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鴻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舊城中學 甘肅隴南 748500)
新課標下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了以下這幾個方面:人地觀念(基本價值理念)、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實踐能力(基本活動經驗)等。相比于地理學科傳統的三維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更能概括這一學科真正的教育價值,進而更好地去引領當下地理學科的教學方向。對于高中地理而言,這一學科的知識在時空跨度方面相對來說比較大,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去學習,因此就更需要教師找到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老師教得容易,學生學得容易。“微課”作為當下教育行業剛剛興起的重要教學資源,憑借著自身“短小精悍”這一獨特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可和青睞,并被廣泛應用于實踐教學中。因此,教師應該積極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斷探索、實踐并能夠積極地對高中地理微課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進而提升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以及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在對地理課程進行教學時,需要對學科內容知識進行篩選,而這一篩選過程中最為根本的依據就是新課標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學科素養這一目標出發,重點關注哪些內容能夠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并以教材和自身的教學經驗為參考,對學生在學習地理課程中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并做好整理工作,然后開始思考微課選題的設計。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關鍵性因素,認真對選題內容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思考,進而促進微課教學任務的確定以及微課資源設計思路的確定。簡單來概括一下高中地理微課的設計思路大概就是:首先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地理的四大核心素養要素為主要教學標尺,從而來確定微課的課題選擇。[1]然后教師需要思考要讓學生重點掌握哪些核心素養?(這是微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如何培養學生這些核心素養?(微課教學設計,微課課件的設計);如何來評測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通過微練習、微反思等資源的設計)。如此這樣,高中地理的微課設計思路就完成了。
傳統的地理課程教學主要是以“三維目標”作為教學目標依據的,它未曾對學生的學科素質給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描述和概念定義,同時也在學生內涵發展這方面缺乏一定的關注,顯而易見,這已經并不適用于新時代下教育行業的發展需求。而相對來說,核心素養的要求則更側重于培養學生今后是否能夠做到長期發展,并且關注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品質。在對微課進行設計時,第一步工作便是要對地理學科中的核心素養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致力于實現新課改的教育要求。此外,還要求教師深度鉆研、分析課本教材內容,多渠道去搜集一些更符合學生現階段認知水平的多樣化、生活化的資源或者教學素材,將這些素材與課本知識有效結合到一起并融入微課教學中,設計出一個凸顯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微課視頻。
微課的“短小精悍”這一特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的用時“短”,所以就對學習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想要有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來吸引高中生的學習注意力,就需要能夠做到以下要求:首先,教師需要針對教材中較為具體的知識內容,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來創造一個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情境。按照情境教學的任務要求,環境氛圍要盡可能地具有真實性,讓他們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情境中思考、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并闡明其中存在的道理。[2]其次,還需要微課設計者可以依據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對教學的情感基調進行適當的把控,讓課堂氛圍具有一定的情感情境,當學生處在一個積極而富有情感的情境中去學習時,所得到的學習成效也是有翻倍效果的。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利用多媒體的便利條件,創設一個具有綜合效果的多樣化情境,促使課堂情境和地理學科素養能夠有效地融合到一起,從而讓地理微課的教學更加有吸引力,為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思考和感悟提供了足夠便利的條件。
教師在開展微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以下這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的滲透,即包括:正確認識并處理自然地理所要表達的信息點,關注學生的區域認知的素養;對自然地理的演變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對自然地理實驗進行合理的設計,鍛煉學生地理實踐素養;評價遷移有關自然地理的問題,對人地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幾個方面。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按照“情境—問題—探究”這一教學流程,構建一堂思維型的地理微課,進而達到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去建構地理課程知識的教學效果,從而有助于高中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新課程的導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著這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教師可以將新課程的內容特點作為參考依據,來設計并制作微課小視頻的導入,從而能夠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為教師講解新知識做好鋪墊工作。
例如,教師在講解“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大量直觀的圖片、截取一些與之相關的視頻片段,并且通過后期的剪輯、文字介紹和配音,制作成一個10~15min的“微課”小視頻進行導入。比如,教師可以拿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舉例(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可以選取一些圖片、剪輯一些視頻來比較這兩個區域之間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差異,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便將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課堂上,促進地理課程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從而更好地讓同學們理解由于不同區域環境、人地關系等的差異,而導致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3]
教師利用微課視頻來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營造一個相對真實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到老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從而更容易引導他們去解決地理問題,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與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相印證,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講解“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電影素材《森林戰士》剪輯和制作關于保護森林的微課,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為接下來引出課本內容的教學做了良好的情感鋪墊工作,進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通過直觀性的小短片來激發學生對森林保護的責任感,理性看待人類和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正確的人地思想觀念。
對于高中地理而言,這門學科知識大多數是抽象且復雜的。而教師如果借助微課的聲光形色對自然地理現象進行真實性的模擬,并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設計,這樣便可以將課本中抽象、動態的過程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的注意力也都被不自覺地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更容易幫助他們突破學習的難關。[4]
例如,教師在講解“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可能無法真正理解荒漠化的形成和影響。這個時候老師便可以制作一個微課視頻來對荒漠化這一現象的形成和危害進行模擬,將課本中抽象的文字知識制作成直觀的動態視頻,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荒漠化形成過程中各個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看完以后就對荒漠化現象有了一個形象、立體的了解。
地理實驗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要且具有特色的一項內容,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5]然而實際上,自然地理實驗課的教學相對來說比較費時費力,從而讓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在這一方面的教學安排上幾乎是空白的,而利用微課教學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演示一些地理實驗,然后對實驗過程進行拍攝,并且做好后期的剪輯、處理工作,制作成關于地理實驗的微課小視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剪輯的過程中適當添加一些音頻、字幕等對實驗過程進行具體的講解,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因此,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這也為地理課程實驗活動的教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路。
例如,在“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中對煤資源的開發這一部分進行知識拓展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煤炭資源在不合理開發過程中會造成礦區的水土流失進行動態模擬實驗。由于該實驗費時費材,而且不利于學生的觀察,因此,教師可以將實驗過程事先錄制成實驗型的微課視頻進行模擬。通過對這一實驗的模擬,一方面能夠將學生以前學到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比如: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整體性;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等;另一方面,還能夠保證實驗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性體驗,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還能夠作為他們自主學習的材料,供學生使用,加深環境保護的認識,促使他們形成正確開發、利用資源的意識,從而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是當前教育工作者們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而利用“微課”教學在提高地理課堂效率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成效,它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新的教學資源,豐富了課程的教學形式。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根本出發點,結合微課教學,將這一教學資源在地理課堂中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值。通過對微課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創新、實踐和完善,提高地理學科的課堂質量,實現高中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培育出高素質、發展型的人才去促進社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