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初中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培養理論與實踐水平齊頭并進、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同步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實踐力對于學生認知地理、探究地理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增強學生收集和處理地理數據、應對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設計課堂模擬情境,可以有效突破初中地理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實踐機會,從而有助于營造生動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得到切實加強。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模擬情境;實踐力培育
一、引言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改革與發展,教育界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致力于探索課堂教學情境的創建,以培育學生創新力和實踐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由于教材內容往往與自然環境或者人文地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實踐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中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不可能經常性開展戶外教學活動,尤其是涉及地質水文、特定地點的地理知識,學校和教師也缺乏現場教學的客觀條件。因此,有必要探索設計課堂模擬情境,以學生的想象力為中心,借助地圖、微型地理物品等教具,以及互聯網、音視頻等現代技術,著力加強地理實踐力培育,從而推動初中地理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設計課堂模擬情境的意義和價值
模擬情境是一種對現實情境進行投射的行為,通過運用網絡信息技術、VR技術、多媒體技術或者模擬實驗等措施,將現實情境投射成實景圖像、電子數據、視頻動畫或者微縮現場,在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的基礎上實現對現實情境的解讀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學階段,教學內容涵蓋了地球、陸地、海洋、氣候、人口等諸多宏觀的概念與知識,以及中國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絕大多數都已經超出了學生日常生活能夠接觸和感受的知識范圍,對于想象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課堂模擬情境,對于降低初中地理教學難度、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設計課堂模擬情境有利于降低地理教學的難度
設計課堂模擬情境可以營造可視化的地理環境,將教材中相對抽象的地理知識轉化成可觀察、可操作的模擬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地理知識。無論是2D的世界地圖、實景圖像,還是3D的微縮地理模型,又或是動態的視頻、動畫,都可以極大地豐富相關地理知識點,使學生能夠非常輕松、直觀地觀察相關的地理場景,甚至可以進行實驗操作,如模擬人口流動、天氣變化等,促進地理時空想象力的不斷延伸。
(二)設計課堂模擬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興趣
作為一門偏文科的學科,地理對于學生的記憶和背誦有著一定的要求,許多地理名詞、術語等都需要學生進行熟練記憶,而地理知識又不同于歷史知識,難以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進行知識的串連或延展,從而導致課堂教學過程比較枯燥、乏味。通過課堂模擬情境的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大餐”,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等感官,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三)設計課堂模擬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
模擬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地形、地貌、地勢、天氣等各類地理環境,還可以結合一定的文字或者電子數據展現人口、動物等細節信息,從而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串連,便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特別是電子虛擬情境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設多元化、多樣化的地球情境,加上動態演示等情境的配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脈絡。
(四)設計課堂模擬情境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的交流互動
模擬情境的運用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模式,更加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大幅提升。無論是在虛擬情境演示還是模擬實驗教學中,學生都可以在觀察體驗的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交流互動。此外還能夠在模擬實驗或演示操作的過程中進行團隊合作,從而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社會交往與交流協作水平,更容易引起學生在熱愛自然、認識自然和保護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共享與思想共鳴。
三、設計課堂模擬情境加強初中地理實踐力培育的實踐應用
課堂模擬情境既可以借助模型等實物,也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或網絡等虛擬技術,將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以及相關知識點進行情境投射,還可以組織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行角色扮演或者實驗操作,不斷加強地理實踐力的培育,使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與綜合運用能力得到切實提升。文章結合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相關課程,對設計課堂模擬情境的實踐應用進行探討,以期為加強初中地理實踐力培育、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效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設計直觀可視的模擬實物情境,培育學生地理知識感官實踐力
與小學階段的地理知識相比,初中地理教學內容更加宏觀、抽象,無論是世界地理還是自然環境,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對《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進行教學時,其教學內容既包括土地、海洋、生物等宏觀的自然資源概念,也囊括了土地資源區域差異、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資源比對,與初中生平時所感受到的土地、水等存在著較大的不同,更加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和聯想力。當前教材的設計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以大量的文字敘述來說明我國的自然資源情況,同時適當地配以中國地圖的資源分配、水資源分布等圖片,輔助學生進行學習和理解,雖然具有一定的直觀可視性,但對于初中生的吸引力不強,感官體驗并不明顯。
