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要: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當下,平衡教與學的關系,打造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是改革的核心。初中科學作為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綜合學科,涉及大量問題性與思維性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尤為關鍵。現結合素質教育目標要求,分析初中科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探討具體教學方法,以期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提升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科學;問題意識;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指出“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初中科學作為一門思維性、實踐性、探究性較強的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問題這一重要媒介,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增強科學素養。問題意識作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直觀體現,代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強勁內在驅動,教師將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教學活動的核心顯得尤為關鍵。
1初中科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初中科學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突顯學生主體地位,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的有力舉措,對于拓展學科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其重要性表現在一下方面。第一,符合科學學科特性,加快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初中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探究型學科,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刻板模式之下,主體地位不夠明確,教與學的關系發展失衡,成為影響教學效果提升以及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促使教師立足教育新理念與科學學科認知特點,重新審視師生關系地位。圍繞學生的成長需求設計教學活動,使初中科學課堂更具人性化、開放化、互動化,促使學生時刻保持思維的活躍性,直抵科學知識核心,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大有裨益。此外,在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教育新思潮引領之下,對于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學習,而是關注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思維與創造意識的培養,從問題意識著手為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地提供了有效加持。第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學習是一項依賴于主體自覺性的活動,具備良好問題意識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展現出鮮明的優勢。初中科學將問題意識放在課堂教學的首位,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養成遇到疑難問題主動思考探究的學習習慣。以此削弱學生對于教師指導的依賴性,形成自己獨特的科學思維模式,改善被動的學習狀態與機械的模仿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做到舉一反三,踧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意識的進一步發展。
2初中科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2.1創設問題情境,調動提問欲望
問題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主觀愿望基礎之上的思維活動,對于初中科學而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對于科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產生興趣,進而引發主動思考,形成提問欲望。基于此,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通過構建豐富生動的問題情境,營造濃厚的感官氛圍,打造體驗式課堂,促使學生能夠沉浸其中。以“晝夜與四季”教學為例,此章節教學重難點在于理解地球的自轉與公轉,晝夜與四季的成因,能夠根據客觀事實提出自我見解。首先,教師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時差現象作為課堂導入的切入點。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身處美國與中國兩個地區的朋友打電話的情境畫面,提出思考問題造成時間差的原因是什么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結合自身固有知識經驗分享看法,將學生代入教學主題活動之中,為后續的深入探究做好鋪墊。其次,教師設計實驗引思環節。運用手電筒從遠處照射地球儀,保持手電筒不動,按照一定的速率轉動地球儀,模擬太陽照射地球的情境。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而是讓學生認真觀察,提出心中疑問。如地球的哪些條件是產生晝夜交替現象支點?太陽沒有在運動嗎,為什么要保持手電筒不動?既然太陽視運動不夠明顯,那么為什么地球上的人每天都能夠看到太陽的東升起落呢?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分析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以形成師生有效互動,滿足初中學生的表現欲望,激發主動提問的熱情。
2.2制造認知沖突,激發問題意識
認知沖突是激發問題意識的重要因素,教師以學生的固有經驗為教學起點,有意識的制造新知識與學生固有認知之間的矛盾,打破學生內心知識世界的平衡,形成解決矛盾的迫切心理,作為進一步深化探究的驅動。基于此,教師在課前應注重學情的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明確制造認知沖突的著力點。在課中采取啟發性的引導,不斷的拋出矛盾點,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實現深化思考。以“大氣壓強”教學為例,初中生對于大氣壓的客觀存在具備了正確的認知,教學重點在于帶領學生找出能夠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證據,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首先,在新知探索之前,教師以水瓶吞雞蛋的實驗,準備一個小口水瓶,在瓶內放一個燃燒的紙條,將剝皮的雞蛋放在瓶口處,讓學生預測雞蛋能否進入瓶內。根據固有經驗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雞蛋不可能進入瓶內。學生的經驗與實驗結果形成鮮明對比,顛覆學生的認知,調動獵奇心理。在認知沖突的作用之下,引發學生對于什么是大氣壓強?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大氣壓強能不能用數值進行衡量?等一系列的疑問。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帶著疑問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在問題的引導之下,為課堂學習活動的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能力。
2.3多樣設問方式,活躍問題思維
教師的設問是活躍學生問題思維,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注重設問方式的創新與優化,杜絕機械的問答式設問,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開闊思考問題的方向,激發學生樂于參與的積極情緒,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加工整合與應用能力。以“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為例,此章節教學的關鍵點在于探索聲音產生的原因,能夠綜合分析聲音與光傳播的異同,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各種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問題鏈條明確課堂教學主線,提升教學活動的層次性,讓學生能夠有所側重的學習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首先,教師根據知識的遞進性設計問題,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入我們耳中的呢?教師借助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高聲朗讀的學生、敲擊作響的銅鑼以及撥動發出聲音的皮筋等日常生活物品,讓學生通過觸摸、觀察等操作,總結發聲物體的共性特性,以此得出震動是產生聲音的根本因素。根據學生的表現,教師進一步追問,聲音能否在水及固體中傳播?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設計實驗進行驗證。以問題作為探究科學知識的媒介,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學習狀態,活躍思維能力,通過思考逐個擊破科學問題,提升課堂學習的成就感,形成追根究底的問題意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問題意識是學生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對于初中科學而言,教師應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教學深度。
參考文獻
[1]任建君.問題化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2):59-60.
[2]許敏.對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的策略分析[J].科幻畫報,2021(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