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脈清
(泰山學院體育學院 山東泰安 271021)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泰山學院體育教育專業調整了技術課和理論課的學時比例,增加了大綱選修內容和理論課的教學時數,將體操普修課的學時量壓縮至54 學時,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所建議的90 學時相差甚遠,使本就捉襟見肘的學時量更加無法滿足較為全面、系統的體操學習。又因體操項目的特點是要求徒手、持輕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帶有一定難度和藝術性的動作,尤其是器械體操的動作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學生普遍認為學習體操“苦、難、險”,且枯燥無味[1],學習中產生畏難情緒,積極性不高,缺乏興趣。體操教師往往也會因學時問題不得不對教學內容“避重就輕”,高校體操普修課教學陷于“兩難”境地。
快樂體操是借鑒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由國家體育總局體操管理中心于2014年提出的,其理念是讓孩子能快樂地進行體操鍛煉與學習,不像競技體操那樣追求競技性;其教學內容注重趣味性和娛樂性;其教學方法體現靈活性和多樣性;其教學結果因人而異,量力而行[2]。快樂體操一經提出,就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并在全國73 所試點中、小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體育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合格師資的重任,而體操又是必修課程,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師資隊伍的培養質量,把快樂體操教學理念引入到高校體操普修課教學中,能否有效解決當前體操普修課教學的困境,能否激發學生學習體操的興趣,能否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使學生圓滿完成體操學習任務,快樂體操教學理念進高校體操課堂亟待嘗試。
該文以快樂體操教學理念引進高校體操普修課中的具體應用為研究對象。
1.2.1 教學實驗法
以2019 級體育教育專業男生班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體教3班2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引入快樂體操教學模式,體教2班18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體操教學模式,并對實驗前后各測試指標所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1.2.2 問卷調查法
依據快樂體操教學理念,設計相關問卷,實驗結束后對兩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得到學生對于體操普修課學習的態度和觀點。
1.2.3 案例分析法
通過體操普修課教學實例,闡釋快樂體操教學理念在體操課中的實施。
1.2.4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并對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對比后進行邏輯分析,以探討其內在的因果關系。
泰山學院體操普修課教學大綱。
實驗組將快樂體操教學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對照組仍采用傳統體操教學模式(見表1、表2)。

表1 對照組傳統體操教學模式

表2 實驗組快樂體操教學模式
2.3.1 實驗前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在街頭無償獻血過程中,通過加強對獻血者的健康宣教,加大對獻血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加強對采血人員的培訓,做好獻血者的心理護理工作,營造良好的獻血環境,能夠有效防范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利于充分滿足臨床的用血需求。
了解各組學生的身體水平是否相近,進行體操專項身體素質測試,并對學生的體操經歷進行調查訪問。
2.3.2 實驗期間
讓被試通過2 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掌握體操普修課教學大綱內容。
2.3.3 實驗后
對大綱規定動作技能掌握情況進行測試評分,測試內容包括單杠、雙杠、技巧、跳躍四項技能,以及隊列隊形與口令、徒手操自編動作兩項綜合能力測試。
2.4.1 時間
2020 年9 月—2021 年1 月,每周3 學時,18 周共計54學時,除去前測和后測各一周,實驗共16周。
2.4.2 地點
從表3 可以得出,實驗前兩組學生各項體操專項素質測試指標結果經獨立樣本t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即P>0.05,證明兩組學生的身體條件具有一致性,經詢問各組均有體操學習經歷的學生2 名而無需剔除,表明教學實驗具有可比性。

表3 實驗前兩組學生體操專項素質指標測試成績統計表
實驗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技能測試,但沒有根據各個測試項目成績分別進行顯著性比對分析,而是將測試成績分為5個等級進行比較,是因為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體操學習中,體驗體操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培養學生體操興趣[3],教學結果強調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從表4 可以看出,實驗組優秀率是35%,近乎對照組17%的兩倍。實驗組學生成績大都集中在良好等級,占比60%,中等級別占5%,而對照組學生成績分布卻相對比較分散,其中良好等級為44%,占據較多人數,中等比率占22%,及格等級占17%。從總體來看,實驗組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成績,且學生成績相對集中,大都集中在中、上游等級。兩組均無不及格學生,說明實驗組和傳統組學生,經過教師課上指導與自身努力學習后,都能完成學習任務。

