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慧 孫叢姍
摘要:文章通過對相關文獻查閱以及結合自己多年工作實踐經驗情況下,就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計算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1.培養學生的計算耐心
計算題具有較大訓練量,而且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正處于活潑好動階段,上課時注意力很難集中,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對計算題產生厭煩心理。然而,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這種特性,設計相應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身于計算題訓練之中,并在計算中增強計算耐心。例如: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發一張計算能力檢測表,讓學生對上面的習題進行計算,然后,教師按照學生提交習題的時間,分別對學生習題進行檢查,并從中找出算得又準確又快速的學生,并根據名次進行獎勵。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競爭斗志,提升其計算能力。
2.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簡單來說,學習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通過對學習成績優異學生的觀察分析,可以發現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都在學習方面有著良好的習慣,所以這些學生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往往不會因馬虎大意而出現計算失誤,相反,當前小學階段很多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經常會在數學計算方面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由此可以看出,計算習慣能良好的提升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計算能力。例如:在進行小學北乘法內容的教學時,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在計算方面的速度,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可以從口算題入手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一道口算題:7x9-7,此時學生們肯定會使用先乘后減的方式進行計算,最后結果為56,為了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擴展思維,教師可以讓學們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方式進行計算,此時有的學生就會想到,9個7再減去一個7,就變成了7x8,所以結果還是56。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還促進了學生在計算方面的習慣養成。
3.在情境里理解計算意義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的計算符號,每個符號在算式中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和作用,為此教師可以將計算和生活情境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實際意義,提升在計算方面的質量與效率。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們在冬季時的長跑體育鍛煉情境出題,同學們在冬季的時候,每天早操時間都要進行晨跑,晨跑時間為10分鐘,外圈的同學每分鐘要比內圈的同學多跑30米,內圈的同學每分鐘能跑120米,問外圈的同學在每天的早操期間跑了多少米?依據題意,同學們能列出算式:120+30x10,根據先乘后加的方式進行計算,學生們會先進行乘法計算,但最后的結果是錯誤的,此時學生們就會出現疑惑和矛盾,因此就會帶動學生在計算方面學習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再引入小括號在計算方面的作用,就會明白計算的意義,并加深學生對計算符號的理解性記憶,提升學生們在計算方面學習的綜合效率。
4.在情境里學會計算方法
教師進行計算方面的實際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創造情境,培養學生在情境中學會計算方式。例如:在進行小學乘法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們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并進行實際的商品交易,此時有的同學要買三個練習本,每個本子是0.35元,那這個同學需要付多少錢,這時售貨員會列出等式:0.35x3,最后就會得出相關答案,在學生們得出答案后,教師可以問學生們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之后學生們就會一一展示算法,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學生不僅會對計算產生進一步認識,還會潛移默化地掌握轉化思想,學會相關的計算方式,提升在計算方面學習的綜合質量。
5.實現計算教學的算法多樣化
教師在實際進行算法方面的多樣化教學時,一定要重視把握好尺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我國在教育領域中進行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明確表示教師在進行計算方面的實際教學時,一定要重視算法教學的多樣化,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思維方式的較大差異,單一的教學手段一定不能滿足所有學生在計算方面學習的需求。并且這個階段的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發育并不完全,所以若教師長期進行一種計算方式的教學,學生就會對這一種算法出現錯誤的刻板認知,從而會降低在計算方面學習的興趣點,為此教師就要注重應用游戲化教學手段、合作教學手段等多種教學手段和計算方式,以此實現算法的多樣化。
6.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在計算方面的整體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數感主要體現在口算和估算兩個方面,良好的數感不僅能提升學生在計算方面的準確率,還能夠帶動學生在數學方面學習的興趣點,為此教師在進行計算方面的實際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例如:教師在進行計算方面的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進行估算方法的探索,并根據自己探究出來的估算方法對估算結果,進行合理解釋,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探究出來的估算方法,實際進行習題的結果估算,并多次證明估算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將自己探究出來的估算方法和生活中的計算相結合,以此提升對計算知識點的應用水平,強化數感。
7.通過多問多解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想要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師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就要時刻的觀察學生在思維上的發展情況和變化情況,并利用一題多問或者一題多解等教學形式來引導,讓學生在實際解決相關數學題目的時候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多問多解式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在發現相關數學問題、分析相關數學問題及解決相關數學問題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促進意義。例如在學習有關梯形的面積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你還記得以前我們學過的怎樣得到長方形和三角形面積的方法嗎?能不能和同學們分享一下,你發現我們之前學過的計算面積的方法是不是適用于梯形面積的計算中呢?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會馬上被調動起來。這種讓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方式,會使得學生的思維被瞬間打開,從而也有效的促進學生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周加發.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路徑分析[J]. 環球慈善, 2019(9):1.
[2] 劉恒興.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分析[J]. 東西南北:教育, 2020(6):1.
[3] 楊瑾. 小學數學中段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與習慣的策略探討[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