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明
(五邑大學 紡織材料與工程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移動教學軟件的廣泛應用,使得翻轉課堂的各種教學活動更容易展開和實現(xiàn)。本文基于“云班課”移動教學平臺,對“針織物組織與產(chǎn)品設計”課程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利用“云班課”平臺的資源發(fā)布、小組任務、答疑討論、頭腦風暴、在線測試、課堂表現(xiàn)、反饋評價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針織物組織與產(chǎn)品設計”是我校(五邑大學)紡織工程專業(yè)針織品設計與服裝方向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應用針織物組織相關知識進行針織面料辨認、工藝分析和產(chǎn)品設計開發(fā)。該課程從知識結構上可分為基礎知識、工藝設計和產(chǎn)品開發(fā)三大模塊。基礎知識模塊的內容是陳述性知識,相對來說學習難度較低;工藝設計模塊的內容與企業(yè)生產(chǎn)實際密切相關,對于沒有實踐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學習難度;產(chǎn)品開發(fā)模塊的內容主要是知識的實際應用,需要進行綜合訓練。課程教學對象為大三學生,他們已學完專業(yè)平臺課“針織學”,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但有一些學生專業(yè)基礎較差。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熟悉,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
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和學習能力,我們對基礎知識模塊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同時為避免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采用一周一次課的頻率,使學生有比較充足的學習時間,以便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
“針織物組織與產(chǎn)品設計”課程基礎知識模塊主要講授針織物組織的分類、性能特點、編織原理和應用范圍,學習目標和達成路徑如圖1所示。其中知識目標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和課中深入學習達成,能力目標的達成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素質目標則通過課中和課后的相關訓練達成。

圖1 基礎知識模塊的學習目標及其達成路徑
基礎知識模塊分為5個學習單元,分別為圓機花色組織、圓機復合組織、橫機組織、經(jīng)編單針床組織、經(jīng)編雙針床組織,每個單元的教學流程相同,如圖2所示。教學設計圍繞模塊的總體學習目標,針對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構建通用的教學模式。

圖2 學習單元教學流程
對于翻轉課堂而言,課前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不是放任自流的教材預習。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學習引導工作,學生要遵循教師的引導并認真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對課前學習的引導工作主要有三項:一是提供詳細的導學案,二是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三是布置合理的學習任務。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要求,在“云班課”平臺上認真學習各種資源,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如圖3所示。

圖3 課前教學設計
導學案、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都發(fā)布在“云班課”平臺上。導學案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需要完成哪些學習任務,還要讓學生對之后的課堂學習有所期待、有所準備;學習資源要豐富、圖文并茂,重點難點有演示動畫或微視頻,此外還要有知識拓展學習的鏈接、閱讀指南等;學習任務要圍繞模塊學習目標進行設計,知識目標達成程度通過客觀題的測試就可得知,能力目標1的達成則需要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進行訓練。這些“先學”材料的準備工作,無論是導學案和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制訂,還是學習資源的制作與整理,都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翻轉課堂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些材料的準備是否完善。
翻轉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的場所,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課前所學的知識得到內化,同時能力和素質得到提升,活動的設計必須圍繞這些目標進行(如圖4所示)。
(1) 活動1通過“云班課”中“課堂表現(xiàn)”模塊區(qū)的“舉手”或“選人”功能,隨機或指定2名或3名學生上臺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作業(yè),帶領同學共同回憶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教師對思維導圖的結構、內容給出適當?shù)慕ㄗh或意見,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歸納及整理能力。
(2) 活動2通過“云班課”中的“作業(yè)/小組任務”發(fā)布活動內容和任務要求,各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對手中的實物樣品展開討論,協(xié)作完成對樣品種類確認的依據(jù)分析和性能特點描述,并將討論結果和樣品拍照上傳到平臺;教師在小組間巡視,對小組提出的問題給予啟發(fā)式回答,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結論,另外提醒個別跑題的小組回歸到討論主題。小組討論活動既訓練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圖4 課中教學設計
(3) 活動3通過“云班課”中的“頭腦風暴”發(fā)布一個與單元知識相關的開放性問題,組織全班學生共同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和內化。例如在“圓機花色組織”單元,可以用“T恤面料的設計構思”作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產(chǎn)品設計開發(fā)思路的探究,以點帶面,幫助學生領悟在設計過程中如何綜合應用專業(yè)知識。
(4) 活動4通過“云班課”中的“測驗”功能,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限時在線測試,檢驗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教師對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講解和分析,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概念,學習問題辨析方法,并進行單元總結。
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依賴于“云班課”平臺,師生互動、全班共享、即時測試等這些過去在課堂上操作起來比較耗時的過程,如今在“云班課”平臺上能夠輕松實現(xiàn),大大提高了課堂活動效率。課堂上對知識的學習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從知識的回憶、復習到理解、應用,再到融會貫通、內化,學生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知識框架,最后通過在線測試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完成知識的深度學習。另外,小組成員之間的問題討論和分工協(xié)作也訓練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與思考。課后教學任務的設計圍繞能力目標3和素質目標2,讓學生使用焦點討論法進行單元學習的總結和反思,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學會學習;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總結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適當給予個性化指導,同時還要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以學定教。課后教學設計如圖5所示。

圖5 課后教學設計
焦點討論法包括四個層面,分別是事實層面(Objective)、體驗層面(Reflective)、理解層面(Interpretive)及決定層面(Decisional)。每一個學習者通過感受客觀事物積累信息(O),體驗心理感受與情感反應(R),然后將所得信息與自身的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尋找信息的意義(I),再通過以上思考得出結論或作出決定(D),因此,也叫ORID法[1]。這種方法可以給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有效的邏輯框架,幫助他們厘清自己的思維[2]。課后教學任務要求學生遵循以下四個步驟撰寫單元學習總結:(1)本單元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2)學習中感到矛盾糾結或恍然大悟的是什么?(3)有什么重要的領悟?(4)有什么要改進或繼續(xù)努力的?通過這樣的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針織物組織與產(chǎn)品設計”課程基礎知識模塊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利用“云班課”的“投票/問卷”功能對翻轉課堂的教學成效進行調研。調查問卷共設計了8個問題,分別從學習態(tài)度、教學效果和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對學生的認同度進行調查:(1)課前能進行相關學習,為課堂活動作準備;(2)能積極參加課堂活動;(3)課堂活動有助于深入理解學習內容;(4)翻轉課堂提升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5)翻轉課堂有助于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6)導學案對自主學習有指導作用;(7)能夠適應這種教與學的新方式;(8)對翻轉課堂的學習效果持肯定態(tài)度,未來學習中希望繼續(xù)使用。認同度分為4個等級:1分-不同意;2分-基本同意;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
全班47名學生參與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由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學生對自己在翻轉課堂中的學習態(tài)度自我認同度較高,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基本認可。而對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從表2的人數(shù)占比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翻轉課堂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較好,但是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效果相對欠缺。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于內驅力,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探索。

表1 翻轉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

表2 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
“針織物組織與產(chǎn)品設計”課程基于“云班課”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者、助學者,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成為協(xié)作、探究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促進作用有限。課程下一步的教學改革將繼續(xù)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聚焦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深入探索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