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靜 游文瑋 沈志勇
(南方醫科大學 廣東·廣州 510515)
新冠疫情是本世紀最大的全球危機,給全球全社會都帶來了深刻的改變。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新冠疫情的出現,使得教學方式發生了急速改變,線上教學成為了首要的教學方式。與面授教學不同,線上教學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它是以網絡為介質的新型教育形態,創新了教育的組織模式、教學模式、服務模式,構建了數字時代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線教學在疫情期間迅速普及。疫情期間,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高廳[2020]2號),對當前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進行了部署。學院根據上級部署,充分利用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從制度保障、多元平臺、團隊協作、立德樹人和教學評比等方面著手,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保證了教學質量。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部署和計劃,為了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學院根據國家、省、市及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積極部署、統籌推進教學工作,多次組織召開教學工作視頻會議,督促各課程教學團隊制定各教學班網絡教學方案及形成性評價方案。組織全院各教學團隊開展混合網絡教學,以PPT教學視頻錄制為主線,以推薦國內上線網絡課程為輔助手段,并通過形成性考核及階段性考試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做好了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整體部署。
為保證教學任務順利進行,線上教學期間,學院領導、學院教學辦公室、各專業負責人、各個教學團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準備,全天在線,了解學生學習困難,并及時給予解決,保證學生的正常學習。同時,每門課程每天的學生學習時長和在線學習質量都有每日定期檢查,做到及時查看,及時反饋,及時改正。
新冠疫情下,線上教學成為必選項和首選項。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線上教學才能夠順利開展,實現連接與共享,跨越遙遠的距離,促進信息的流通,實現實時互動。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不僅可以采用“面對面”直播的方式,教師還可以對課程進行錄播,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講解,方便學生隨時播放,教學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非常便捷。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給師生帶來了極大挑戰。網絡速度、終端設備、平臺和軟件的成熟度、系統崩潰、版本不兼容、平臺操作復雜度、師生對平臺的熟悉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
為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學校和學院為教師們推薦了多種線上平臺。疫情期間,一大批教學軟件和教學平臺紛紛涌現,如交互式教學軟件超星、藍墨云班課、騰訊課堂或是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中國大學 MOOC等都能為教學提供幫助。學院多門課程都有挑選適合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平臺。學院教師還利用慕課平臺開展同步和異步SPOC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方便學生多元化學習。如《有機化學》課程,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為學生提供了包括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多個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
學院教師根據所任課程的特性,因課制宜,充分利用多種線上平臺,與直播、錄播、在線答疑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防止平臺堵車,學院要求每門課程的每個教學班建立專門的QQ聯絡群,時刻關注學生學習動態,上傳各類優質的學習資源,學習材料,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布置階段性小測,并全天候在線答疑,及時解答學生學習的疑問,幫助學生高效學習。通過這種“線上平臺+學生自主自學+教師監督和答疑”的教學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手上,保證了教學質量。
(1)學生自主學習:相比課堂面授,線上教學方式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權,對學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提升自學能力的絕佳契機。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變成具有自律精神的主動學習者。不同于面授課堂的“投喂”,線上教學使得學生無論是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選擇上都有一定的自由度,這就要求學生轉變被動心態,自主學習教師預先提供的視頻、音頻、幻燈片、文檔、書籍等多種資料。同時,學生可根據教師提供的課程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安排和教學資料設置自己的學習目標,擬定學習計劃,規劃學習時間,通過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及經驗分享、團隊合作、小組交流等合作學習實現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目標和計劃,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尋找解決方案。
