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素嵐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灌村中學 廣東廣州 510900)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歷經千年且經過歷史的沉淀,而后形成了現在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可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由于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將傳統文化融入班會課,能使學生在班會課中接受到更多的傳統文化滲透,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發展。而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班會課的途徑仍然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教師應通過各種方法的創新,完成兩者的相互滲透。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學生的價值觀念更是關乎民族發展的未來。當前,由于社會動蕩,多元的思想觀念正沖擊著新一代的年輕人和學生,而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對初中學生的價值觀念有塑造、引導的作用,在班會課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分辨對錯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自我修養,并且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當代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中華民族的傳統源遠流長且經過了歷史的沉淀和篩選,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這樣優秀的文化需要一代一代地傳承,才能繼續發揚光大。在班會課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并愿意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年輕人愿意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傳統的班會課形式以教師的刻板教導和規矩制定為主,在班會課中學生會感到枯燥、被限制。而在班會課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能豐富班會課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對班會課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加班會課,這有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也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德育教育。
目前,在班會課中,班主任更重視對學生的紀律要求和學習成績目標,往往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學生無法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這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不注重學生精神世界發展的觀念嚴重落后,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1]。
在傳統的班會課中,班主任會以自身為主導,學生只是被動聽講,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不充足,使學生沒有參與感,不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班會課。
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班會課設計的問題,不能根據當下情況對班會課進行相應的設計,對班會課的開展只是盲目選取主題,沒有考慮到學生在某一階段的需求,也不注重傳統文化融入。這對學生的成長并不利,既不利于解決學生當下的困惑和問題,也不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實現成長發展。
在以往的班會課中,教師位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并且與教師沒有充分的交流,使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反饋,不利于發揮班會課的教育功能。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主題班會課中,要遵循“以生為本”的觀念,并在此觀念的指導下在班會課中滲透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理念和價值觀。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需求融入其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解決自身問題,提升個人修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往往是主題班會不能順利融入傳統文化的阻礙之一。對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需求,先不強行融入傳統文化,避免引起學生反感,在課下和學生積極溝通,找出學生的興趣,先尋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傳統文化,再用這一傳統文化進行突破,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所以,班主任要重視對學生文化興趣的培養,平時可以多播放傳統文化的視頻、音頻,利用學生喜愛的形式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讓傳統文化在學生面前沒有陌生感,使學生愿意接受傳統文化之后,再在班會課中滲透傳統文化。同時,選取要滲透的傳統文化內容時,可以選取與目前時代觀念相符合的先進文化,再結合當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傳統文化的進步和發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
班主任是平時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并且是班會課的引導者,所以,班主任要重視提高自身素養,學校也應該重視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因為學生還沒有成熟,善于模仿,而班主任是他們最尊敬的人,班主任要加強個人傳統文化素養,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向自己學習,帶動學生提升自身傳統文化修養[2]。
在提升教師隊伍傳統文化修養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定期開辦講座,舉辦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主題活動,讓教師提升自身素養,給教師接觸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并鼓勵教師編寫傳統文化融入主題班會課的設計教案,交到教務處,為教師審核并提供改良意見。教師自身也要主動尋求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在網絡上搜集資料,多觀看名師視頻,努力增強自身修養。并尋找多種傳統文化與班會課的融合策略,如在網絡上獲取資源進行學習,平時閱讀傳統文化的書籍,在讀書的過程中還可以將自己學到的內容整理出來,在班會課上分享給學生,和學生共勉。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是主題班會開好的關鍵。教師與學生在課前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然后根據學生的需要確定主題。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興趣程度,利用學生喜愛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班會課中師生也要積極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能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個人狀況。其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會課上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解,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班會課中可以引入社會熱點的事件,因為社會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學生可能會受到許多價值觀的影響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而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觀念糾正學生的思想,在為學生指明社會熱點事件的方向的同時,也為學生日后的處事給出方向。此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分辨能力和決策能力,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念。
實踐是知識的來源,也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途徑。主題班會的開展可以不局限于教室之中,還可以通過實踐活動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教師也能和學生進行更真切的溝通交流,升華班會主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班會活動的積極性[3]。
例如,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班會主題的實踐活動,如中秋節、元旦節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搜集節日的相關資料,然后布置出節日應有的氛圍和活動,擺脫傳統的枯燥、刻板的教學模式。在節日氛圍之中,學生能體會到歡樂的氣氛,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發揮主題班會課的教育作用,通過實踐活動把理論知識化為實踐,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在主題班會課中的滲透順應了現代教育改革的趨勢,兩者的融合既有利于豐富班會課的形式,還能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有利于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雖然目前的實踐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只要教師能夠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班會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之中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就能促進傳統文化在班會課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