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午餐是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的重要環節,課程游戲化支架4中指出:嘗試一餐兩點由兒童自主完成,教師只是自助餐的服務生之一。由此打破由教師分餐、幼兒等待的傳統用餐方式,把取餐的自主權交還給幼兒,幼兒根據自己的食量決定取多少。
關鍵詞:課程游戲;中班幼兒;自主用餐;策略
一、引言
自主用餐的新形式能夠激發幼兒對用餐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幼兒從自主用餐環節中能夠得到哪些方面經驗的提升?小班幼兒如何實現向中班自主用餐的過渡?現階段的自主用餐真正能滿足幼兒的實際需求了嗎?筆者以教師觀察、問卷調查、與幼兒和家長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去探究,發現目前自主用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策略進行優化。
二、自主用餐的教育價值
(一)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技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強健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指南》健康領域明確指出,有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不偏食、挑食、暴飲暴食;引導幼兒生活自理,促進其雙手的動作靈活協調。取餐時,幼兒自己端著盤子盛取食物,學習讓盤子保持平衡,并順利端到自己座位上;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大菜勺,學習拿菜勺的正確方法;吃飯時保持正確的坐姿等,這都是在一日生活的實際操作中發展大、小肌肉動作。
(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虞永平教授提出的課程游戲化中游戲精神包含四個詞匯“自由、自主、愉悅、創造”,《指南》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的用餐環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內容,一道道菜品、一樣樣餐具無一不吸引著幼兒,將取餐主動權交還給幼兒,做到“自主、愉悅”,有助于幼兒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同時還能讓幼兒理解在集體中與他人分享的社會規則,養成輪流、排隊、遵守秩序等積極的社會性行為,并逐步內化,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三)提高教師課程意識
課程游戲化實施以來,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都在不斷變革,明確課程就在幼兒的生活和行動里,課程內容的生發實質是幼兒獲得適宜的問題和挑戰,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并在自己的努力中獲得相應的新經驗。中班幼兒身體大、小肌肉還在發展中,因此用餐環節會產生各種問題,如拿不穩菜勺、排隊擁擠、飯菜難盛等,但教師需要秉持著“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問題解決者”原則,學會放手。幼兒根據菜品不同調整拿菜勺姿勢以便將菜品盛到碗里,并且感受到盛軟軟的蔬菜和硬硬的排骨使用的力量、觸感不同。見微知著,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思路,選擇合適的介入時機,引導幼兒商討規范用餐行為,從而獲得相應的教育反思,提高自身課程意識。
三、中班幼兒自主用餐的現狀調查
筆者所在園所微信公眾號里開辟“每周食譜”版塊,對早點、午餐和午點安排配合圖文進行詳細說明,遵循多樣化、均衡性的膳食結構。各班教師每周日在班級群公布下周食譜,供家長參閱,如有食物禁忌提前告知班級教師。前期筆者對10個中班的用餐現狀進行調查,主要集中在午餐環節,發現自主用餐能否順利開展涉及多方面的主體,包括環境、教師、幼兒、家長等,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用餐環境創設不夠完善
