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娟
(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素質教學部 重慶 40005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古老的華夏民族綿延五千余年所創造和積淀的文化精粹,具有恒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對中華民族具有十分重大且深遠的影響。2014年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新時代的大學生擔負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往開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加強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高尚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審美情趣,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當今中國已全面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是個相對來說自由和開放的空間,隨著中國形形色色各大網站的建設發展,網絡直播平臺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溝通工具的應用,海量信息和思潮蜂擁而至,世界多元文化的沖突日益明顯。在各種文化思潮中不乏光怪陸離之說,這對于一部分好奇心強但又缺乏辨識能力的大學生來說,極易迷失其中。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感較低,……對西方文化過分崇拜,盲目認同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2]。不少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幾乎是一片空白,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不屑一顧,甚至認為中國傳統習俗就是糟粕,但談到國外的一些禮儀習俗他們卻津津樂道,倍加追捧,出現了“哈韓”族、“哈日”族,這其實就是對自身的傳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要培養學生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始終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堅定的信念,其基礎和前提是讓學生去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切身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才能從內心深處萌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信仰,樹立起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從容應對外來糟粕文化造成的沖擊與侵蝕。
“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多年以前這曾是引發一代大學生廣泛思索和探討的話題。曾幾何時,草原英雄小姐妹、救火小英雄賴寧是學生學習和崇敬的偶像,先人后己、樂于奉獻是學生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標準。但反觀當今的一部分大學生,有的推崇“個人主義”,過分地關注自我得失,事事從自我出發,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和集體的利益;有的踐行“金錢至上”,認為只要能夠擁有巨額財富就是人生的贏家;有的認可“享樂主義”,羨慕奢侈肆意的生活,把光鮮亮麗的影視明星歌星當作人生的榜樣;還有的虛榮心極重,從電子產品到衣帽服裝甚至到一只小小的簽字筆,都一味盲目地追逐國外品牌,而對本國產品卻嗤之以鼻。“甘于奉獻的人生”這句話在部分大學生眼中簡直就是一句笑話。對這一部分大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華夏民族自古奉行的道德素質、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等思想內涵,積極挖掘和精心挑選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對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健康三觀和培養優良道德品質,大有裨益。例如,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百事孝為先”的觀念,培養學生對父母家人的感恩意識,繼而上升到對家庭和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運用傳統文化中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思想,教育學生要胸懷天下,志存高遠,有勇氣有膽量去主動擔當時代賦予的責任;利用傳統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名言警句,讓學生懂得講求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而不是隨意輕諾寡信;運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古詩句,激勵學生在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崎嶇時不畏懼不退縮,而應抱著樂觀豁達的氣概,堅定執著地追求人生理想。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今社會的審美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娛樂化的特點,部分大學生由于人生閱歷過于單純,辨析美丑是非的能力較低,整日熱衷于滿足獵奇心理,盲目追隨某些社會潮流,形成了膚淺惡俗的審美觀。例如,在我國民眾的觀念中,歷來是男性以陽剛健碩為美,女性以婉約含蓄為美,但目前大學生中不乏追逐“中性風潮”的人群,他們迷戀“網紅臉”,自稱“顏值控”,過分看重容貌形象,女生的衣著裝扮透露出帥氣沉穩還可用英姿颯爽來形容,但部分男生傅粉描眉涂唇,忸怩作態,模仿所謂的“日系美男”,這就屬于低劣粗俗的審美觀了。再如不少大學生競相追看都市言情、仙俠修真、玄幻穿越類網絡小說和影片,整天插上耳機沉浸在重金屬音樂的強烈節奏中去追求感官的刺激,卻不肯沉心靜氣地來仔細閱讀品味一部經典名著、不肯屏氣凝神地來認真傾聽感悟一曲《春江花月夜》, 對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審美標準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真是何其悲哀!
