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要: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近年來逐漸流行。自媒體時效快、觀點清晰、緊扣社會關注,是受眾從不同角度看待它并向受眾提供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自媒體肯定有其局限性。有些信息是主觀的、片面的,真假混雜,觀眾難以想象。有些文章顯然不真實,提倡極端或不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只限制適用于國際和國內新聞。
關鍵詞:自媒體;國際新聞報道;挑戰;應對之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新媒體呈爆發式增長。作為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互聯網與新媒體的發展密切相關。新媒體的主要來源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其相較于傳統媒介,有著更快的傳輸速度、更加深遠的影響力、更加豐富的傳播方式。最近,新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由于沒有必要制定現有的國際新聞,因此有必要處理新媒體在國際新聞中的影響。
1.自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挑戰
1.1信息來源渠道更加豐富
由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的發布者也變得更加豐富。因此,信息來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微博等官方社交平臺賬號上的直播軟件為社交媒體或個人提供了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在國內提供信息,成為國際信息的渠道之一。很多自發組織的個人或團體也會加入國際新聞報道中去,但他們的觀點往往更容易被一些人所接受。
1.2曲解新聞事實自媒體影響大眾認知
國際新聞因新聞事件遠離國內受眾、背景陌生、語言不通,報道門檻比較高。在傳統媒體時代,國內受眾只能通過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了解國際社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國內外交流增加和國民外語水平提高,許多人有了接入國際互聯網的渠道,從各種渠道接收信息,通過整合加工形成自己的文章。
自媒體不缺高質量的國際內容,然而內容提供者數量龐大,良莠不齊。一些寫手為了迎合國民的口味,對小說進行局部概括或以偏概全,往往得出民粹主義的結論。這篇文章故事情節豐富生動,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和追求內幕的心態,廣受歡迎。復雜的國際背景增加了改變小說事實的藝術,并通過一系列不必要的方塊進行了簡化。
當我們寫德國新聞的時候,我們也知道來自中國的相關內容。主流媒體對移動平臺的報道往往反映兩種觀點,事實和觀點截然不同。
2020年5月2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講話,闡述了德國作為歐盟主席的外交政策。最近一些關于中國話題的文章的標題非常具有煽動性。比如《重磅!默克爾力挺中國:歐洲人需要承認中國的領先地位》《無懼美國施壓,德國力挺中國!》《默克爾:中國才應是歐盟外交的重點》等。
我們發現,這些自媒體文章的消息主要來自路透社等媒體,他們還把以前的一些新聞拼接上去。事實上,默克爾并沒有“力挺”中國,更不用說美國施壓。標題說“承認”,應該翻譯成“認識到”。兩者非常不同。文章自媒體說,默克爾又在“懟”美國。事實上,關于美國,默克爾說了十句話,其中只有兩項委婉地抱怨美國,另外八句建議強調了歐美結盟的重要性。但在一些問題上,包括一些國內主流媒體,只提到了兩句話。如果有人說默克爾是在與美國“交戰”,那肯定是有失事實的。
在打壓中國的同時,國內受眾希望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反美挺中”的聲音。在2020年1月末,德國巴伐利亞州出現零星病例,大部分感染者無癥狀或輕度。當時,中國的疫情正處于高峰期,備受關注。這篇文章在家用手機上收到了20,000多條評論。平臺上也有霧化器被銷毀的通知。新華社要求德國記者證實。那天我們恰好前往德國一家重點傳染病防治中心實地探訪。不良自媒體野蠻生長,虛假信息肆意傳播,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公眾對國際事務的認知,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動。通過解決國際形勢。這篇文章也會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后,并強調了許多種族主義傾向。2017年11月,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發布報告,分析了對中國媒體和德國政治的普遍看法,尤其是在中國網民的種族主義言論的背景下。自媒體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流量為王的衡量標準與新聞真實原則的沖突。這些流量管理問題的原因在于它是度量和精確新聞原則之間的矛盾。為了引起注意,一些自媒體失守真實底線。歪曲關于謊言而不是現金流的事實。