1. 心理環境
餐前過渡環節是在一日生活作息表中午餐環節與前一活動之間相互銜接的時刻,一般在10~15分鐘,如戶外自主性游戲結束回班后,幼兒稍作休息;角色游戲結束后,師幼進行游戲點評,再進行餐前洗手。從觀察情況來看,各班會選擇開展趨于安靜的活動,讓幼兒在餐前保持平靜的心情,避免因劇烈活動造成食欲不振。這些活動是否有助于幼兒進餐還有待斟酌。有些班級選擇復習近期學習的兒歌或手指游戲,以語言活動讓幼兒身心得到放松;有些班級則是鼓勵幼兒趴在桌上休息,放縱幼兒相互聊天,教師忙著自己的事情,造成消極等待現象。用餐過程中,由于教師自身風格不同營造了不同的班級用餐氛圍。有些教師過分強調用餐規則,傾向于對幼兒的每個行為進行語言指導。
2. 物質環境
用餐時需要和幼兒明確規則,可以以規則墻的形式呈現,從而促進幼兒正確行為的發生;而規則的設立,又離不開班級教師對中班幼兒自主用餐環節目標的制訂和對本班幼兒用餐喜好的了解。因中班幼兒還不太能夠理解“量”,盛菜時該把握的度是什么,特別喜歡吃和不喜歡吃的菜如何平衡,需要教師用語言去提醒,但也不可“一刀切”,每位幼兒都是獨特的個體,能接受的菜品種類和量不同。
(二)教師指導策略有待改善
通過對班級用餐環節的觀察和對教師的訪談可以發現,教師對這一環節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食物營養——食物的名稱、生長方式、外形特征、營養價值;
2. 衛生習慣——餐前洗手、餐中保持桌面和衣物干凈、餐后漱口和擦嘴;
3. 自理能力——自主盛飯菜、整理碗筷、擦桌子;
4. 道德意識——分享、輪流、謙讓等;
5. 環保意識——光盤行動。
各班教師表示知道午餐環節是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一環,但幼兒園對此環節沒有制訂目標的要求,再加上平時組織班級活動時間緊湊,因此不會專門對午餐制訂符合本年齡段的目標,并且教師的指導具有很強的隨機性,現場看到某種行為時臨時選擇對其進行教育,指導不具備連續性。教師選擇的指導方式更多的是用語言制止幼兒的不規范行為,如洗手時不玩水、排隊時不插隊、吃飯時不說話,偏消極的引導。
幼兒用餐的時間勢必有快有慢,吃得快的先把小椅子搬到中間,班級兩位教師對這一部分幼兒的組織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區別。有些班級僅僅讓幼兒坐著等待,全部幼兒用餐結束后再統一活動;有些班級則會讓幼兒進行繪本閱讀或使用低結構材料自主游戲;更有甚者使用觀看動畫片的方式完成餐后活動這一環節。
(三)家園共育步調不一致
幼兒進入中班實施自主用餐后,與班級家長也進行了定期溝通,發現在幼兒園養成的自主用餐習慣在家很難貫徹落實。尤其是由祖輩負責用餐環節的家庭,對用餐要求松懈,往往看到幼兒在餐桌上發呆或有想離開的趨勢,祖輩便會行使這舉手之勞,只為幼兒能將飯菜吃下。祖輩還會傾向于做幼兒喜歡的菜品,助長幼兒挑食、偏食的現象。
四、中班幼兒自主用餐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餐前環節,營造進餐氛圍
1. 保育員的操作方式
班級保育員的工作在餐前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桌面消毒、推餐車、分餐具等,我園對此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各年齡段分時間段推餐車,桌面消毒時保育員需先使用醮有消毒水的毛巾擦一遍,再用干毛巾擦一遍水漬;餐車推至班級后先放在儲藏室,不可影響幼兒活動。這時,保育員將餐具準備好,毛巾放在指定位置;過燙的食物打開蓋子涼一涼,避免燙到幼兒。教師應當和保育員積極溝通、相互配合。
2. 教師的組織管理
(1)合理安排過渡環節活動內容
餐前過渡環節能夠有效調節幼兒身體和心理活動的節奏,使之適應一日生活不同環節間節奏快慢交替的變化。過渡環節內容可涵蓋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等多方面。因此,班級兩位教師要協商一致,合理利用這10~15分鐘,關注當前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和需要,采取觀察、互動等方式,使每天的安排有相同也有不同。
