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
(甘肅省嘉峪關市建設路小學 甘肅嘉峪關 735100)
如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認知水平都處于比較低的層次,要求語文教師善于借助指導性語言帶領學生借助繪畫日記的形式進行概括,進一步形成全新的形象資料,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思維創造的過程。引領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材料,并形成自我認知,之后借助繪本日記的形式呈現出來,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并深入體會,培養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興趣,有效完善學生的語文思維框架。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繪畫日記的形式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基于課程標準下,注重遵循自主性原則,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發展個性,善于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合理化發展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自由記錄過程中呈現出自己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以及認識,在語文學習中進行恰當選擇,并在合理性選擇中發展自我寫話以及各種綜合性能力。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善于運用積極評價,引導以及促進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以及思考等多種途徑,綜合性運用各種方法合理性搜集生活中的多種材料。由此可見,生活材料的重要性,生活是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源頭。很多學生對于語文知識認識不夠透徹,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熟視無睹,一旦讓學生結合生活內容進行聯想的時候,往往會無從入手,而繪畫日記則為學生觀察生活以及連接語文知識之間提供了橋梁,有助于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語文思維,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認知。
在課程標準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自由表達,或者描述自己的感想與認知。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的學習,應當注重趣味性,讓學生們在玩中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寫話興趣,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繪畫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那么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學生最為喜愛的繪畫方式與語文知識教學相結合,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自然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在語文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過于急功近利,完全不顧課文的具體內容,忽視了對于文本內容的形象認知以及情感的感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則停留在語言形式,尚未真正走進文本,則直接帶領學生走進語用的情節中,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無法深刻的理解,更不要說感悟作者的情感,無法真正體會文本中豐富的內涵,自然無法利用繪畫日記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對于語文知識的積累環節,教師注重帶領學生篩選文本中的精美句子,并進行摘錄,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提升學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實際上,大部分語文教師強調優美句子的積累,忽視了學生對于句子的理解教學,將積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環節,導致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自然無法出口成章,不能靈活應用自己所積累的詞語,最終不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在具體強調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基礎上,當前很多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忽視了自身的教學過程,并不意味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深刻挖掘出對學生的學習有價值的點。部分教師在展開語用教學之前,忽視了對文本材料的精準分析,甚至所設計的環節與學生的認知能力嚴重不符,超過了學生的能力水平,這樣做往往會促使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降低語用教學效率。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是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性作用的,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預習單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單上所有的任務,如果學生全部完成之后,那么是否還需要教師的課堂教學呢,甚至有的教師將學生預習環節掌握的內容進行反復講解,對于學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卻忽視不講,這樣的語文教學并不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
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一般而言離不開學習以及模仿,同時當學生在學習與模仿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特定教育語境的設計,學生在語用環節中,注重語言材料的積累,同時還應當懂得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如何合理恰當應用語言,善于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形成屬于自己的語用能力。實際上部分語文教師直接忽視了語境的創設,當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中獨立展開模仿,導致學生無從入手,雖然在表面上學生掌握了語言材料以及相應的表達技巧,一旦進入到真正的情境中,學生依然無從入手,整體的語用應用看似相符,深入分析了解到學生實際上是脫離了語文情景,其所完成的作品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內容,在文本學習中的詞語蘊含豐富內涵,因此引領學生注重將詞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夠賦予詞語豐富的內涵。注重結合文本教學背景,讓學生了解文本內容的創作背景,并意識文本知識的學習不僅是掌握基礎知識,更為重要的則是引領學生在學習中深入品味其語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背后的情感。其次強調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對于積累的途徑一般是從多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從課本中的入手,在教學內容過程中,引領學生們密切關注課本中的優秀好詞好句,另外一個則是關注課外閱讀,讓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彌補自己語用能力的不足,在潛移默化中有效積累,并在豐富積累中靈活性表達。對于其表達的形式則可以借助繪畫呈現出來,比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古詩詞中應用最多的則是借景抒情,教師不妨引領學生將景物描繪出來,呈現出自然形象之美,并從景物中讀懂作者的情感,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靜夜思》教學過程中,以詩人是如何描寫思念家鄉的情景的作為切入點,之后引領學生共同品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兩句話,將學生置身于思念家鄉的情景中,當學生完成品讀任務之后,移情入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將自己想象為李白,在面對皎潔的月光的時候,最想說什么,最想做什么,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示出來,為學生營造豐富古詩學習體驗,不僅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其次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時候,文本內容呈現了一口水井,水井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水井,而是中國革命黨人對于當地人民貢獻,以及當地人們對于中國革命黨人的感激之情,進一步呈現了作者對于感恩意義的思考,但是以當前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讓他們深入感悟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并插入作者的創作背景,學生就會明白作者所寫內容背后的所隱藏的情感,并借助繪畫的形式傳達自己的理解,并為之震撼。
對于語文知識語言表達的精妙上,不僅要求學生善于抓住文本內容,同時注重理解文本作者是如何有效表達以及組織材料的,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在學習中全方位提升自身對于語言的敏銳度,從語言內容上分析,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場合中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會進行斟酌考量的,教師在教學中則注重引領學生關注語言內容的呈現,引領學生對其進行品味,感悟人物形象美,之后借助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合理選取語言教學點,在遷移學習中,考慮到學生是否了解其中心思想,是否了解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學生自身是否具備表達的欲望等,不能忽視學生自身的價值,避免對于學生已經了解與熟悉的內容進行重復講解,站在學生學情基礎上訓練學生語用能力,引領學生借助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為學生后續有話可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分析文章的主旨,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有愛,才會甘于奉獻,有愛,才會樂于助人。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共同細致品味文本內容,沿著“長長的小溪”和“彎彎的小路”向學生述說雷鋒叔叔的事跡,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重點感悟“感”字,從內心呼喚雷鋒叔叔,哪里需要愛心,哪里就有雷鋒精神,之后讓學生明白尋找雷鋒并不是尋找真實的人,而是尋找雷鋒精神,共同向雷鋒叔叔學習,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進行繪畫,借助繪畫日記的形式展現自己生活中的“雷鋒叔叔”,共同借助繪畫的形式呈現人物形象美。
當學生在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的話,不僅可以降低學生語用表達的難度,同時還可以提升語用訓練的實效性,引領學生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資源,避免對于語文知識停留在生搬硬套圈子中。對于語文情景的創設應當注重尋找恰當的文本情景,之后借助文本情景創設合適語境,引領學生切實將語用呈現在語言實踐中,強化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留白的情景,教師可以敏銳的抓住其留白,為學生創設合適語境,有效延伸學生的語用想象空間,并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具體語文學習中,教師結合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編寫意圖等合理性把握文本語言,有效幫助學生借助繪畫的形式展現藝術形象美,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創造性提升,引領學生學會正確表達,全方位提升其遷移應用能力。
例如《日月潭》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呈現日月潭的圖片,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描繪自己印象中的日月潭,并借助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然后一一介紹自己的整體的繪畫過程,借助繪畫的方式有效鍛煉學生的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再比如學習“畫楊桃”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呈現楊桃,之后讓每個學生共同繪制楊桃,每個學生所繪制的楊桃在相似中有著不同之處,之后將所有學生的繪畫作品集中在一起,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視角所繪制出來的內容是不同的,不再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別人的新發現,在繪畫中感受藝術形象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繪畫的形式為學生的語用能力以及語文知識的學習之間搭建了橋梁,讓學生利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降低學生語言表達的難度,同時注重引領學生對于語文文本知識進行形象化分析,感受文本中自然形象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藝術形象美等,為學生的語用能力提升奠定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