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數學史對于小學數學教育越來越重要,數學史對于教學有促進作用:感受數學的奧秘,提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領略外國數學的執著,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領略外國數學的執著,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領悟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發展靈活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數學史 ? ?教育 ? ?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凸顯的越來越大,我國對于數學教育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寫道:數學教材的編寫要聯系相關的數學背景知識,教學中也要滲透這一點。數學背景知識也就是一段數學的發展史,這說明數學史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受到了關注。
但是聯系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來分析,數學史的教學并未引起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數學史通常是一帶而過。這也是有原因,主要是和小學生的自身狀況和思維特點有關,小學生認知世界的能力還不強,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數學史漸漸脫離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成為了百科全書中的一個故事而已。這樣的狀況顯然不利于小學數學教學,我們需要正視數學史對于教學的積極作用,下面就數學史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育促進研究。
二、數學史的教育促進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上通過很多“你知道嗎”、“數學廣角”、“數學游戲”在滲透數學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興趣所在和教學重點向學生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合作交流中加深對數學學習的提升。
1、感受數學的奧秘,提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的知識部分很枯燥無味,教師在小學數學中引用數學典故,講述名人軼事,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發現數學的美,感受數學的美,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關于本節課學習的數學史料,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講述,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在講述中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靈活再現數學史上的著名活動。比如在六年級教學中介紹的“黃金比”的知識,歷史上有數學家制作了各種比例的矩形,通過投票選擇最美矩形,選出了寬長比為0.618的為最美矩形。同樣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矩形,放在教室里參展,投票選出最美矩形,相信經過制作,投票,到最后的結果,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過程,真正融入了數學學習中去,學數學到玩數學的轉變,那興趣油然而生。
2、領略外國數學的執著,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數學家的故事源遠流長,講述數學家的故事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公元前212年,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的國家被古羅馬人侵略,當時的阿基米德正坐在地上專心致志研究一個幾何圖形,邊思考還邊用樹枝在沙子上面畫些什么,他不知死亡之靈在向他慢慢靠近,一個羅馬士兵很猖狂地走了過來,阿基米德還是很專注,讓羅馬士兵走開,羅馬士兵卻殘忍地殺害了他。阿基米德對于數學的狂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聽完他的故事,大家都為他的執著與信念所感動,這是怎樣的意志力才造就了古希臘的數理之王。在一次的課堂教學中,我向學生講述了這個故事,有個學生的反應很經典。他說:“數學真的那么好玩嗎?我要好好研究研究。”一個人在用生命捍衛數學,這樣的故事怎能不感動學生了,學生領悟的是一種執著與意志力。
3、了解中國數學的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我國數學的發展歷史也是非常輝煌的。古代中國許多數學研究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宋元時期的數學發展到了頂峰,明朝的算術延緩了數學的發展,但是明末西方數學的引入,又促進了古代數學的發展。近代數學也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以華羅庚為代表的數學家。古代中國遺留下了很多經典名著,《九章算術》中“面積問題”、“約分術”、“雙設法”,《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祖沖之的圓周率,曹沖稱象的問題等等都是古代數學的結晶。在一次課堂上,我和學生共同模擬了曹沖稱象的問題,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了曹沖的智慧,感受到了思維的碰撞,感受了數學之于生活的實際意義,動手實踐的過程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感,在這種體驗活動中能領略到數學還能這樣學,數學不僅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還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應用于生活實踐。
4、領悟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發展靈活的思維方式
在古代巨作《九章算術》中有關于計算π的方法,劉徽自創了“割圓術”,原本無法計算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相近的概念來探究,也就是無限逼近的思想,相當于我們高數中所說的“極限思維”的思想。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算式,把兩者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形結合的思想”,出現了很多種情形的狀況,學生通過列舉的思想來解決問題。高年級開始蘇教版數學教材上就安排了“數學廣角”、“你知道嗎”等題型,介紹了很多數學史知識,介紹了“等量替換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雞兔同籠化歸思想”和“曹沖稱象的化歸思想”,這個思想是數學中普遍的思想方法之一,簡單的來說,就是把甲問題的求解化為乙問題的求解,通過求出乙問題的解法來反推甲問題的解法,目的是把復雜的甲問題化到簡單易解的乙問題,從而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把控。還有一個著名的思想叫“轉換思想”,這種思想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一個重要策略方法,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一道題目有條件和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題目,來確定轉換題目的條件還是題目的問題,從而達到輕松解題的目的。轉換思想一共分為三步走,第一步,A轉換成B,第二步,求出B的結果,第三步,通過B的結果反演出A的結果。例如我們在進行分數,小數計算的時候,通常分數算起來很復雜,這時候把分數轉換為小數計算,往往豁然開朗,又快又準的得出自己滿意的答案,而且非常確定答案的正確性。有的時候分數轉化為小數能簡便計算,分數與小數的轉換正是體現了數學的轉換思想,本質上有著密切的聯系。
總而言之,數學史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乃至整個數學教育都有著深厚的影響,新課改的步伐越走越穩,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思考更多的教學方式,怎樣將數學史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是教師值得思考的,這會是一種新穎獨特的教學體驗。數學史的厚度很大,很多方面值得教師去深挖,挖掘出來的數學故事要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中去,達到于課堂的完美融合,促進我們數學教學的完整性,全面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這個世界必然是繽紛多彩的,數學教育肯定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陶振杰(1993-)男 ?漢族 ?江蘇 ?二級教師 ?本科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