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麗 張書穎 郭君通訊作者 李建宇 史萌 郝倩茹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 450052)
隨著胃癌發病率的逐年提高,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及臨終對家庭照顧者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胃癌患者來說,因為受到該疾病的影響,不僅生理方面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在心理方面更是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不良情緒會持續蔓延,情緒變化異常,同時也會有波動頻繁的情況。而除了胃癌患者以外,實際的家庭照顧者,同樣會因為患者罹患胃癌而受到刺激,不僅會在生理方面出現應激反應,在心理方面也會出現應激反應。這種對死亡的預知會直接導致患者及其家庭照顧者產生不可抑制的悲傷。所謂預期性悲傷,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自身感知而發現在自己心中非常重要的人可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從而導致自身情感反應發生變化,理智和行為也會做出相應改變。對于家庭照顧者來說,其面對胃癌患者的治療過程所產生的想法,還有對胃癌患者死亡的看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其在實際面對胃癌患者死亡會做出的相關反應,同時更會對胃癌患者產生諸多影響,促使胃癌患者面對死亡的心態發生變化,甚至是在進行治療抉擇時,也會受到此方面的影響[1]。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確診為癌癥患者的家庭照顧者共計100 例,探討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預期性悲傷現狀及其與死亡態度的相關性,現報如下。
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于我院確診為癌癥患者的家庭照顧者共計100 例,其中男53 人,女47 人。年齡18歲~72 歲,平均年齡(42.52 歲±10.49 歲)?;橐鰻顩r:已婚78人,未婚及其他22 人。文化程度:大專及大專以上34 人、大專以下66 人。宗教信仰:無79 人,有21 人。與患者的社會關系:夫妻50 人,子女14 人,父母30 人,兄弟姐妹6 人。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死亡態度調查問卷。癌癥終末期治療及死亡態度問卷為自行設計,包括6 個小項,均采取1 級~5 級評分,滿分30 分。
1.2.2 預期性悲傷評估。預期性悲傷量表(Anticipatory Grief Scale,AGS)最早用于評估認知癥患者照顧者的預期性悲傷程度,現已在癌癥患者的照顧者人群中進行應用。中文版AGS 包括27 個條目,7 個維度,以Likert1~5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值越高代表預期性悲傷程度越高。
預期性悲傷量表總體得分為(76.43±15.52)分,各維度條目均分具體見表1。
表1 患者家庭照顧著預期性悲傷得分情況()
?
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死亡態度調查評分平均為(23.21±4.52)分,結果顯示,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死亡態度與預期性悲傷水平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s 為0.468,P<0.05。即死亡態度評分越高,其預期性悲傷水平越高。具體見表2。

表2 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預期性悲傷與死亡態度的相關性比較(rs)
胃癌疾病作為現階段影響國民身體健康的關鍵性疾病之一,其疾病發生的概率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據首位。當胃癌確診以后,對于患者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目前,癌癥的治愈率相對之下是比較低的,而且費用也是不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家庭的壓力會逐漸增大。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現惡化、便會使得患者不得不面對死亡,而且該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基于該疾病之下,很多未來的規劃都將難以實現,這些方面都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家庭照顧者產生預期性悲傷。預期性悲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應對患者預期死亡時產生的一系列情緒變化,或者是在受到喪失的刺激時產生的一些社會重組現象。有研究[2]將預期性悲傷進行定義,具體是指在失去之前出現的一些悲傷情緒,這種悲傷不同于喪失之后的悲傷。還有學者指出,關于預期性悲傷的反應應該是一個非常復雜且具有多維度的過程[3]。
每個人到最后都會經歷一個臨終階段,這個階段可能是長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而對于胃癌患者來說,晚期階段會促使其自身經歷非常多的痛苦,患者不僅會受到病痛的折磨,而且心理上對于死亡的恐懼也會時常存在。此時,患者最需要的是接受臨終關懷,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幫助患者減輕或者是緩解身體上的疼痛,并且促使患者忘卻對死亡的恐懼,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留有足夠的尊嚴。但是我國目前關于臨終關懷的研究還不是很多,而且由于起步較晚,使得很多方面還有待加強。與此同時,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家本位思想,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對人們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基于此種思想之下,使得患者在進行癌癥的醫療行為決策時,關鍵還是在于家庭照顧者的實際態度和具體意見。這也就是說,患者的自主權嚴重喪失,更多時候是由家庭照顧者來做相關決定。胃癌一經診斷,整個家庭會遭受巨大打擊,而且平靜的生活也會被打破,患者病情的一步步惡化,會逐漸吞噬家庭照顧者的神經,促使其逐漸變得脆弱不堪,并開始不斷思考死亡,并促使其自身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預期性悲傷的出現,不僅會促使家庭照顧者發生生理上的不適,更會引發心理上的不適,同時還會導致其行為出現變化[4]。
事實上,死亡的過程需要進行相應的干預,對于即將死亡的患者,作為家庭照顧者,最需要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維護患者尊嚴,進而促使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夠過得開心和體面。因此,本研究探討了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預期性悲傷現狀及其與死亡態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預期性悲傷量表總體得分平均為(76.43±15.52)分,死亡態度調查評分平均為(23.21±4.52)分,其死亡態度與預期性悲傷水平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s 為0.468,P<0.05,即死亡態度評分越高,其預期性悲傷水平越高,對有較高死亡態度評分的照顧者預期性悲傷可能已經存在,臨床工作者應早期識別及時給予幫助。胃癌的發病率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而且該疾病非常難治愈,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當患者罹患胃癌時,家庭照顧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預期性悲傷,而這種預期性悲傷現狀是需要重視和關注的,因為其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實際治療過程。家庭照顧者對于死亡的態度和對于死亡的認知需要進行明確,這關系到其實際的照顧能力,也關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非常有必要去識別預期悲傷反應,這樣可以為專業人員提供依據,從具有針對性的角度出發,進行支持性干預,促使家庭照顧者始終保持最佳健康狀態,從而解決其自身對于生命倫理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也能夠做好轉變,開始兼顧“類的本位”,不再以“生存”作為唯一目標,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實際的生存質量上。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家庭照顧者普遍存在預期性悲傷情緒,其死亡態度評分處于中上等水平,預期性悲傷水平與死亡態度評分呈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