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秀榕
摘要:新課改革和“德育為先”的教學思想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能,持續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因此,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訴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措施,不僅要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也要融入德育元素和德育思想,有意識在課堂上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以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受到德育熏陶,提升自身道德品質素養。
關鍵字:初中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初中語文是思想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其所面對的是一些剛脫去稚氣的初中生。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于逐步形成階段,學生會對人、事物和社會也開始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因而極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影響,而這一關鍵時期正是需要有人引導其在思想方面的不斷進步。所以,在語文教學時,教師既要為學生講解語文基礎知識,又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應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將德育滲透其中,從而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
一、借助感悟詞句,滲透德育
語言文字即是思想傳遞的重要工具,文章就是作者豐富思想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在為初中生講授語文知識時,要秉承“文道統一”的重要原則,就是把文章內的思想和形式進行有機協調統一,強化德育教育和語言文字的整體性訓練,以及句段篇章的學習過程。同時教師也應選擇合理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對教材課本中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因素進行深度發掘,并字斟句酌的對待一些有警醒性的句子或揭示文章主旨的關鍵詞句,在這些好詞好句的逐步推敲之下,進而將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初中課文中,以達到讓學生在感悟文章含義深刻的詞句中,增強德育教育效果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先針對一些對《水滸傳》不熟悉的學生講解楊志的背景,這對學生更好的學課文埋下伏筆。由于這篇課文在本質上就可以調動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所以在課堂上可以采取讓學生自主閱讀和相互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描寫對襯托人物的作用,讓學生反復仔細閱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片段,并在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的藝術特色有深刻感觸,認識到楊志精明、謹慎、蠻橫的性格特點,對楊志不善帶兵、不善處理關系的弱點進行很好的理解與分析。具體做法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分角色的形式來朗讀課文,然后對其中重點詞句進行深度剖析,再利用點撥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和了解名著寫作特色。這樣教師借助解析和感悟文章重點詞句,徹底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文化遺產的美好情懷。
二、利用圖文分析,感悟德育
在語文教學時,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但對于實際教學而言,則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思維及認知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在教學中滲透德育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圖文分析的有效方式,使學生在觀察圖片和解析文字中,產生一種視覺上沖擊,然后在腦中形成深刻記憶,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真實情感。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有關課文的圖片信息,讓學生在直觀情境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在此時也是滲透德育的最佳時機,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感召中,感悟德育教育的內涵,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山水畫的意境》這課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先為學生出示《使至塞上》這首古詩,讓學生深刻體會這首詩的意味。然后再為學生出示與之相關的畫作,讓學生在視覺的刺激下,更對古詩意境有更深刻理解。在課堂中教師再結合課文內容提問: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閱讀全文簡要概括。這就更讓學生明白了將思想感情同畫作相結合的重要意義,然后教師再給學生用信息技術出示多幅山水畫圖片和攝影山水畫圖片,并問學生:你們認為這些攝影作品可以代替山水畫作品嗎?這樣就徹底激發學生對國畫的別樣情感,學生在提高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情況下,更充分感受山水畫意境的本質。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山水畫圖文分析,讓學生對國畫有更深刻見解,并幫助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意識。
三、結合生活實際,深化德育
在以往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對文章內容的講解,針對重點內容做詳細分析。然而在實際教學時,要想做到切實滲透德育教育,就需要教師用實際案例分析的形式,讓學生能夠讓理論與實際產生聯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關鍵是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及道德修養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把德育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實事案例相結合,與生活聯結的課堂才能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才能讓學生在生活觀念的影響下更身心愉快的學習,這樣便能讓學生更理性、正確、客觀的評價文章中的觀點,從而找出自己言行上存在的不足,深化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例如,在講授《杞人憂天》這篇寓言故事時,這是篇文言文,可能有些學生就會認為文言文離生活太遙遠,可恰恰看似離我們生活很遠的古文,卻有著跟生活聯系緊密的大智慧。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出示有關列子的資料,讓學生先對作者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據課文的題目,向學生提問:杞人在“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呢?后來杞人的情緒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就讓學生在深度思考中積極探尋問題答案。最后教師再向學生詢問杞人憂天的意思,學生也能夠有很好的理解,那么杞人的行為對同學們有什么樣的啟發呢?在現實生活中你身邊有類似杞人的人嗎?學生都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教師重視將古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杞人憂天的做法大可不必,生活中的煩惱在所難免,就看怎樣去化解憂愁,笑對人生。這同時也是對學生心理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從而讓德育更深入人心。
結論:
總之,初中生正處在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時期,教師將德育內容滲透至語文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傳承我國優秀文化,啟發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潛能,使學生在積極思考和思想體悟中,體味文章中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內涵。同時,教師在課堂講解中要把語文和德育有機融合為一體,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個人品質及道德素養。因此,將德育內容滲透進初中語文教學有深遠教育意義,這對于完善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有極大助力作用。
參考文獻
[1]白天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學周刊,2020(34):133-134.
[2]劉靜.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方法[J].才智,2020(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