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霞
【摘要】古詩詞教學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立足于發展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在充分體現小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通過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古詩詞的誦讀、引導學生想象等教學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古詩詞教學;問題;意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14—02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注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導向。當下,古詩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古詩詞教學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1]。語文課堂中的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學習和積累我國傳統文化,對小學生識字、寫字、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古詩詞有朗朗上口、聲韻和諧、易讀易誦的特點,這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以及遵循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開展古詩詞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2]。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古詩詞的教學途徑,讓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古詩詞,初步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提升語文素養。現就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傳統文化的篇目比重逐漸增多,尤其是古詩詞。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小學生對于學習古詩詞有畏難情緒,因此古詩詞教學就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這兩方面之間的沖突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亟待解決。而且,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對于古詩詞的講解更多集中在字詞解讀上,主要采用翻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古詩詞內容,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1.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際化、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旋律[3]。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之下,中華傳統文化似乎與我國青少年漸行漸遠,當代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生疏程度逐漸增大。面對這種狀況,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小學階段重視古詩詞的學習是解決這一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徑。古詩詞是小學生領略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窗口,學習古詩詞能夠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2.陶冶學生的情操。中國古詩詞大多語言精簡,且內涵豐富,意境深遠。通過反復誦讀,小學生既可以體會到語言藝術的優美,還可以提升審美情趣,建構正確的三觀。我國古詩詞內容包羅萬象,蘊含著家國情懷、人生哲理等豐富的精神內涵。小學階段是青少年品行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是他們對于美與丑、好與壞、善與惡形成認知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誦讀古詩詞,對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影響深遠。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優化策略
1.提高自身專業知識,轉變教學觀念。欲明人者先自明,欲育人者先自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觀念決定著其教學水平,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知識以及教學技能,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與時俱進,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結晶[4]。理解和領悟古詩詞,需要長期積累和沉淀。作為講授古詩詞的語文教師,更加需要不斷充實自身傳統文化的知識儲備,加強古文的閱讀以及理解能力,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雖然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大多淺顯易懂,但是仍然需要教師深挖教材內容,以便更好地在課堂上引導小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魅力。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充分理解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以及基本內涵,明確認識新課改的方向,不斷完善教學理念。此外,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基礎,讓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堂中,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達成的目標。
2.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克服對古詩詞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習興趣,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是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但是仍然以具體形象性為主。因此,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應該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水平,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和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應設置與其相匹配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一至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能夠熟讀和背誦課本中所選的古詩詞,對古詩詞優美的語言具有初步欣賞及感悟能力即可[5]。針對三至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熟讀和背誦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情感,領悟其思想內容,為以后古詩詞的學習與積累奠定基礎。針對五至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完成基本的熟讀和背誦的教學目標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從古詩詞創作的背景、表現手法、思想感情、意境等層面學習古詩詞,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針對不同年齡和學段的學生,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除了傳統講解、翻譯等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采用以圖畫展示、動畫演示、古詩配樂唱誦、古詩手指舞、詩歌朗誦比賽等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從而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3.注重古詩誦讀,營造教學氛圍。誦讀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比較傳統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韓愈曾說:“手批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入選小學階段的古詩詞都淺顯易懂,多讀自然能通曉其中的意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反復朗誦古詩詞。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還應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詩詞誦讀可以包括課后學生自己誦讀、課堂上教師的示范誦讀、單個學生的誦讀、全班一起誦讀等多種方式。在誦讀的過程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眼、口、耳、腦,使其專注于學習內容。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學生便很容易背誦古詩詞,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完成了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對古詩詞的積累。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至于使他們產生抵觸學習的情緒;另一方面也為以后中學階段古詩詞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引導學生聯想,體悟詩詞意境。一般來說,古詩詞,尤其是律詩,作者受字數、句數以及審美特點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一首詩中把所見所聞全部涵蓋進去,只能通過一定的藝術表現方式突出最典型的意象,烘托一定的意境,從而留有很大的“空白”,這是中國古詩詞的基本特點[6]。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時候,需要啟發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填補詩詞中留下的“空白”,這樣才能讀懂詩詞,體會詩歌的感情,領略詩歌的意境。憑借想象和聯想將作者省略的意象補充出來,最大程度地接近作者創作時的見聞和感受,這是閱讀和理解我國古代詩詞最基本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引導、培養小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悟古詩詞的意境,從而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我國民族文化智慧[7]。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死記硬背、只注重翻譯的教學方式會降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當代教師應充分研究教學理論,分析學生認知特點,以多元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楊一帆.淺談經典詩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江蘇教育研究,2020(32):56-58.
[2]高艷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美育功能探討[J].教師博覽,2020(30):25-26.
[3]李俊.淺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天津教育,2020(30):163-164.
[4]王加桂.語文核心素養下小學中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0(25):82-84.
[5]林海玲.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索[J].華夏教師,2019(34):24-25.
[6]董慧娟.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文朗讀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9(11):48.
[7]李婉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改進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9(24):92.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