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要:戶外建構游戲是安吉游戲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廣大幼兒教師的關注。幼兒的自主游戲離不開教師的有效介入和指導,而教師的指導首先必須是適時、恰當的,因而游戲介入時機的把握成為教師有效指導的關鍵。作為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不能過分干預幼兒的自主活動,要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必要時可以介入游戲,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幼兒提供相應的建議和指導,使幼兒結合教師的意見來完成游戲,促進幼兒在安吉游戲中的主體性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建構游戲;教師;介入時機;安吉游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現階段,在戶外建構游戲中還存有一些問題,比如大部分教師都難以把握正確介入游戲的時機,不知道什么時候該介入、什么時候不該介入,不是過分干預幼兒游戲行為,就是對幼兒的行為“坐視不管”,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手段都不利欲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因此,為了扭轉過分介入和坐視不理的局面,筆者基于對安吉游戲的實踐探索,并結合幼兒發展的總體特點,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戶外建構游戲中教師介入時機的把握方法,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相應的借鑒和參考。
一、“觀望”:安吉游戲指導的一種特色
傳統教師指導觀念傾向于傳授知識,直接幫助幼兒獲取經驗,推著幼兒走。教師對教育目標和游戲目標提前做好預設,對材料準備也是提供好固定的,限制了幼兒的游戲思維,更多的是帶著“急于求成”的心態教育幼兒。幼兒都是被動的接受,沒有主導權,這種“快養”模式的教育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反而會抑制幼兒游戲的發展。
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加上安吉游戲地處江浙地區,經濟發達、思想開放,接觸到美國的游戲思想,進行多次交流,借鑒了美國的游戲理念。教師開始不干涉幼兒游戲,不預設游戲目標,不帶有任何教育意圖,對于戶外活動也定位為不預設目標,幼兒在游戲中非常輕松自在。
安吉提倡了一種“慢養”式教育,更多是幼兒自我探究、發現,提倡自主性的學習,反對接受性的學習,通過這種指導方式可以揭示安吉游戲中的師幼關系是平等的,幼兒在游戲中直接獲得經驗,在游戲中體驗學習、偶發學習、情境學習。“慢養”式教育給了幼兒充分的自主游戲權,給了幼兒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們把游戲還給幼兒,靜待花開。這種轉變主要反映在游戲觀的改變上。
二、戶外建構游戲中教師介入時機的選擇和把握
1.當幼兒發生沖突時,教師及時介入,維持游戲的運行
有時候幼兒會因為材料的爭搶、意見不統一等原因而發生一些沖突,最常見的應該是語言或肢體方面的沖突,這時教師就需要給幼兒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交往技能先獨立處理在游戲中產生的糾紛,作為教師則要時刻觀察,如果這種沖突一直得不到解決甚至惡化,教師應該及時介入,采取有效手段讓幼兒之間的矛盾得以化解,從而維持游戲的正常運行。
例如,在一次戶外建構游戲中,小剛準備用一些積木、輪胎搭建一個喜歡的小汽車模型,旁邊的小凱看見也想要搭建。但是積木區的材料有點不夠,只夠一個人使用,于是小凱和小剛發生了沖突,說著自己搭建小汽車的理由,互相爭搶。一開始,教師只是觀察二人如何解決材料的糾紛,發現小凱仗著自己身高的優勢開始推搡起來,于是教師及時地介入,了解二人發生矛盾的原因,掌握事情的經過之后,教師又投放了一些積木、輪胎等材料,這樣幼兒不再因為材料不足而沖突,保證了游戲的順利運行。
2.當幼兒尋求幫助時,教師及時介入,讓幼兒自主解決
如果幼兒在游戲中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障礙,而且不能將這些障礙處理好,他們接下來游戲的熱情、積極性就會逐漸削減。因此,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困難或者是向教師尋求幫助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給出恰當的提示和建議,并鼓勵他們自主解決,而不是完全代替幼兒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能極大地促進幼兒自主能力的發展。
例如,有個幼兒在戶外來回多次搬運所需的積木,跑了幾趟之后沒有多余的力氣搭建喜歡的事物,于是想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聽完之后并沒有代替幼兒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提出了一個恰當的提示,告訴幼兒如果一個人沒有力氣來完成這個游戲,還可以尋找其他的小伙伴來共同搭建。幼兒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于是跑去詢問是否有小伙伴愿意跟他一起拼搭“金字塔”,在和同伴的齊心協力下最終順利地完成了搭建。在此過程中促進了幼兒自主意識的發展,并發展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綜上所述,安吉游戲倡導讓幼兒掌握游戲的主權,所以教師必須遵循“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先進原則來開展戶外建構游戲,充分地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戶外活動,把戶外游戲活動的時間、空間還給幼兒,給幼兒提供更多“參與”、“體驗”、“探究”、“合作”的空間和機會,使幼兒通過自己的能力、與其他同伴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游戲,最終獲得良好的戶外游戲體驗,讓幼兒獲得真正的主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志清,張雪梅.探究教師介入幼兒建構游戲的時機和策略——以戶外建構游戲材料為例[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03):60-62.
[2]王春穎. 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有效介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