2020年6月,國家網信辦處置了“至道學宮”等違法違規賬號367.5萬余個。“至道學宮”曾造謠說“美國無法處理大量新冠肺炎死者的尸體,只能做成‘人肉漢堡包’”,“《柳葉刀》和《科學》等權威期刊是間諜機構”等。但是,在這個公眾號被封之前,估計活躍粉絲數超過600萬,2020年4月發表的文章平均閱讀量170萬+假國際,充斥著我們群和微信朋友群。一些關于民族主義動機、陰謀論和仇恨言論的文章,一些類似“至道學宮”煽動民族主義、鼓吹陰謀論和仇恨的自媒體文章尤其受歡迎。2021年5月64個微博賬號因發布傳播針對功勛英雄人物謠言被永久關閉。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因病逝世,社會各界沉痛哀悼。因此微博發現有個別賬號借此機會發布侮辱攻擊袁老的有害內容,造成惡劣的影響。
1.3信息內容更加多樣化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國際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是難以評估的,因為你只知道報紙發行了多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讀報。因此這主要是因為降低了信息傳輸的門檻?;顒涌梢酝ㄟ^新媒體發布,讓觀眾了解更多關于活動的信息。然而,它進一步細分了內容新聞以反映知識水平的下降。而且,內容新聞與媒體關注的焦點密切相關。如果您沒有媒體經驗,內容將是片面的,無法有效反映展現事件的全貌。
2.新媒體時代下國際新聞報道的改進措施
2.1自媒體越是煽情和添油加醋,我們越是要用專業化報道予以應對
一些自媒體在報道國際新聞時有些人犯了這個錯誤。除了缺乏常識,故意推波助瀾,或者他們一般只指國際媒體上的一兩篇報道,更不用說新聞來源的事實證明,而不是我國當地媒體。材料可能與真實材料有很大不同。因此,作為一名專業的國際工作者,不能依賴外媒的報道,而應盡量通過各種渠道查證,尤其是核實原文內容,并結合新聞事實的語境和所在國的國情分析,將真實且全面的信息提供給讀者。
2020年6月上旬,美國決定從德國撤出1萬名士兵。國內許多自媒體報道說,德國正在“偷著樂”,因為一個主權國家不想派遣外國駐軍。這些自媒體完全從自己和國內受眾的認知出發主觀臆斷,殊不知德國為防御俄羅斯威脅和發揮北約重要基地作用,非常歡迎美國駐軍,并對撤軍的決定感到非常不滿,因為它們在防御俄羅斯威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對這些分析文章進行了改編,新媒體平臺的閱讀量非常高。在發稿和呈現環節,也有可作為之處。隨著互聯網變得無處不在,美國的研究表明,加載時間超過8秒的網頁會顯著影響用戶訪問。移動客戶端打開文檔的速度影響閱讀器的用戶體驗,因為非常慢的數據傳輸量非常大。提供媒體服務的通訊委員會也在晚上發表文章,以便報紙在第二天一早出版。據分析,晚上9:00-10:00是閱讀量最高的時段,超過10萬篇文章,目前正在向客戶交付最好的結果。
2.2重視新媒體渠道的改進
隨著新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變得更快,所以社交媒體和手機成為新聞觀眾的重要來源,現有媒體也需要更新和改革。目前,已經為媒體創建了官方微信和微博賬號。觀眾可能有足夠的新媒體渠道來接收國際新聞報道。請注意,新媒體渠道需要調整以使其內容可供人們訪問,而不是直接復制國際新聞報道。公眾可以獲得更好的信息并更有效地傳播信息。您還需要更改文章的內容和格式,并撰寫能夠吸引廣泛觀眾的文章,選擇一種簡潔且內容豐富的不同風格。要在新聞上配有豐富的圖片、音頻、視頻等,才能使新聞更好地被人民群眾接受。
2.3根據自媒體上一些錯誤言論和虛假信息進行有針對性的批駁、澄清
2018年12月,一篇“默克爾面對柏林墻的告別演講”在中文網上瘋傳。并且被一些公眾號分享后,被數百萬人閱讀,并收到了許多評論和獎勵請求。但是默克爾根本沒去柏林墻演講,這篇文章的寫作和發表也是非常中國化的,但是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甚至是從柏林辦公室來到我們這里的。后來王勍同志隨后采寫文章《打假|“默克爾淚流滿面告別演講”刷爆朋友圈?真相是……》予以批駁后,此文在參考消息公眾號上發布后,被超過10萬人廣泛轉發。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引用予以辟謠,使那篇杜撰的文章最終被全網刪除。國外的記者只能在國內看到地方新聞。現場報道和記者的親身體會,是自媒體無法坐在國內捏造出來的?,F場感強的文章,也一定比自媒體在網上四處抄襲的文章更有可讀性。因此客觀壟斷媒體必須承認,一些國際媒體幫助建立和鞏固了他們在國際媒體領域的官方地位。然而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獨家國際新聞一直是中國國際新聞報道的弱項。除了有關中國的權威發布,中國新聞機構在國際新聞界引起較大關注的獨家國際新聞并不多。
3.結論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際新聞報道領域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有必要了解新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以便及時改進和創新,以便在新時代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國際新聞報道,提高新聞的傳播,贏得人們的支持。在新媒體時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的一杯清茶讀半天報紙的生活狀態已經成為過去式,要在新聞標題、版面、文風上創新,力求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新穎醒目、引人入勝。
參考文獻:
[1]周晏.分析新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影響[J].傳媒論壇,2020,3(18):18+22.
[2]任珂,田穎.自媒體對國際新聞報道的挑戰及應對之策[J].中國記者,2020(0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