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光
(莊浪縣第四中學 甘肅平涼 744699)
地理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地理教學已與生活脫節。灌輸教育是教師直接實施,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所以實施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生命教育源于生命,高于生命,對高中生地理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生命材料,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探索地理的欲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理念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那就是生活化教學模式。會更強調與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更多更好的互動,促進學生和老師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一方面,學校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校建立的。所以學校和老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事物的出發點應該是從學生的角度開始。將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以及生活應用能力放在第一位。然后立足于社會實踐活動上。幫助學生進行學科基礎知識的鞏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領路人。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學生走在同一道路上。幫助學生進行最大的進步。
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在生活實踐中進行使用。教師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幫助學生學習足夠多的基礎知識。才能在生活實踐中積極的應用。在實踐的過程中豐富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將基礎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融會貫通。達到學與做,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自主探索欲。
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和學習實踐能夠共同發展,形成最大的合力,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關心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對學生更重要的事情——核心地理素養的培養。只注重結果的教師經常使用灌輸教學來傳授知識。但是在這一知識點上地理概念和地理理論的應用不是很詳細。因此,無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無法積極學習和消化知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隨著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使用,許多教師在教室中依靠課件。而且課件可能不是教師自己制作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建議使用此方法。其一是過度依賴多媒體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影響課堂學習的效率,自然不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無法將自己的地理概念整合到教學中。
高中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心理發展和成熟的階段。在此期間,許多學生在地理學習上遇到了很多問題,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不大,學習意識差。這時,教師需要正確的指導和教育。而盲目批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難以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模式。
人類社會的整個發展歷史都是存在于地理環境之中的,平常的生活環境就與地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連接。與已經學習過的初中地理知識相比,高中地理知識更加抽象,知識內容也相應增多,變得豐富多樣。如果教師依舊采用一成不變的教案方法,可能教學的效果以及質量會低于預期。而且如果只進行教材內容知識的傳授,可能會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建議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入一些和本次課堂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比如,教師在進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的大背景從而引入課堂教學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根據現實生活情況進行地理知識的思考。比如說在大興安嶺雪花飛舞的時候我們祖國的長江兩岸是一種什么樣的季節情形?還有關于熱點的思考,在每年過年的時候,三亞都會迎來大量游客,這又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從自身的生活環境出發,讓學生們感受到自身所處環境中存在的地域差異。當每個地域所處的地理環境不相同時,隨之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展現出來的特點也是不一樣的??梢栽儐栆幌屡肋^山的同學,等他們攀爬到山頂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可以讓同學們積極發言,在地理知識中,因為隨著高度的不斷增加,就會展現出不同的景色,溫度也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有的地方會有一種說法,叫作一山有四季。這是因為隨著海拔的不同增加,氣壓,氣溫,空氣中的水分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住在地理知識中叫作垂直地域分異差異,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夠被接受。
知識的來源都是出自生活。地理知識也不例外,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是無處不在的,但是需要同學們去細心觀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該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幫助同學們去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知識。根據同學們所提出的生活性地理知識進行解答,使同學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也增加學生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刺激學生們的探索欲望。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就是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資源越來越缺少。使得人口與資源的矛盾也越加突出,而這些問題不僅僅說是社會熱點,也是與地理知識息息相關的。教師應該在這個過程中去引導著學生明白環境問題不僅僅只是限制了經濟發展,也在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大環境。教師應該將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調節人類發展與資源利用的問題,讓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明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是有多么的重要,讓學生懂得保護生存環境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關鍵內容和難點問題,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強詞奪理,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應該積極尋求與生命實踐的聯系,實現重難點知識傳授的有效突破。而這種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的聯系,又可以為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例如,在教學中所講的“熱力循環”一課:如果直接得出“熱力循環是由地表受熱面不均勻引起的”這個結論,對學生來說就比較抽象,只能是“知之而不知”。對于這一點,可用日常生活中的“燒水現象”來輔助解釋:燒水過程中,由于壺底受熱不同,會出現“中間氣流上升(水蒸氣沸騰后會頂起壺蓋),四周氣流下降”的現象,這與熱力循環相似——地表受熱不均勻引起氣流上升或下降,進而引起氣壓變化。這一變化就像是“為自行車打氣”:當地表受熱形成上升氣流時,近地面的氣壓會降低,而在相應的高處氣壓會升高。冷區的氣壓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前與后兩種教法相比較,孰優孰劣自然不言自明。
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常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來鼓勵學生認真閱讀,但這種觀念難以適應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地理課堂中,老師們也需要滲透一些新鮮事物,比如電視臺播放的“地理中國”節目。若能及時地把它納入地理教學中,就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現在的電視節目種類繁多,涉及地理學的節目也很多,如《探索與發現》《地理中國》《人與自然》等,都是地理學方面的知識,而且趣味很高。由于節目內容多與特定的地理環境有關,更因為許多節目都是報道最近發生的事情,而且是“新”的,時效性強,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普遍關注。長久以來,讓學生們掌握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新知識:世界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水電站建成并開始發電;世界最高海拔的鐵路——“青藏鐵路”建成并通車;“西氣東輸”開始向上海、鄭州等地市輸送天然氣;我國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首次繞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了對接等,激發了學生對地理探索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
在現在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其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高度重復的。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中豐富的事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引用。要從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們在自己已經有的生活經驗上面,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的思考與學習。比如在秋冬季節,在農田里,很多農民都會去燒秸稈,農民所做的這個行為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又有什么樣的好處?還有現在較為普遍的溫室大棚,又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原理下發展而成的?將高中地理進行生活化教學方案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知識,在原有的生活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突破過去傳統教學方案中的教學重難點,從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上就是針對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進行的一系列分析??偠灾?,要想讓學生提高自己的地理核心素養,除了要將地理學習好之外,還需要學校的教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改善教師的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