(2)教師監督和答疑:在面授課堂中,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可以面對面進行監督和答疑,師生都能得到即時反饋。但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面對的都是面前的屏幕,受限于技術因素和學習環境,師生即時反饋和教師監督就成為了一個問題。針對此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采用點名提問、小組討論、設置懸念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督促學生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過教師要求的學習資料后,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線上提問。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根據本班學生的需求特點、課程目標、學習資料貼合度等方面綜合考慮,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資料的種類可以多元且難度之間有一定的區分度,以供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習。同時,教師在發布學習資料時還可告知學生本周的學習目標、學習資料的重難點、建議采取的學習方法、拓展延伸的資源等,既能幫助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又能鞭策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在師生約定的固定時間答疑中,能夠鞏固已學知識,集中解決學生普遍提到的問題。在此之前,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搜集學生學習反饋,如檢查測驗作業、設計調查問卷、與學生直接交流、通過學習委員或課代表收集意見等。通過固定時間解答普遍問題,既能節省師生時間,又能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理解深度。
這種師生多樣化互動的線上學習方式賦予了師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形成了一個“教師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即時反饋—教師監督答疑并反思改進”的良性循環體系。
疫情不僅打亂了原本的教學計劃,也為教師授課帶來了極大挑戰,尤其是習慣了面授的資深教師,對一些線上平臺不熟悉,使用起來有諸多技術性問題。另外,線上雖然有海量的優秀課程資源,但教師們需要從不同平臺、海量內容中挑選合適的資料提供給學生,是一個極其費事費力的過程。單靠老師們“單打獨斗”,自行摸索和篩選,勢必會影響正常教學。因此,群策群力、互相協助、團隊作戰就成了一個很好的應對方式。
除學習學校的各種培訓手冊外,學院專門成立在線教學技能培訓師資小組,組織在線教學技術指導。定期召開網絡教學工作開展情況匯報會,請各課程教學團隊在會議上交流在線教學經驗,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難題,提升在線教學技能水平。
學院各課程教學團隊共同備課,明確分工,群策群力,發揮最大優勢,力爭做好教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共同做好線上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各個教學團隊在學院和學校的選用平臺中挑選適合自己課程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如微信群、QQ群、群課堂、騰訊會議、ZOOM、釘釘、PPT錄屏以及EV錄屏等工具,準備適合自己相應課程的教學方案,通過團隊內各教師的討論交流和協作,形成切合課程實際的在線教學保障方案,能夠更好地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資源整合,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在線教育環境。
為響應國家號召,學院在線上教學過程毫不放松對課程思政的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求,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足師資隊伍主力軍、課堂教學主戰場,學院成立課程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召開課程思政研討會,動員全體教師和各個教學團隊進行集體討論,挖掘各門課程內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內容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科研精神、倫理道德,并結合疫情局勢,弘揚愛國奉獻精神,傳承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舉辦課程思政優秀案例競賽,編寫《藥學院課程思政優秀案例集》,評選藥學院本科生身邊的優秀勵志故事,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藥學人才。
在疫情期間,學院同師生同心協力,順利完成各項教學任務,保證了教學質量。“線上教育并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教育移到線上,如果線上教育只是線下教育的翻版,那勢必只能起到臨時替代或補充的作用,線上教育獨特的優勢就不能發揮出來”(袁振國,2020)。因此,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需要將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知識的復雜性、教學技術的無限性和教學環境的共享性等多個方面考慮在內,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不斷改進,總結并分享經驗。在此期間,教師們經過反思和總結,提交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其中,《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獲得了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在線教學優秀案例一等獎,《基于雨課堂和SPOC平臺的分析化學線上混合式教學》和《藥物分析學》分別獲得了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在線教學優秀案例一等獎和二等獎。
這既是對教師們工作的肯定,也激發了大家更大的信心和熱情更好地進行線上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同時也說明,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都“要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關系,要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當作不可剝離、相互鎖定的有機整體,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葉瀾,2002)。
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線上教學已經從一個權宜之計變成了常態化教學手段,不再只是一個補充性的教學輔助手段。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學院及時制定應急制度,做好了全面部署,利用多元平臺,借助團隊力量,全員參與,同心協力,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保證了教學質量,誕生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也為之后的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