早在19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就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人生觀教育”。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熱愛中華經典、增強文化自信[3]。內涵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精美絕倫的美育素材,是教育工作者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價值觀,培養真善美的審美情懷的不竭源泉。例如,通過吟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古典詩文讓學生感受塞外風光的雄美壯闊,通過欣賞鄭板橋的《墨竹》圖來領會疏密有致、清雅脫俗的中國文人審美情趣,通過經歷采茶、制茶、泡茶、飲茶等傳統工藝活動和生活體驗來感悟“和、靜、怡、真”的中國茶道精神……借助傳統文化中異彩紛呈的內涵精髓來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較灌輸式的說服教育而言,成效更為顯著。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大量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自主學習能力非常欠缺的學生涌入高職院校。要對他們實施諸如《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中國古典文學》等講究系統性、理論性的傳統文化課程教育,難度可想而知,學生也會因認為此類課程無法提供直接的顯而易見的“就業助力”而不予重視。因而如果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程度,秉承適用性和實用性的前提,科學合理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無形中也接收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洗禮。例如,在我校的“市場營銷”這一專業的教學中,就從晉商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營養。在講到《財務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相關內容時,通過引入介紹晉商科學的經營模式和創新的財務會計管理體系,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意識;通過梁啟超的贊譽——“晉商篤守信用”,宣揚晉商“誠信為本,以義制利”的經商理念,啟發學生樹立講究誠信的職業道德;通過播放明清晉商歷時數月,翻越千山萬水,每年將數以萬擔計的各類商品運送到苦寒的俄國腹地的影視資料,激勵學生要富有勇于開拓、不畏艱險的創業精神。讓專業知識與晉商文化水乳交融,使學生隱形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大大地豐富了專業課程的教育內容,受到學生的歡迎。
找到專業教學知識和傳統文化知識的共同之處只是備好了一份美味的原材料,但原材料畢竟是寡淡無味的,如何通過施加油鹽醬醋進行煎炒蒸煮,將一份回味無窮的佳肴呈現在就餐者面前,牢牢拴住他們的胃口,需要教育工作者打破舊規,積極學習,結合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不斷開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模式。教師“要深入研究青年學生群體的語言體系和交流模式,根據他們的交流特點,選擇恰當的話語模式和傳播工具,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與青年學生群體的交流模式盡可能貼合,提高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4]。現在在校的“00后”大學生是接受新媒體影響最為巨大的群體,他們的學習呈現出追求個性化、碎片化、視聽化等特點,而各具優勢的新媒體恰好能為大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契機。校方應在校園網站上設立專欄用于宣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生學習的固定平臺,定期推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文章。直播間、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移動有聲App等流行的文化傳播新媒體都是學生學習新知、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移動有聲App,根據2020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對外發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5]。教師或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課、趣味盎然的小視頻、生動活潑的有聲閱讀資料,或精挑細選經典的影視音樂資源,依托新媒體發布,并創建QQ群、微信群、網絡論壇等開展探討交流,借助評論、留言、師生問答等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合作學習,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和課堂教育教學的直接施教不同,校園文化對學生起到的是潛移默化的熏陶培育功能。一個充滿了濃郁的書香氣息和高雅藝術氛圍的校園文化,可以成為一股激勵鼓舞學生奮發力求上進的內在動力,成為一架學生在精神修為上去粗存精、淬煉高尚道德情操的煉鋼爐,成為一個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提升藝術品位的大舞臺。因此要大力營造具備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從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講,高校應盡量將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校園的建筑、雕塑、宜傳欄、標語等設施都可以利用起來,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陣地。例如,通過打造具備中式特色的亭臺樓閣和園林藝術的校園環境、擺設張掛書畫作品、名言警句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講,高校應盡量運用信息化技術,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式,在校園中營造出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例如,大力組建以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各類型社團,以社團為依托,開展古詩詞朗誦品讀、民族樂曲戲劇欣賞、中國書畫大賽、傳統陶藝制作、漢服表演和剪紙藝術賞析等各項活動,活動形式可以是線下實體活動,也可以通過線上播放音樂視頻資料進行欣賞或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座,并開展互動,還可以利用AR技術模擬逼真情境體驗感受,深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感知并內化于心,外化于日常的言談舉止之中。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6]。大學生是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棟梁,作為高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育高校學生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品質的深遠意義。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網絡文化背景下,我們既要善于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又要勇于面對時代發出的挑戰,要積極挖掘和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教書育人,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樂章的一代代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