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大軍
(高郵市菱塘民族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揚州 225600)
培育審美情感,提高審美能力,是培養中職生核心素養的需要,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怎樣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是擺在中職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因素很多,內容極其廣泛,就課文來講,其中就包含了“言之有文”的語言美,“言之有序”的結構美,“言之有物”的藝術形象美,以及“言之有情”的意境美等。中職學校里設置的很多專業本身就是美的體現,如酒店服務業,要講究形象美、儀表美、服飾美。這就給審美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更多的審美對象,開辟了更廣闊的鑒賞美、創造美的天地。因此,只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不斷挖掘教學中的美育因素,使學生在語文課學習的同時逐步加深對美的理解,就會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引導學生感知美,即在教學中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感情脈搏,把作者創作時那種激奮的感情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引發感情共鳴,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好的作品本就是一部教科書,其中深刻的主題思想可以打動學生,教育學生;好的人物形象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成為他們的學習楷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捍衛科學真理寧死不屈的布魯諾,救死扶傷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林巧稚,無私奉獻因公殉職的援藏干部孔繁森……這些既平凡又偉大的光彩照人的形象,構成了人物的崇高品格美、心靈美、讀起來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學生在閱讀分析課文的同時,能夠深深地被這些形象所感染、所激動,深深體會到什么才是美的心靈,美的情操,美的人生。
課文中的許多內容都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正確認識,反映了美好的社會生活,崇高的革命理想及道德風范等。像《再別康橋》中離別母校依依不舍的情感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堅強不屈積極樂觀的精神美,《冰河英雄》中的高尚品德美,《記念劉和珍君》中的革命精神美等,都構成了作品的深刻的主題美,這樣的閱讀分析能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作者激奮情感的感染,受到美感的熏陶。
葉圣陶說過:“文藝鑒賞還得從透徹地了解文字入手。”理解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就是要了解這些詞匯在景物描寫、人物塑造、思想內容表達上如何恰當地運用。只有披文入情,才能由情思理,《長江三峽》中的景物描寫是雄偉、瑰麗的,作者在一幅幅畫面的描繪中融注了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祖國山河及幸福生活的深深熱愛和贊美,作品情境交融,感染力極強。通過閱讀分析和朗誦,學生欣賞了云霧朝霞、山峰水影、綠草紅葉,激流險灘等一幅幅畫面,借助想象,這美妙的意境使得學生陶醉,發出了由衷的贊嘆,不僅領略了大自然神奇壯闊的美,也體會到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美好的生活。這些作品能使學生深深體會到美的語言的藝術魅力[1]。
在感知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修辭手段的美。寫景狀物美的文章,通過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描繪景物,抒發情感,會增強文章的美感。如《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的描寫,作者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使讀者領略到月下荷塘那素淡、朦朧、清新、寧靜、帶有幽香的美麗景色,讀起來賞心悅目。這樣的情景教學和詞語分析,能使學生對美的意境產生深層次的理解。
理解作品的結構美,實則是理解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布局謀篇上環環相扣的特點。進行《祝福》教學,就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倒敘的敘事結構為設置懸念、渲染悲劇氣氛、表現主題思想及人物形象的作用;學習《雷雨》就要體會鎖閉式結構,學習作者是如何巧妙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起來的;《藥》中明暗兩條線索的妙處更要讓學生理解。這樣的文章波瀾起伏,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結構嚴謹,情深意美,比起平鋪直敘更能打動讀者,展現了作品的結構美。
另外,教學中還要根據不同的篇章,引導學生理解各種美。如《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的悲劇美,《警察與贊美詩》中的諷刺美等。
僅使學生感知文學作品的美,這對語文審美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向更深層次發展,要使學生懂得美的事物為什么美,這就要使學生掌握審美標準,正確地評價文學作品,評價身邊所有美的事物。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美的知識,使學生理解美的內涵和審美標準,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審美活動,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鑒賞美就是要學生有目的地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察,進行判斷,要讓學生辨別什么是美和丑,進而理解美的類型、美的程度。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要組織學生參加審美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的審美知識評價客觀事物。例如,在觀看電影時,事先布置學生,根據不同標準來同時欣賞這部電影,事后有組織地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通過實踐,逐步引導,使學生對鏡頭中出現的各種景物、人物的服飾,以及音樂美、語言美、人體美等鑒賞有所提高。同時利用多種形式加強鑒賞美的能力訓練,如在參觀旅游中進行評價美的訓練,在專業課實習中鑒賞美,在職業指導時引導學生把職業當成審美對象,堅持職業操守等,以此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會有較大提高[2]。
引導學生鑒賞美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的過程。我們可以借助藝術形象喚起學生的美感,讓學生自主地鑒賞美,學生在對形象的藝術感受中不僅能得到審美的愉悅即美育,也能同時獲得道德、知識方面的教育即德育和智育。學生如果能從聯想和想象入手,就能獲得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所以,在審美過程中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想象和聯想,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具體的作品的世界中遨游,能使學生獲得鑒賞美的良好體驗[3]。
對于美的發現和鑒賞,也能促進學生對美的追求,激發學生探索美的規律,用美的標準來學習、生活,創造美好形象,美化周圍的一切。
依照美文的標準學習寫作,可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學生在學校勞動中和打掃衛生時,能從美的角度出發,努力使自己周圍的環境整潔美觀。創造優美環境,美化校園生活,在美的環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這樣的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勞動創造美的一切。
審美教育也能使學生在歡愉和興趣中接受行為規范教育,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過去,有些學生“穿要名牌,吃要高檔”,一味追求時髦,這實則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對美的膚淺認識,甚至是對美的扭曲。這種風氣也會給校園內的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審美教育能使學生理解到,人的美不僅有外表的梳妝打扮,還體現在內在氣質。崇高的思想品德、聰明才智、超常的學識才是真正的經久不衰的美。人的美應該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這才構成了完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運用審美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言行,時刻注意自身言行的美,自覺抵制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創造美的人生、美的心靈。審美教育也能使學生懂得充滿活力的青春美[4]。
以情融景,以美導情,會使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有長足的進展,也會促進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為語文教學開拓一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