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林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董志小學 甘肅慶陽 745000)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教育信息化成了國家教育現代化改革工作的關鍵內容。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明確強調:“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作為新時期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之一,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推動小學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對于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微課資源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優化,還有待進一步思考與實踐。
受到身心發展規律的影響,小學生普遍具有活潑、愛玩的天性,自我控制能力與專注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這導致他們進入課堂學習狀態較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率。課前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良好的課前導入能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利用聲色并茂的微課視頻進行導入,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氛圍與基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立足于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制作或挖掘與本課相關的微課視頻,充分利用微課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的特點,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動投入課堂學習活動[1]。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可以利用微課視頻進行導入。結合文章中“秋天”“雨”兩個中心詞,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淅淅瀝瀝的小雨之下,銀杏樹金黃的葉子隨雨點飄落,漫山遍野的紅色楓葉在雨點的敲打下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響,田野中各種各樣的果樹結滿了果實,各色的花朵在風雨中搖曳的美麗景色。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刺激,使他們在引人入勝的景色中對“秋天的雨”這一課題產生豐富的想象,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認知。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段。小學生年紀較小,生活經驗與思維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對課文情感的體驗能力與共通能力相對較弱。此時,教師可充分發揮微課視頻形式多樣、動靜結合的特點,為學生創設貼近課文主題及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以動態的方式、第一視角的經歷帶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將課文背后所隱含的抽象的情感與哲理具體化,使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提升對情感的體悟與理解能力,從而加強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2]。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小英雄雨來(節選)》這篇課文時,由于故事所發生的年代背景與學生今天的差距較大,學生對小英雄雨來面對鬼子的威逼利誘無動于衷、寧死不屈的舉動理解起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教師以微課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暴行以及中國人民奮力抵抗的社會與時代背景,以激昂的片段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并由此展開提問:“如果你是雨來,你會怎么做?”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感,突出小英雄雨來英勇無畏的精神。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以及核心素養理念的普及,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已經不再滿足于對課本知識的講解與教學,而應圍繞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目標,在教材的基礎上展開適當的延伸與拓展,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靈活性與多樣性,設計趣味較強的語文主題教學活動與游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對其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3]。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本學期所有的古詩后,可以制作一節綜合性的微課視頻并展開“趣味猜詩”的游戲。通過展示與詩詞內容相關的視頻片段及主題詞的提示,引導學生說出對應的古詩名稱并進行背誦,同時融入部分課本外但學生所熟悉的詩詞,在游戲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貫徹“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引導者,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不斷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與素養,將微課資源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最終實現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