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要:在落實國家“雙減”政策背景下,強化教師教學中心意識,緊抓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架起家校共育的橋梁,實現家校雙向的深度溝通、寬度交流,真正達到家校攜手共同培養孩子的目標。
關鍵詞;“雙減”;家校共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實施“雙減”政策,是黨和政府堅持教育事業公益性,著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舉措。從學校教育教學角度而言,“減負”就應該嚴格貫徹落實教育部制定的各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中不“超標”,不“超前”,不“超量”,確保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
一、“雙減”要注意“減”
(一)“減”超標的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均有課程標準(綜合實踐、信息技術除外),以語文學科為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分三部分,一是前言;二是課程目標;三是實施建議。而有些學校和教師沒有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超標準”要求,就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例如:第一學段(1-2年級)認識、寫字的要求是: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會寫,在教學中,如果老師要求會寫1000個,就增加了學生的難度,我們只有按標準,按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求才能不增加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減”超前的進度
學校教學是有時間安排的。而實際教學中有些學校和教師趕超進度,一個月要學習的內容,半個月就要講完,然后反復進行所謂的訓練,這樣勢必會加重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一定要減“超前”的進度問題。課程設置是教育專家根據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學生成長規律進行科學開發設置的。幼兒園開設小學課程,小學上初中的課程等等超前教學現象,違背了一般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身心成長規律,人為制造了學生學習困難,增加了不必要的課業負擔。
(三)“減”超量的作業
學生學習,完成適量作業是必要的。有句話叫“熟能生巧”,很多老師就認為讓學生多練就比少練強;其實,多年的教學研究我們發現,訓練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適宜強度則會造成學習效率下降和心理厭倦,大量的、重復性的、機械性的作業和練習會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是很可怕的。在作業內容的選擇上,教師一定要做到精挑細選,提高作業質量和針對性,不能用學生的勤補老師的拙,要減掉低效的重復作業,堅決杜絕懲罰性的作業。
二、“雙減”要有所“加”
(一)“加”教育觀念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學校和教師要在教育觀念上做“加法”,由過去的重“智育”轉向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下午的課后服務,增加的不僅僅是教師的工作時間,更意味著教師的職業勞動內容由過去的“傳道授業”再加一項“代理監護”服務。勞動內容的變化帶來了勞動性質與觀念的變化。過去的“傳道授業”難免讓學生覺得教師有“居高臨下”之感,現在要學習其他服務行業“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意識,蹲下身子去“平視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服務質量。
(二)“加”課堂教學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又不好,那就成了學習負擔。教師可縮減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表達時間。師生在積極合作的互動對話中成為“學習共同體”,學生在自主學習、頓悟中發揮主體作用,形成學習興趣與能力,實現減負與“提質”的雙豐收。當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時,參加課外培訓的動力就自然減弱了。它表明了減負的關鍵在課堂,根本途徑是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三)“加”作業管理
按照政策要求,學校嚴控作業時間以確保學生休息時間。作業管理中,我們可以倡導兩個“加”,一是有必要布置的作業,教師要自己先做一遍。教師的這種“加”,才有助于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控制學生作業時間,真正實現減負。二是在面向全體的“必做題”基礎上,增加不同層次的“選做題”。同時要求“作業公開在教室黑板右上角”,明確學生可以在“作業超市”按需選擇,并在課后服務時間全方位安排“課業輔導”,真正解決“吃不飽、吃不好”等問題。
三、家校共育促進孩子成長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有效撬動家校共育
首先組織家校共育理論培訓。為提升家長、教師的理論水平,積極開展家長培訓工作,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家校共育的講座,指導家長教育孩子,通過講座使家長樹立家校共育的理念。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學校積極地通過業務學習,組織教師學習家校共育的理論知識,將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告之教師,引導教師主動探索“互聯網 +”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措施。其次,構建網絡“家校共育講堂”,借助網絡平臺,讓家長們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引導其認真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積極引導家校共育健康、科學的發展。最后建立表彰獎勵機制。每年評選模范家校共育家庭以及在學校共育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
(二)拓展家校共育路徑,開辟家校共育渠道
為保證家校共育有序開展,必須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平臺,拓展家校共育渠道,做好以下幾項工作:(1)建立家校共育委員會,并發揮委員會的輻射作用。在每學期期末,家校共育委員會可以組織總結會議,將一學期的家校共育情況和反饋結果進行總結交流,以便發現實際工作中的缺陷與不足,完善家校共育方案。(2)積極利用微信、QQ等平臺開展家校共育。家庭和學校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溝通交流,另外,學生要完成的口頭作業也可以利用微信傳音等方式傳遞給教師,讓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得到提升。(3)積極利用校園網豐富家校共育的內容。學校可以將家校共育的成果以及成功案例展示在校園網上供其他家長學習,進一步密切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保證教育效果。
(三)構建良性互動關系,見證家校共育成果
在家校共育的實踐落實中,雖然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降低實踐難度,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把握良性互動原則,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互動。(1)開展家長走進管理、走進課堂等開放日活動,為家長體驗學校生活搭建平臺,提升家長對學校的認可和信任。(2)班主任可邀請具備某方面特長的家長走入課堂,開展相關方面的知識講座,豐富學校教育元素,同時也讓家長在參與中發揮價值,保證家校共育目標的達成。(3)組織大型實踐活動,邀請家長積極參與,優化家長和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讓家長參與學生成長,感受彌足珍貴的親子時光,又讓家長參與家校共育的熱情大大增強,給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和諧氛圍。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學校一定認真落實“雙減”政策,從課堂上發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協同上發力,凝聚家校共育合力,系統推進“雙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孫湘文.“減負”減什么?[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7(01).
[2]艾智勝,許雪華.開創“互聯網 +”時代的小學家校共育新途徑[J].2019(07 ).
[3]全疆發.在“加法”中實現減負[N].中國教師報,202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