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蘇州市吳江區(qū)七都小學 江蘇蘇州 2150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不僅限于學生之間,同時也包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那么,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有什么優(yōu)勢?又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這一模式的創(chuàng)新呢?基于此,筆者將從相關方面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問題展開論述。
隨著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不小的沖擊,小學語文課堂作為接受文化教育的起點,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
教學課堂本該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性,但是,近年的小學語文課堂現(xiàn)狀顯示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主體性,小學語文課堂更多的是教師的“一言堂”,一堂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被動地接受,長期下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會逐漸失去,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提升。
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在教學時一味地講授知識點,認為只要將知識點講解到位,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就能夠提升。殊不知,這樣一味地講而不與學生交流則無法了解到學生的困惑和掌握情況。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速度大大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質量也會越來越低。
受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于以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如“60分”就是差,“90分”就是優(yōu)秀;或者用獲獎的名次來評價學生,會認為“三等獎”不太好,而“一等獎”就很優(yōu)秀。但實際上這樣的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時代是瞬息萬變的,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也無法滿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要求,教師應當弱化“數(shù)字”大小作為評價標準。
獨立學習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每個學生作為不同的個體學習,而合作化學習則包括聯(lián)系周圍的同學一起學習,當然,合作學習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在入學之前,學生之間基本沒有聯(lián)系,因此,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也習慣了自己做自己的,不會想到合作學習。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兩者相結合的好處,學生在遇到難題時就會想到向其他同學求助,學生也會為集體的發(fā)展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前人就有很多關于合作的說法,每一個學生在進行獨立思考時,或許會受到思維的局限,但是如果很多學生一起思考,那么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啟發(fā),使得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發(fā)展。
合作學習離不開學生獨立學習這個前提,也就是說小組合作交流離不開每位成員的獨立思考,否則合作學習也就無從談起。只有讓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平衡才能使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才能讓他們品嘗到學習中共同進步的甜頭,繼而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近年來很多教師都會選擇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凝聚力會得到提高。在課堂學習中,學生通過在小組合作中討論交流,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相互啟發(fā),從而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學生的個性也能得到展示。
比如我在擔任四年級的班主任時,將班上的43個學生分成四組,每個小組推舉一名值日組長,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相關事務,從各個方面為小組加分。我將每個小組的基礎分設置為60分,有上課主動回答問題、認真完成家庭作業(yè)、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幫助其他同學等情況則為小組加分,有上課睡覺或講話、未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的行為則扣一分,每兩周統(tǒng)計一次。選出前三名和最后一名,小組排名前三的可以獲得獎勵,小組排名最后的一組則額外打掃一次教室衛(wèi)生。這樣一來,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也會約束自己,在班上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都有探究的欲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新鮮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有了問題,學生就會思考,思考過后才能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才能有創(chuàng)新。很多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一定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解決問題,帶著探究的眼光來學習。比如我在進行第八單元習作部分“故事新編”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fā)揮想象 、創(chuàng)編故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我先播放《龜兔賽跑》的小視頻。提問:擅長跑步的兔子為什么輸給了慢吞吞的烏龜呢?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兔子在比賽中睡著了”“因為兔子太驕傲,沒把對手放在眼里”“因為兔子幫助別人剛回來太累了”等。我啟發(fā)學生大膽去想別人沒想到的。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想象你心目中的兔子是什么樣的?那烏龜呢?如果再跑一次結果會怎樣?今天咱們來比比誰的想象更新奇獨特,又合乎情理。
預設:選擇“烏龜又贏了”這一結果,從不同角度思考。
(1)站在兔子的角度,合理推想兔子在比賽途中可能遇到的情況。
生1:兔子由于粗心大意跑反方向了。
生2:我覺得兔子沒那么笨,它可能看到一片蘿卜地經不住誘惑停下來吃蘿卜了。
(2)從烏龜?shù)慕嵌龋侠聿聹y烏龜為了贏得比賽想出的辦法。
生3:烏龜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頭腳縮在龜殼里變成一個球,滾到了終點。
生4:龜殼沒那么圓啊,我覺得它得到了一個寶葫蘆,讓寶葫蘆變出火箭,飛到了終點……
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能夠使其他學生獲得啟發(fā),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在訓練中得到提升,這個過程能夠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正式寫作之時,我們一起篩選合適的寫作材料。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引發(fā)思維的碰撞,更有助于他們打開思路,合理推想各種材料,主要在“新”字上作文章。這個過程中,既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是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會覺得課堂很枯燥,知識晦澀難懂,究其根本就是課堂教學沒有聯(lián)系實際,讓生動有趣的課文變成了生硬的文字組合。如果教師能夠將課堂教學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文和我們的生活相關,將抽象的知識用具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那么對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將學生帶入課文也是一種很好的集體化學習方式,在講解一些敘事性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比如我在進行“祖父的園子”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在祖父的園子里的快樂生活。我設計了下面的環(huán)節(jié):
我將班里學生分成三個人一組,三個人分別擔任旁白、爺爺和“我”,進行課文還原。這樣一來,班里的學生都參與了進來,而且體驗感強烈,之后,我再邀請一組學生在班里進行展示,其他同學則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1)作者當年在祖父的園子里都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生1:“種小白菜、鏟地”
生2:“作者在后院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揚水‘下雨’”。
生3:“祖父用草帽與孩子們捉迷藏、做游戲”。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你的童年中讓你最感興趣的一件事。
生4: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幼兒園之前,我把各種顏色的粉筆末和水攪拌在一起,當作藥水;把采來的花瓣用石頭砸出汁來,當成飲料……那時候的我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玩到什么時候,就玩到什么時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由,家長不會制止我玩耍。
生5:對,現(xiàn)在的我們其實年齡上還處在童年時期,已經失去了那種童真,想玩游戲是不可能的。因為,長輩們總是想辦法剝奪我們的休息時間,不是說游戲太浪費時間就是說玩電腦對視力有害,一會兒要我去上補習班,一會兒又要我去練舞蹈、鋼琴,總之不能讓我們有自己的時間。 哎,好想回到從前啊!
他們的說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這樣一來,不僅參與課文還原的學生有參與感,其他思考問題的學生也融入了課堂。在完成課文還原之后,我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些爺孫輩一起勞動的圖片,將課文中描寫的場景更為直觀地展示出來。
從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來看,分數(shù)經常被用來評價學生,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極其不公正的,每個人都有閃光點,但是并不是每個人的閃光點都體現(xiàn)在學習方面,我們已經不能再遵循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缺點。 比如我在擔任小學語文教師期間,在給學生寫學期評語時,不會一味地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而是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和班級其他學生的評價來進行綜合評價,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評價方式。另外,我在結束一段時間的授課之后,會抽一點時間聽取學生對我的評價,包括講課、作業(yè)布置等方面,這既有利于我對授課方式進行調整,也有利于保證學生的主體性。
小學語文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同學的影響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方法之一就是踐行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策略,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還需要所有小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探索更多能夠促進教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