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敬云
(長春新區北湖英才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新課程標準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素質教育體系,其要求初中體育課堂要立足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的培養,制定身體健康、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領域,每個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其身心素質的同時,幫助其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而促進其道德品質和身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根據課堂關注點、課堂評價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體系,打造新時代“悅動”體育課堂。
悅,本義為高興,愉快,是指人在特殊環境下心理狀態,而運動意在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活動,使人心情愉悅,情感思維得到一定程度上提升。二者的有機結合,為體育教學工作增添了許多新的活力,也為學生身心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悅”運動以“悅”為課程本質、“運動”為活動主線,通過對課程標準的深度分析,設計多種活動情境,以情感體驗為課程架構,帶領走進體育世界,并以“主動參與、主動適應、個性發展”為工作核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運動實踐,在“悅動”中實現身心發展,從而增加運動知識與運動技能,增進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促進其身體素質的綜合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引導者”、通過對活動要點、動作分析、保護措施等方面的系統講解,規范學生行為活動,使其“悅動體育、健康成長”。
“悅”運動是以課程建設為重點,多種運動形式為中心,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的提出,為教師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師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通過對課程標準的深度探究,融合“悅”運動的核心,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在提升課堂教學效能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元化運動平臺。
俗話說,興趣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催化劑”,更是學生綜合素質培育的關鍵。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而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則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悅”為引導,以“動”為體現,通過對現階段學生運動思維以及能力的綜合分析,制定多種形式的針對式學習方案,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身體素質多方面發展的同時,為其日后發展增添一份保障。
“悅”運動作為素質教育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課程體系的深化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主觀意識過重,使得學生學習壓力與日俱增,而“悅”運動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行決定教學內容,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多元化的體育活動進行探究,將教育本質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加速課程體系的優化完善。
從目前體育課程體系來看,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對體育教學工作缺乏熱情,只是將其作為學生釋放壓力的一門“活動放松課”。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活動,在進行理論教學時也只是利用課前幾分鐘簡單帶過。這種過于形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教學體系的轉變,而且課堂的不合理分配使得學生白白浪費了大量學習時間。其本質在于教師的不重視,使得課堂理論配比出現失衡,缺乏良好的活動指導,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身心成長。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仍采用傳統的“講學練”教學模式。以立定跳遠一課為例,教師在對其講解時只是按照教學內容,將動作進行拆分講解,從擺臂幅度到腿部肌肉如何用力,按照教材上的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卻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得一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缺乏自主意識,動作過于死板,甚至會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少,學生得不到系統的指導,教師缺少及時的反饋,這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化,我國初中學校也在積極進行人才培養計劃。然而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家長都習慣性地將注意力放在學生文化課成績上,而忽略了其身體能力的綜合發展。其次,體育課程內容形式單一,缺乏新意,學生長時間處于同樣的教學環境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加之學習環境的缺失,學生學習興趣不足,運動意識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身體素質的提升,這也進一步說明體育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思路,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推動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改革首先要從體育課程體系出發,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的本質,將課程標準與學生發展有機融合,構建以可行性、整合性、選擇性、包容性、生長性為重心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運動需求,選擇貼合實際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活動,并根據學科素養進行調整優化,使其滿足每一位學生發展所需。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差異,融入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先進分子”的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身體機能、心理素質雙向發展,進一步確保體育課程不斷生成、生長,持續性發展,呈現出不斷向上的張力、活力,也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增添一份保障。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會學習”無疑是新時期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立足學生發展,依托學科素養的多樣化,為其制定針對性教學目標,促進其理論、實踐能力的多元化發展,將“悅”運動理念扎根于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以“熱身運動”為例,教師進行教學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氧運動,讓學生對其含義有一個初步印象。然后引出熱身運動對身體的益處,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出近期熱門的運動舞蹈、啦啦操等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在此次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加以體育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運動準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動作要點進行錄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并將動作要領、發力點對其系統性講解。運動完成后,教師還要將運動后的注意事項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觀看,進而讓學生了解為什么劇烈運動后不能立刻坐下。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不僅對體育的認知發生了變化,而且科學運動方式也進一步規范了學生運動方式,培養其正確的體育品質。
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家庭教育改革的配合。家校共育是“悅”運動課程體系不可缺少重要環節,通過家長的參與,能夠有效逐漸轉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從而促使教育步入正軌。對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提高學生運動熱情,從而開創“悅”運動、共發展的新局面。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親子尋物”的體育活動,學生和家長為一組,首先要共同觀看一段視頻,然后教師根據視頻中的內容確定要尋找的物品,家長和學生尋找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體育挑戰,如合作踢毽子、合作運球等游戲,只有完成相應的挑戰才能拿到物品。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詢問體育的相關知識來進行“干擾”。這樣一來,靈活多樣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通過任務驅動能夠使他們投入更多的時間在體育運動上,有效改善了傳統的體育模式,使其進一步感受“悅”運動的魅力。
課堂評價作為體育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現階段學生活動情況的總結,教師教學成效的反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師在制定評價體系時要注重與課程內容的聯系,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運動能力,設計多元化的評價制度,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運動方式,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首先,評價標準要多元化,傳統的評價體系受教師主觀意識影響,教師只是針對學生運動分數、課程出勤率進行評價,加之千篇一律的評價建議,使得學生無法發現自身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教師在制定評價體系時要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前提,結合運動內容,合理設計評價標準,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其次,評價內容要多元化。由于學生行為認知、運動能力的不同,其對運動形式的追求也有所差異,為了保證學生能力的多元發展,教師可以開展校園體育節,結合學生意見設計多種形式的趣味體育活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課堂評價,從學生活動參與度、運動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并對其擅長領域制定針對性學習方案,進一步擴大其優勢,幫助其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使其愛上運動、享受運動。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悅”運動的出現,為現階段學生運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為體育教師課程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教師要立足核心素養,通過對現階段學生體質、認知等多方面進行考察,努力優化體育課程體系,促進每一位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同時,完善教師隊伍工作內涵,使其為學生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