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明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體的教學效率較為低下,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依賴度與興趣度較低,與學科之間不具備有效的粘合性。這種教學現狀 容易使學生與學科分離開來,缺乏學科認同度與理解度。同時學生沒有有效的歷史性思維,在面對客觀事物時缺乏整體的大局觀與歷史觀,無法實現學科教學的效用表達針對性體現。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正視相關的教學問題,進行有效的教學模式優化與調整,讓整體的教學更加完善優化。帶給學生充分的教學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科認同,讓學生的學習體感更加全面且正向。本文基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這一現狀進行了一定的淺析與思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低效化 ?原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初中歷史這一學科具有一定的哲學性與綜合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經過教師的有效指導與帶領,可以培養出一定的全局觀與哲學思維,面對相關的科學事物以更加辯證且理性的態度看待。但在當前的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科教學無法實現生動化趣味化,學科的教學效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降低了學科表達的完善度。本文基于此展開了一定的探尋與分析。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原因
初中階段是學生重要的過渡階段,在該階段的教學中 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教學模式包裝與調整,帶給學生不同以往的教學傳達的教學體驗。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且靈活的教學傳遞,豐富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觀念,從而讓學科教學成效最大化。而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效率較低,無法實現有效的教學傳達與教學輸出。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真實的教學反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傳統性。而這些觀念已經不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需要,與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沒辦法進行有效的融合,使教學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在當下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普遍更容易接受具有新鮮成分且趣味的教學傳達。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觀念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較為固化,現代化教學手段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歷史學科內在的枯燥性也沒法進行全面的消解。教師與學生所處的維度不同,面對學科教學的態度自然也大相徑庭。同時在現階段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填鴨式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不具備有效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同時缺乏對教師教學內容的信服度與認同度,導致了整體教學效率較低。歷史學科的表達缺乏有效的窗口與空間,學生較難培養出全面的大局觀、歷史觀,歷史教學的效用得不到有效的揮發。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的解決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優化相關教學模式
在初中歷史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當下的教學背景與教學情形,進行有效的教學調整與優化。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實踐的重要元素,教師相關的教學策略開展,往往是根據教學理念與教學理論展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及時的更新教學理念,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引導與教學傳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正向且積極的學科行為習慣培養。也明確學科教學的現實性意義與時代化特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被調度、被把控,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習走向更加積極且科學。教師在更新教學理念時,需要充分借鑒相關的教學案例,對教學理念進行優化與調整,從而指導教學模式的有效開發與創新。使歷史學科教學特征更為顯著,更加具有全局性里與整體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保證真實的教學效用。
例如在初中歷史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六課《北宋的政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有效的觀念革新,給予學生直觀且真實的教學輸出表達。在這一章節內容教學中,有一個較為原始的教學觸發點,因導致了果。因為北宋冗官冗雜、重文輕武導致了后期的歷史事件。教師需要合理借助這一觸發點,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表達,優化教學環節,使教學進程更加完整且自然。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發視頻,提前拎出結果事件,帶領學生反推歷史成因。使學生培養有效的逆向思維,能夠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不斷的完善學科邏輯,建立連續且完整的學習框架??梢栽趯嵺`鍛煉中,實現中心知識點的橫向縱向發散性擴展。
(二)重視學生地位,突出學生主體特征
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整體特征與接收水平,進行有效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策略應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教師的教學引導與教學內容表達,始終處在較為局限的教學空間內,被動的接受知識點的灌輸。這種教學形態,在某種程度上較為畸形。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教學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反饋輸出,使教學主體雙方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完成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及時扭轉這種觀點,避免傳統填鴨式教學將學生帶人學習誤區,忽視學習的主觀機動性。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的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特征,放大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與引導,實現師生主體雙方的有效互動與內容反饋,保證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在初中歷史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利用這一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展開教學導入。在章節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之于整體教學的意義,在教學環節中創設有效的空間,幫助學生完成教學試煉。教師可以以鴉片戰爭的時間點為教學導入,建立學生的歷史大局觀與時間觀。布置一個學習任務,讓學生將鴉片戰爭作為分界,繪制一張歷史大事年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與思考方式,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實踐中,主動的挖掘探析,尋求學科實踐活動的最優解。也充分放大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效用,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滿足學生對歷史學生的期待值。增加學生與歷史學科之間的粘性,建立有效的學科認同與理解。
[結束語]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跳出教學誤區,及時止損。通過合理的教學切入與模式探尋,帶給學生更加充分且完善的知識認知。在觀念迭代、地位更換下,為學生創造充分的學習觸發動力,消減傳統教學帶來的教學弊端,提高整體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蔣海波.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象分析及對策探討[J]. 中外企業家,2018(04):174.
[2]孫曉梅. 初中歷史課堂低效化問題的反思與教學方式略述[J]. 華夏教師,2016(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