表4 實驗后兩組學生體操技能測試成績統計表
經過48 學時的體操普修課的學習后,對兩組學生就體操普修課的態度和觀點進行調查,并對所得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從表5 可以看出,兩組學生具有顯著性差異的測試指標有5 個,即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表現在實驗組學生認為學習體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對體操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一些有難度的動作不再有畏懼心理,認為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課堂交流互動也較多,能體驗到體操學習的樂趣,有相當部分學生希望未來選擇體操專選課,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體操技能;相反,對照組很多學生對體操課仍有畏難情緒,認為體操課程難度較大,學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此外,課上師生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體操課的樂趣所在,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打算下一步進行體操專選學習的學生寥寥無幾。

表5 實驗后兩組學生對體操普修課的態度與觀點的調查統計表
而其他兩項測試指標結果顯示無顯著性差異,一個指標是對完成動作具有成就感,卡方值為0.006,則P>0.05,另一個測試指標是通過降低動作難度能促進學習,卡方值為0.120,則P>0.05,兩組學生一致認為通過降低體操動作的難度能促進技術動作的掌握,自己獨立完成規范的體操動作時,都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班級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說明如果課堂中的教法組織處置恰當,學生還是愿意學習體操課程的,還是期望能感受到體操帶來的愉悅感。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兩組學生學習效果有所不同,對于體操普修課的態度和觀點也有很大的差別,實驗組成績總體優于對照組,究其原因是實驗組把快樂體操教學理念貫穿到了課的各個環節中,以下就其在課堂中的具體實施進行探討、分析。
科學合理的準備活動能減少肌肉韌帶的黏滯性,提高機體活動能力,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能使機體較快地進入注意力集中的覺醒狀態。快樂體操教學模式根據課的教學內容與特點,設計一些專門性的準備活動,穿插多元化的體育游戲,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來導入新課。例如,在課的準備部分,通過專項游戲“推車接力”——前者在前俯臥用兩手撐地,后者抬前者雙腿做“推車”狀,分組進行接力比賽,既能發展學生上肢力量和協調性素質,又能創設學生感知自我、心情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了學生參與度,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學習情緒高漲、興趣濃厚[4]。
在快樂體操教學模式中,教師依據體操教學大綱編排和設計教學內容,將體操動作設計成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單個或組合動作,運用同心圓練習模式,“降低起點,慢上臺階”,通過改變動作的幅度、路線、節奏或方向等因素,降低動作難度,增加外心圓的輔助練習,層層遞進,最后到達核心圓即規范動作練習。例如,在學習雙杠分腿坐慢起肩倒立動作時,可以先從墊子上的輔助練習做起,先從有人扶持的頭手倒立開始,再到靠墻的正面、反面的倒立,最后到雙排墊子中間(寬度等同于雙杠)的肩倒立,讓學生體會不同“身體倒立”形式,形成運動表象,建立“倒立”的動作概念,最后上杠練習,遇到困難后再折回起點,由技巧(雙杠輔助練習)—雙杠—技巧(雙杠輔助練習)—雙杠,循環往復直至達到熟練、規范掌握動作,使學生體驗“嘗試—學習—創新”不同層次的樂趣,技術動作學習也更加輕松、愉快,較好地實現了動作之間的運動技能遷移,促進了動作技能的掌握。
快樂體操改變了傳統的以競技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示范學生看,學生練習教師轉”,摒棄傳統課堂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模式,把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課中運用情景創設、問題探究、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與方法,對體操教學內容進行機構性變革、重組,并融娛樂性、趣味性于教學中,豐富練習手段,降低動作難度,注重內容的基礎性和課程設計的彈性[5],共同營造師生高效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學評價注重教學質量與效果,但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表現、團隊精神以及進步程度等[6],強調全員參與學習,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教學結果因人而異,量力而行。
快樂體操的真正內涵與競技體操并非異路相歧,是通過降低動作難度、淡化競技性、增加趣味性等,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體操學習中,體驗體操學習中的樂趣和成就感。快樂體操教學理念引入高校體操普修課中,受到了師生的好評,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實驗效果。但在運用過程中,也應注意不能一味地只追求快樂,而失去體操項目本質的特性,應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不破壞體操動作結構的基礎上,設計出科學多樣、有趣、安全性系數較高的輔助練習方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樂于去學、敢于去學,并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