鶴壁 45803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師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厘清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特點。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作為不同類型的大學,筆者就二者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異同點進行了一些思考分析。希望這些淺顯的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廣大高等教育研究者提供思路,從而為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起到一定的作用。
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肩負著教育類型的高層次教育,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必須堅持三個基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雖然是兩種類型的高校,但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確保黨牢牢掌握領導權,才能保證教師隊伍建設正確的政治方向。黨的高質量發展必將引領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
立德樹人的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我國先后出臺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對指導推動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教師職業行為均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規范性。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基礎上,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理想,把教師工作、個人理想與學校發展、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二是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杜絕學術失信和學術腐敗等問題的出現。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不僅是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對新時代教師隊伍的共性要求。
高校作為教育的高層次教育載體,有著較強的個體獨立性。高校建設發展的歷史積淀、外部環境、內在因素等決定了高校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高校建設中,必須堅持高等教育規律,區別對待。盲目地“一刀切”,制訂一個標準建設高校教師隊伍是違背規律的。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必須按照規律辦事,堅持分類施策。
概括說,對于處于不同空間區域的高校,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非中心城市高校要制訂各種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校工作,穩定教師隊伍,避免人才流失。對新教師、青年教師、骨干優秀教師、高職稱教師等不同的教師人群,要預留發展空間,鼓勵支持上進。要注意發揮優秀教師的帶頭示范作用,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個人業務水平。對于教師隊伍建設,要發揮基層教研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協同作戰。不管是高職院校,還是高等院校,按照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才能組建好優秀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隸屬于不同的教育類型,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有著許多不同點。
(1)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是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在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建成,教師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師地位待遇穩步提高,教師素質能力顯著提升,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但是,與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還存在著數量不足、來源單一、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結構性矛盾突出、管理體制機制不靈活、專業化水平偏低的問題,尤其是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短缺,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高職院校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建成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目標定位最大特色是“雙師型”。
(2)高等學校著力服務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雙一流”建設方案中,建設一流師資隊伍被列為首要建設任務。
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全球教育與人才激烈競爭、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體制機制變革、內涵式發展等諸多深刻挑戰。建設一支有領軍人物的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是高等學校的首要目標任務。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目標定位最大特色是“創新型”。
由于目標定位的不準確,就很難建設適合類型高校的教師隊伍。從高校教師隊伍引進上就不難看到,很多高職院校教師招聘簡章的報考條件和高等學校教師是相同的。這種相同就是沒有理解“雙師型”的重要含義。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來源:一是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二是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的聯合培養人才。目前,各高職院校招聘教師的主要條件是把專業和學位作為最重要的資格條件,與高等學校招聘教師沒有不同。而根據《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教師〔2019〕6號)文件要求,自2019年起,除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畢業生外,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自2020年起,除“雙師型”職業技術師范專業畢業生外,基本不再從未具備3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
高等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教師隊伍主要來自高等學校培養的具有高學歷高學位或高職稱教師。在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庫成員具有較強的競爭性。這和高等學校打造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人才是一致的。
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隸屬于不同的教育類型,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有著許多不同點。從這些不同點出發,結合高校實際建設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勝任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推動高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1)高職院校教師的“充電站”優先在企業。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或實訓基地實訓,了解行業技術發展前沿,掌握專業的技術技能,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能力。
建設高質量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必須實施校企雙向流動,可采取“固定崗+流動崗”的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首先,編制總量。高職院校以2—3年為一個穩定周期,在綜合考慮辦學條件、專業特點、學生規模、人才儲備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編制教師需求總量,包括教師規模、質量和結構。其次,盤活存量。高職院校摸清家底,優化專任教師崗位分類,按照專業大類(類)和具體專業歸屬。引導由于專業不對口產生的“過剩教師”轉崗,確定每一位教師的發展定位。再次,優化結構。根據學校實際和專業特點,組建教學團隊,優化崗位設置結構,確定固定崗和流動崗。最后,配置資源。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設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崗位,暢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兼職從教渠道,規范兼職教師管理。進而形成“固定崗+流動崗”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兼顧的專業教學團隊。
2.高等學校教師“充電站”重點在高校。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中:一是強調搭建教師發展平臺,開展教師發展研究,為教師提供研修服務、職業發展指導、教學咨詢指導等,更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二是通過教學與科研團隊建設,建立教師合作發展機制。尤其是發揮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的引領作用,帶動教學與科研團隊的協同發展。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和清華大學“首屆新百年教學成就獎”獲得者于歆杰,領銜11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完成了清華大學首門慕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和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電路原理”。三是建立跨院系、跨學科教師學習共同體,推動教師自主組織學習,增強教師發展動能。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具有鮮明的隊伍特色,概括地說,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應是“國家工匠之師”,引領的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的共同體。具體的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企業設置訪問工程師、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技能大師工作室。二是高職院校在政府統籌下,健全高技能人才到學校從教制度,聘請企事業單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到學校兼職任教。建設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和兼職教師資源庫。三是校企雙方共建教師發展中心,在教師和員工培訓、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高等學校教師隊伍是科學家和教育家相融合的國際化高層次人才隊伍。信息化時代來臨,我們生存的地球真正成為一個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學術無國界,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是服為全人類的。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必須通過教育。高等學校往往成為最新科學技術的首發地。也正是如此,高校教師通常既是學校內的教育家,也是社會上專業知識的科學家。高等學校教師隊伍以學科學術劃分,而不以國籍劃分。世界一流的高等學校教師團隊一般都有國際友人加盟。
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作為教育的高等層次,必須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國際接軌。在并軌國際化方面,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
(1)改革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高職院校同樣需要建設教學創新團隊,以激發高職院校內在的強勁發展動力。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必須建立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這也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具有最廣闊的國際化視野。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國際化視野,是以我國戰略性重點產業領域和民生緊缺領域專業為基礎,學習國際“雙元制”職業教育先進經驗。通過組織教學創新團隊骨干教師分批次、成建制赴德國等國家研修訪學。
(2)高等學校建設水平代表了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科技文化發展水平,國際化始終是高等學校的一個顯著特點。我國高等學校當前正在加快實施“雙一流”國家戰略,成為世界認可的“一流”,首先依靠的是“世界一流”的師資。
我國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國際化,一方面是在學科學術領域開展交流合作,重點攻克學術問題和人類發展問題,加快國家科技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文交流機制,選派援外教師、孔子學院教師,把中國優秀傳統帶到世界各地,從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異同點既有明顯區別,也有內在的相互聯系。建設合格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抓住主要方面,因地因時因校制訂精準政策,并加以認真落實,新時代高職院校和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目標才能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