安排中相同的部分包括對今日食譜的介紹,教師事先利用網絡搜索菜品的相關知識,以圖文的方式生動地與幼兒討論食物的名稱、色香味、外形特征、營養價值等,激起幼兒對食物的興趣,營造寬松、愉悅的用餐氛圍,讓幼兒想吃、樂吃、愛吃。例如,筆者所在園每周有四天是飯菜搭配,但周五通常是面條或五色飯搭配骨頭湯,提前讓幼兒知曉并習慣這一規律。又如,剝蝦對幼兒來說是一次挑戰,教師可在餐前引導幼兒討論快速剝蝦的方法。與中班組教師進行研討,還梳理出以下幾點不同:餐前活動可以與當天的具體活動情況相聯系;餐前活動應當考慮教師層次的不同,關注幼兒當天的需求,形式不做固定要求;年級組對餐前活動有一定的安排,給予教師活動參考內容。
(2)巧用音樂維持餐前盥洗秩序
教師還可以用音樂律動組織幼兒進行盥洗,減少等待現象。通常從第一個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個孩子洗完手中間有一段時間差,從洗完手到端完飯又有一段時間差,如教師組織不當,幼兒洗干凈的手又要再次污染。較好的做法是幼兒分組洗手,其中一組先搬椅子回組,將椅子呈現拉開的狀態,而后到盥洗室洗手,其余幼兒專心做律動或手指游戲或講故事;盥洗回來的幼兒排隊盛飯菜、取餐。
(3)規范端飯路線確保幼兒安全
實施自主用餐過程中,教師發現盡管已經有序進出盥洗室和教室,仍然免不了因端飯引起的潑灑或碰撞,如果幼兒都能圍繞在固定的線路(如逆時針從后到前)進行活動,就可以減少人為碰撞。這也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一種方式。
(二)掌握用餐方法,培養自主能力
1. 循序漸進,自主盛飯
中班幼兒可以在學期初先嘗試盛飯,菜由阿姨分好,慢慢熟悉大飯勺的使用方法和自主盛飯的量,然后再過渡到盛菜。經過一學期鍛煉后,隨著班級值日生制度的建立,每日由值日生先行分配餐具,端到自己的組上;值日生輪流擔任,給每位幼兒參與班級事務的機會,增強幼兒的集體感。
2. 制定規則,約束表達
幼兒從小班升入中班后,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性發展明顯提高,用餐時也變得喜歡和同伴進行交流,觀察與記錄后發現他們交流的內容無非以下幾點:當天的食物自己喜歡與否、好吃與否,比較用餐的速度,家人也烹飪過同樣的菜品等。如果教師強行制止話題,會影響幼兒的用餐情緒。其次,教師應當向幼兒明確,用餐時說話音量降低、不嬉笑打鬧。
3. 細嚼慢咽,飲食均衡
如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幼兒對餐廳中烹調方式多樣的食物愛不釋手,尤其是煎炸類食物,但對芹菜、菠菜等蔬菜卻難以接受,盛飯時常能聽到有諸如“這個我不喜歡吃”“老師我不想盛這個菜”此類的言語。良好的用餐習慣是幼兒園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可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榜樣示范法,對同一組上吃飯光盤、干凈整潔的幼兒進行表揚,利用幼兒不服輸的個性激起他們想要得到表揚的斗志;又如小組比賽法,依靠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吃得快、吃得多,使幼兒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加自律性。
五、結語
課程來源于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文章從中班幼兒自主用餐的現狀出發,在《指南》的引領下從不同人員的角度切入尋求問題的探究與解決辦法,教師除了觀察并發現幼兒的困惑和需要,也要對用餐環節的組織持續反思、思考,通過研討梳理出有效策略優化該環節,通過家園雙方的互動、支持與配合,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自主用餐習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虞永平.虞永平:課程在兒童的生活和行動里[J].幼兒100:教師版,2016(12).
[4]校欣瑋.自主進餐研究[J].幼兒教育,2018(9).
[5]周頁川.幼兒園自主午餐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昆山市為例[D].鎮江:江蘇大學,2020.
[6]平燕玉.源于需求、自主管理、收獲成長:幼兒自主用餐再探究的思與行[J].家庭教育,2021.
作者簡介:
金丹,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