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玲 吳曉鵬
【摘要】傳統語文教學已面臨內容形式陳舊單一、閱讀碎片化和淺表化等諸多挑戰,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課標首次提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的概念,使其進入閱讀教學的核心地位,并貫穿高中語文教學全階段,要求“應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的閱讀”。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該任務群的實施便于教師優化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認識自然、體察社會、認知自我,切實提升審美素養,提升思維品質。本文圍繞“閱讀”“研討”兩大主線任務,從選擇書目、閱讀計劃、研討展示、成果評價等方面,對開展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踐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挑戰;意義;方法;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78—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概念,并且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十八個“學習任務群”中的第一個任務群[1]。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整本書閱讀”的開展有助于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傳統語文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和形式陳舊單一,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傳統教學內容和形式陳舊單一,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學生接受信息、知識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不再單純依賴傳統教學模式獲取、掌握知識。
2.學生閱讀呈現單一化、碎片化、表層化。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現在的高中生是在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數字化閱讀占據了他們很大的閱讀版圖,致使他們汲取的知識過于零散,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整體邏輯思維能力、分辨能力和批判意識,影響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與提升。
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開展的意義
1.整體建構語言思維能力,提升審美素養。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發展、審美鑒賞、素養提升需要系統性、多樣性的閱讀選擇。通過閱讀具備較高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經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沉淀閱讀方法,從整體上品味優秀文化、經典作品語言的規范與精彩,形成良好的語感和形象思維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審美品位。
2.優化閱讀教學組織模式,增益數字閱讀。近年來,融合各種感官體驗的沉浸式閱讀成為當下中學生熱衷和喜愛的閱讀方式,但“一屏萬卷”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質量把關不嚴、閱讀體驗欠佳、設備場景制約等,對閱讀經驗不足、思想還未成熟的中學生而言十分不利。閱讀本身具有濃厚的個性色彩,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組織開展,尊重學生的個體選擇,提供了學生思維碰撞、精神溝通、情感共鳴的良好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彌補數字閱讀的弊端。
3.啟迪學生理性與智慧,增強心靈韌性。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心理狀態急劇變化、價值觀重塑的階段,作為互聯網發展背景下成長的一代,青少年前所未有地接觸了大量信息、文化,帶來了很多變化。而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動蕩的處境中增強心靈的韌性,啟迪生命的智慧,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選擇合適的經典書目開展閱讀研討,可以幫助學生的思維更加理性客觀,以智慧和理性在互聯網環境中明辨是非,客觀地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擺脫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影響,進一步形成獨立思考、科學求證、理性評價的思維品質,形成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開展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實施的方法
1.選擇書目。如何擇書是擺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發展需要,注意選擇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2]。書目的選擇應該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功能,能夠印證教材、彌補教材、延展教材,強化課內知識學習與課外整本書閱讀的關系,還應本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個人意愿的原則,考慮學生的關注目標、接受層次、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投入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悅讀”。
2.整體安排閱讀計劃。(1)閱讀:任務中上下求索。“讀什么”的問題有了答案后,關鍵是解決“怎么讀”的問題[3]。在重視學生閱讀體驗的同時,必須賦予學生閱讀任務,在閱讀的過程中勾畫圈點以督促閱讀進度。可摘錄批注,也可繪制生平經歷軸、人物關系網、思維導圖、地圖等,拓寬文本內容,用閱讀筆記輔助思考探究,呈現閱讀感知過程,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形成和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不同的閱讀任務對應的訓練目標不同,需要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分層指導。
(2)分享:研討中碰撞思維。整本書閱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語文核心素養,而及時分享研討,既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耐力,增加學生的閱讀獲得感與成就感,又能梳理、積累閱讀教學開展各階段的問題和經驗。
一是閱讀書評、報告交流沙龍。閱讀書評和報告可以體現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思維成果,可適用于各層次和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盡量避免學生泛泛而談,教師可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積極挖掘素材,聯系時代背景,深入探究問題,把握閱讀文本的精髓,動筆成文,形成書面的研討成果。
二是場景式讀書會。情景式讀書會通過還原重現經典作品的經典場景,將閱讀相同書目的學生分組,策劃組織演繹,通過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制作影像圖文等手段,呈現書中情節和情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分享、共讀一本書的興趣,展示個性化的閱讀體會和審美見解,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讓學生的閱讀思維有了“抓手”。
三是常態化“微型寫作”訓練。凡讀書必有所思,凡讀書必有所記,通過每周隨筆、書評分享、微型寫作、趣味寫作、片段訓練等方式,幫助學生戒除“畏懼寫作”的心理。
四、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反思和啟示
1.主動學習,提升信息素養。在開展任務群活動之前,教師首先要主動擁抱時代,自覺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踐行智慧教育,并及早確立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消除“閱讀耽誤學習”的錯誤思想,聯系家庭教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從“要我讀”轉變為“我想讀”“我要讀”,關照世情時事,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避免“偽閱讀”“偽思考”,為后續多個閱讀任務完成奠定基礎。
2.角色平等,積極對話討論。教育的本質之一是交互、即時、個性化反饋和有效溝通,逐漸把教師轉型為教練[4]。傳統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對整本書的介紹和分享依賴于教師的閱讀理解,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師生對話也是一種“閱讀”,應當積極分享閱讀經驗與閱讀方法,用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交流討論,為學生解惑,共同拓寬文本。
3.大數據助力,注重過程性評價。要想實現“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必須有一套可行的評價方式,這套評價方式應當多作定性評價,而不是定量評價,避免最后的整本書閱讀單純追求進度、數量。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微信公眾號、美篇等,全面輔助、掌握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思考,不斷激勵學生,指導閱讀過程。開展活動要充分考慮實際學情,基于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閱讀興趣、家庭氛圍、經濟能力等因素,設計可用可測的任務目標,從而方便了解學生閱讀情況,指導閱讀進度。
綜上所述,新課標提出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學習要求,為一線語文教師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教師應當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在不斷學習、思考和實踐探究中,探索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陳秀征,陳玉姍.“抗疫”讀寫樹人課程的建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德毅.交互認知的研究與實踐[R].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北京語言智能協同研究院,20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結合新媒體開展“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教學活動的策略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183)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