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可以提前購置一些反映地貌水文的地理微縮模型,設計出一套三維立體的模擬實物情境,并通過一些文字標簽或者微小物件進行細節描述,向學生展現一幅更加精美的教學情境,更大程度上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例如,在《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個以木制為框架、以泥制為主體的中國地理全景模型,用不同色彩的細線將地理模型劃分為若干區域,各個區域分別表明相應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分布情況。然后,將一些水庫、樹木、草原等微縮模型物件放置在相應的典型區域中,使學生通過模擬情境更加直觀地認識我國自然資源的分布情況,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觀,同時也能夠親眼看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匱乏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感知到自然資源的寶貴。
在設計課堂模擬情境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延伸教學的內容,形成模擬教學的系列化模式。例如,教師在講述完自然資源章節內容后,并不必要將地理全景模型進行回收,而可以在后續的《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地理差異》等章節教學中,用石墨、鐵片、大米等表示工業、礦產、農業等知識點,在地理全景模型上進行分布展示,使學生在模擬實物情境教學中逐漸構建中國地理認知系統。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自行運用各種微縮模型在地理全景模型上進行擺設,溫習課本上的地理知識,進而進行知識的串連和比對促進學生學習實踐力的進一步提升。如學生在擺設經濟發展題材模型時,發現農業發展特別是農作物的分布與地理差異有著一定的關聯,進而發現溫帶季風氣候下的平原地區更容易產出小麥作物,而北方的東北地區則能夠產出比南方更加優質的水稻,從而激發學生進行知識關聯性探索的熱情,加強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二)設計動態可控的電子虛擬情境,培育學生地理知識運用實踐力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業已成為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助力,教育系統包括初中地理教學也不例外。通過運用傳統的PPT、FLASH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結合智能手機App軟件和電腦設計軟件,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動態變化的電子虛擬情境,甚至可以追加一些控制技術便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從而有效培育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實踐力。在具體的電子虛擬情境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當前已有的模擬軟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功能改造與升級,也可以申請學校進行自主研發,為學生創設一套有針對性的課堂模擬情境。
例如,在七年級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教學中,傳統的模擬教學方式是組織學生觀看地球儀,通過實物模擬的方式了解地球的形狀、經緯線、地球的運動等情況,而電子虛擬情境的設計,將實物的地球儀以電子虛擬場景的方式予以展示,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感受地球的宏觀概況,還能夠借助電子數據技術和軟件功能進行各種動態操作,使學生在觀察和操作過程中增強知識領悟力和運用實踐力。如教師可以將比例尺工具嵌入軟件程序中,讓學生自行操作比例尺對地球儀進行放大和縮小操作,并與等比例的太陽系、長城和人等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深刻地體驗到地球的大小。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選用最為合適的程序進行課堂設計。比如,在展現《祖國的首都——北京》場景時,由于不需要學生進行過多的地理實踐操作,因而可以選用視頻或者FLASH動畫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展示,甚至可以采取“導游式”教學方式,以參觀北京為主題設計視頻或動畫場景,使學生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在教學《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節時,則可以提前繪制好黃土高原的電子模型,讓學生模擬操作水土流失的場景,使學生親身體驗環境破壞造成的惡劣后果,引導學生樹立保護自然的思想。
(三)設計交互溝通的小組模擬情境,培育學生地理知識創新實踐力
課堂模擬情境并不是單方面地將課本內容轉化為模擬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當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動手實踐,從而增強地理知識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地理知識掌握程度,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合作小組,每個小組派發一個小型的模擬實物場景或者電子虛擬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將課本上的地理知識運用到模擬情境當中,并結合自己平時學習和了解的其他地理知識進行溝通交流,形成思想上的交互碰撞,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想象力。
例如,在七年級第三章《天氣與氣候》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擔任風、雨、日的角色,模擬刮風、下雨等情境,然后觀察地理自然環境在不同氣候下發生的變化。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擔任不同角色的學生往往會從自身的角色出發討論氣候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形成不同的意見并產生討論,教師則從中加以引導,使學生逐漸認識到不同的天氣會形成不一樣的氣候,進而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得到切實的提升。
四、結語
通過對課堂模擬情境的作用和應用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模擬情境可以切實解決地理知識陌生、枯燥等不足,為地理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著積極的作用。對學校和教師而言,不僅需要投入必要的經費進行設備與素材購置,更重要的是做好課堂模擬情境的科學設計與針對性部署,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引導者和輔助者的作用,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優質、高效的教學活動。當然,教師也應當認識到模擬情境教學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不能用模擬情境教學替代基礎的地理課堂教學,而要立足于地理教學的具體實際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且又實用的教學指導。
參考文獻:
[1]艾志華,王暢,徐焰華,等.我國百年初中地理課程文件對地理實踐力素養的關注及啟示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1):78-82.
[2]劉金,許曉云.初中地理情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湘教版“世界的聚落”為課例[J].地理教學,2019(1):37-40.
[3]楊琴,楊洪,諶洪星.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與教學策略研究: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文本的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9(2):87-89.
[4]丁瑞.初中地理翻轉課堂的結構化教學實踐研究:以“青藏地區”一節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5):53-58.
[5]劉詠梅.新課程背景下有效初中地理課堂構建的實踐與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28(4):78-82.
作者簡介:
張麗佳,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