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燕
(安徽省合肥市曙光小學 安徽合肥 230000)
“以讀促寫”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影響較為深遠。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采用“以讀促寫”教學模式,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還能使學生得到綜合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小學語文的學習重點就是閱讀與寫作,且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閱讀,前提是要培養學生日常觀察的好習慣,寫作靈感往往源于生活,學生的每日見聞便是為寫作積累材料。所以,學生的日常觀察顯得尤為重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身的事物,從而體會細節描寫的妙處。由于年齡的原因,小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缺乏耐心與毅力,對事物的觀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耐心與毅力,逐漸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例如,學習《松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最熟悉的小動物為主題進行寫作。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深入刻畫小動物的細節,仔細描述小動物的外貌、習性、喜歡吃的食物等,能使文章更充實,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此外,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予方向上的引導,還要給予鼓勵與認可,從而激勵學生勇敢向前。學生對事物的觀察也是閱讀的過程,也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細致入微,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要以教材為基礎,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尋素材,與文章結合進行充分觀察,展開豐富的想象,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良好的觀察習慣能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寫作素材,使文章內容得到升華,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極具閱讀價值,但由于文章篇目、題材十分有限,不能滿足學生海量閱讀的需求,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更大的發展。而課外閱讀正好能彌補課堂閱讀的不足,教師帶領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能開闊學生的思維,更為寫作理清思路,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教師要科學地為學生推選一些有價值的課外讀物。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了方便,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班級群,通過班級群及時向學生推送精選的課外讀物[1]。例如,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為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實現學生知識的延伸,更好地完成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教師可以將《三國演義》中的其他優秀節選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挑選優秀的讀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深刻體會寫作思路,對人物與事物的描繪都有不同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修辭技巧的靈活運用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能賦予文章更多的生命力與感染力。所以,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掌握修辭技巧,在寫作創作中靈活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靈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嘗試,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的認可與鼓勵,更好地激勵學生。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教師先詳細講解文中的修辭方法——排比,如“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文章之所以感情真摯動人,對西沙群島的熱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都歸功于這一系列排比句的運用。基于這篇文章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排比句,熟練掌握排比句這一修辭手法。如一名學生描寫到:“父母對我們的關愛是那一聲聲的叮嚀與囑托,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執著,更是矢志不渝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本能……”,學生通過這一排比句的運用,深刻地把父母的關愛表現出來,也充分體現了自己對父母的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與掌握修辭方法的運用,此舉能大大提升文章質量[2]。
閱讀和寫作二者存在很密切的關系,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對此,教師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采用“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獲取大量寫作素材,理清寫作思路,為寫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