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珠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柳梁學區 甘肅平涼 744699)
目前,依然有部分農村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在開展科學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仍舊照本宣科地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嚴重影響著小學生的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望的激發,大多數小學生都是機械地記憶這些科學知識,并不懂得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科學知識。而將小學科學課教學生活化,則可以使得教學課堂的氛圍更加的活躍,并且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知識運用能力。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學開展的主要目的不單單在于將科學知識傳授給小學生,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小學生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課教學中,那么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更加的有利。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管是智力還是心理發展水平都還處于早期階段,其對世界的認知通常都來源于五官的感受。農村小學科學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將科學知識貫穿到小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中,這樣更加有助于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可以很好地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生活化科學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小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學習的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能夠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有利。
多數農村小學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都比較重視基礎文化課教學的開展,而對科學課教學的開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科學課每星期的課時數也相對較少。任課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將教材中的知識按部就班地講述給小學生,忽視了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更無從提及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1]。
農村小學和城鎮小學所使用的是相同的科學教材,但是與城鎮小學相比,在教學資源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創新地使用小學科學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實際中,很多農村小學科學教師都忽視了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農村地區地大物博,在實際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小學科學課教學資源,這些都為生活化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多數任課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缺乏敏銳的目光。
1.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增加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趣味性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雖然其心理和智力水平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是與城鎮小學生相比,其生活經驗要更加豐富一些[2]。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此增加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趣味性,充分體現小學生在科學課教學中的主體位置,激活小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足夠的內動力,從而加深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訓練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溫度與水的變化》一課時,可以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水會走路嗎?以此引發小學生的思考,促使小學生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產生濃烈的求知欲望。隨后任課教師可以為小學生播放這樣一個視頻,清晨農民伯伯來到田間地頭鏟地,小草和秧苗上布滿了小水珠,弄濕了農民伯伯的鞋子和褲管。太陽漸漸升起來了,小草和秧苗上的水珠不見了。農民伯伯的鞋子和褲管也漸漸地干了。這時任課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問題:小水珠跑到哪里去了呢?并引導小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和探究,最后鼓勵小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隨后引出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不單單可以促使小學生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同時還可以促使小學生清楚科學知識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2.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生活化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可以僅局限于現有的課堂內的教學資源,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好生活中豐富的教學資源[3]。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要積極、主動地深入挖掘生活匯總的教學資源,以此將教學資源生活化。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物體、游戲、情境等引入到教學中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小學生的學習體會,同時還可以拉近小學生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促使小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導體與絕緣體》一課前,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為小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小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現生活中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先為小學生展示一把鉗子,隨后提出問題:大家知道為什么鉗子的手把上都包有橡膠嗎?這時一些小學生會回答是為了防滑。雖然與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無關,但是任課教師也應該積極地表示肯定和認可,并鼓勵小學生再次展開思考。在小學生表述完自己的想法后,任課教師便可以引入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3.利用競賽的方式貫徹生活化教學
農村小學科學課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可以一直采用同一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雖然生活化教學具有很多的優勢,但是長期以來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很容易致使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4]。因此,任課教師應該加強對小學生的了解,深入到小學生群體當中去,了解其在實際生活中比較喜歡做的事情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此不斷地創新小學科學課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從而持續不斷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一直都保持濃烈的學習熱情。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競爭意識普遍比較強的特點,在講完一單元內容后,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其在生活中比較喜歡玩的競答比賽的游戲。首先,將小學生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小組。其次,隨機抽取事先擬好的題目。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題目的設置既要以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為基礎,又要貼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再次,為每組小學生分發一支筷子和一個盆,由最先敲響盆的小組回答。回答正確得2 分,回答錯誤扣1 分。最后,統計分數,得分最多的小組獲勝,并頒發小獎勵。在這一過程中,不單單可以檢驗小學生對這一單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小學生對這些科學知識的掌握,并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在競賽游戲結束后,小學科學教師既要對獲勝小組的小學生提出表揚,又要對得分較低的小組給予一定的鼓勵,避免影響比分相對較低小組成員的學習自信心。另外,任課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必須確保每一學習小組平均實力水平相當,以此保證競賽的公平性,這樣也不至于出現實力較強的小組主宰整個競賽的情況。
綜上所述,作為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全面地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并充分利用好農村地區獨有的豐富教學資源。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引下,積極地轉變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此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學生在貼合實際生活的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另外,小學科學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才智,不斷地創新生活化科學教學的方式與方法,不斷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