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蕾
(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實驗小學新河校區 江蘇南通 226000)
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要,老師首先要把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作為學生的領導者和教育的實施者,老師不僅要把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承擔起塑造學生個人品格的重要任務,這是小學語文老師所應盡的義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重要要求。為此,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引導學生去親自體驗,主動發現語文中的文字之美,接受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我們發現在德育工作的實施過程當中,很多老師沒有認識到德育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顯著,導致教學和德育教育相脫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小學教育和德育工作應該是相互配合的關系,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掘教育資源,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1]首先,單獨將德育工作和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分開達不到兩者相協調的教育效果;其次,在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學生的個人品德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小學語文和德育的結合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和思想品德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最后,因為學生的道德教育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不足以完成整個德育教育工作的,而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且學生接觸較多,把德育教學滲透到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當中,能夠更有效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在獲得基本語文素養的基礎之上,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語文這門學科與其他不同的是語文教材當中蘊藏著很多的德育內容,是教育工作者們精心挑選的具有時代性、教育性的優秀教育資源。比如:有記載著革命中人物在抗戰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英勇行為,傳達優秀品質的故事;有傳達豐厚哲理的寓言、童話和神話故事等;有揭露封建主義的優秀著作節選;有大量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秀作品……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上組織的各種活動,也為教育工作的滲透提供了可能性。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德育內容蘊含在普通單元的不同章節當中,需要小學語文老師的挖掘和引導,學生才能發現,但是小學語文中的德育內容并不全面,需要老師善于挖掘課外教育資源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才能夠補充完整。再加上小學語文中的德育內容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僅僅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這一教材分布特點也為德育的滲透提供了可能。
語文是學生接觸生命、認識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充實心靈、豐富精神的重要科目,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想把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就必須要不斷挖掘其豐富的人文內涵,立足于小學語文教材,不斷創新語文教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
小學語文教材學習內容較為簡單,圖文結合的課文所占比例也較大,而且內容豐富。但是學生僅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并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為了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老師,就必須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促進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2]這就要求小學語文老師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不斷挖掘,學習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價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審美觀,把學生們培養成熱愛祖國、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接班人。那么如何使小學德育工作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個人素養,不僅與教育有關,也與學生所處的環境有著重要的聯系。在好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們能夠模仿他們認為值得學習的對象,通過榜樣的言傳身教,進行自我提升,自我糾正,自我成長。因此老師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自身出發,重視自身的言傳身教,通過自身的情感和價值觀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熱情去引導學生。具體來說,一方面,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除了要進行語文教學之外,還要有效滲透德育內容,平等和學生進行問題的探討和交流,同時利用教材中的各種故事,有效地小學生灌輸正確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老師一定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在教學的時候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在與學生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談吐文明,在與學生交往的時候,多表示對學生的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進一步信任老師,才能夠不自覺地向老師學習,模仿老師的一些優秀行為。
1.確立教育目標,挖掘教材內容
無論哪一門科目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遵循語文練習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而這一原則實際上指的是實現在語文課堂中與德育工作的結合,我們既不能離開語文的練習去單獨地進行德育工作,也不能夠使語文的練習附屬于德育。因此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善于抓住關鍵詞和關鍵句,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和品味,在閱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各種感情。
比如,在學習《鳥的天堂》的時候,老師首先要把握教學目標:掌握生字,并能夠正確讀寫生字組成的詞語;能夠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作者筆下的榕樹特點,并能夠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與鳥相關的段落,感受作者所傳達出來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在品讀和感悟當中走進文章中的世界,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并能夠學會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來描寫景物。
當教學目標明確之后,要想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老師還要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找準德育的切入點。在學完《鳥的天堂》之后,老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找到德育的融合點。比如老師可以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演講活動,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去準備演講內容,同時利用互聯網尋找一些與主題相關的演講素材,讓他們樹立起熱愛自然愛護動物的意識。老師也可以在網上截取一些視頻片段,讓學生認識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或者親自帶領學生走向大自然,讓他們親自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熱愛自然的欲望。
2.加強朗讀,聯系生活
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激發自身的情感共鳴。通過朗讀,學生們能夠悟出哲理,內涵加深,情感體驗。在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都充滿著其獨特的人文內涵,學生通過充滿感情的朗讀,不僅能夠使自己投入到文章當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夠喚起學生的斗志,發出學生隱藏的正能量,從而實現教育的目的。
另外,任何文章的素材都離不開生活,小學語文中的教育內容雖然有限,但是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卻是無限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或德育工作的融合過程當中,老師也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讀課外讀物的時候,老師便可以結合學生們的實際生活來引起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挖掘。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當中最底層人民的生活,我先讓孩子們討論了一下自己是如何度過大年夜的,很多孩子說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特別的熱鬧,家里人還會給自己很多很多的紅包。當學生討論完畢之后,再讓學生讀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對比,孩子們更能夠感受到賣火柴小女孩的可憐以及資本主義社會最底層人民的貧困生活,教育孩子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熱愛自己的國家。
在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工作融合的過程當中,課外閱讀同樣必不可少。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個人意志,還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當然,在推薦學生去閱讀課外讀物的同時,老師還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水平推薦合適的讀物,定期為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籍,引導學生去進行課外閱讀,同時加強學生的閱讀指導,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和欣賞的方法,讓學生有所收獲。比如:對一些熱愛歷史的小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向他們推薦《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記載了370 多個歷史故事,不僅讀起來通俗易懂,還能夠讓學生產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真正了解中國的歷史。對于一些喜好寓言故事的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向他們推薦《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學生閱讀之后也會養成正確的是非觀和正確的行為習慣……
總之,老師要從學生們的角度出發,不斷拓展和延伸德育功能,才能夠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成長,有所進步。
綜上所述,在教學語文與德育工作相融合中,老師一定要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標,才能夠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