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22)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健康中國”視角提出全民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強調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價值,使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得到進一步開展。2020年,中央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對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認識更加全面,強調青少年作為體育鍛煉實施主體,強化“健康第一”的理念。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當今健身和教學活動中的新增長需求,尤其是在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能促進傳統文化思想傳承。而在近幾年,以西方化為代表的體育運動對體育教育領域產生了很大沖擊,使大部分體育運動項目只注重形式,而喪失其本質和趣味。在此影響下,要大力發揚民族傳統體育,就應在體育教學上融合更多創新思想,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而協同學思想正符合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需要,有益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揚與傳播,形成自己的獨特方向。該文通過對協同學下學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進行探究,為今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發展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協同論(Synergetics)來源自古希臘語,釋義“合作的科學”[1]。協同學理論問世于20 世紀70 年代,由德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2]。它歸納了系統演變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復雜性系統的相變是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協調作用之下的結果。協同學作為一門系統理論應用型綜合交叉科學,有著重要理論意義。
協同學的基本概念是競爭、協同和序參量。競爭是各子系統間由于差異所產生的一種關系[3]。協同即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共同促進系統整體發展與進步[4]。序參量是在系統演化發展成新系統過程中,使系統處于有序的狀態,這是競爭與協同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國體育教學是根據國家印發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按教育計劃和體育教學大綱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教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學生道德、意志和品質[5]。民族傳統體育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我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實踐活動。其健身價值、民族趣味與獨有性,更能使傳統體育項目融入體育教學中[6],并且在鍛煉形式、教學目的上更符合我國青少年身心發展要求,成為學校體育教學重要構成要素[7]。
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雖然在教學中得到了一定開展,但依然屬于初級階段,只有少數運動在教學中得到了實踐,如太極、武術、舞龍等,經過一定改編以適用于學校體育教學。但傳統體育在學校教學中并沒有占據重要地位,更多是當作一種特色展示存在,且各學校的開展也參差不齊,缺少專業的劃分、政策和人才。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發展,需要從體育教育目的出發,在傳統體育項目方式、方法、內容上進行科學的改動或選擇,多方主體共同規劃出明確的發展策略,讓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長期開展,并在教學效果上得到提升。
以協同學視角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屬于一項開放性教學體系,相關的各子系統間存在著協同關系。協同將促使教學系統有序發展,是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構成并保持的內在動力[8]。協同作為一種認知的基本手段,不僅是整體性的行為,也是個體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在認知的過程中,同樣具有整體的屬性,使它們之間存在相互的作用關系[9]。這種交互式的認知關系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創建過程中,為探索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提供獨特的視角,探究其具體內在聯系,可以分析出促進教學提高的方法,這將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進行更高層次有序自組織演化,促使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整個教學體系有諸多子系統,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學校是教學系統中最主要的子系統。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子系統協同關系如圖1 所示,教學子系統除了自身的作用外,彼此還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它們之間相互協調,一個子系統的變化,會影響其他主體之后的行為,這是共同合力協同作用。而子系統通過協同中的競爭與協同,將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處于更加有序的發展狀態。

圖1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子系統的協同關系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的教學之體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關系,在遵循各子系統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各子系統間的協同與競爭將促進整個教學系統形成有序狀態。
2.2.1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主體的協同與競爭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主體間協同,更能提升教學效率。子系統需要整體系統的協作來進行,因為子系統結構的完善源于整體教學系統的發展,使主體系統間相互協同,產生共同合力協調的作用。
教師作為體育教學中的傳授者,教學中體育運動需通過教師來實施。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自身知識技能和教學能力,教授學生運動技巧和理論知識。教師要協調生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并且教師之間也存在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包括在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評價等方面。理想的狀態是相互競爭、共同前進的,這也是協同學的理論思想。因此,教師要將學生關系協調為相對平衡狀態,與其他教師相互協作,形成有序的教學狀態,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質量進一步優化。
學生是教育中的實施主體,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開展要落實到學生身上。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學習過程具有很強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在民族傳統體育學習中,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在思想上提升對民族傳統體育重視程度,在學習的過程中,與其他同學或教師之間存在的競爭與協同關系,體現在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或是個體相互間的關系上。因此,學生應明確學習目的,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把握學習進度,及時自我調整,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將學習轉變為一種興趣,達到促進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目的[10]。
教學內容是教師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效果的綜合體現[11]。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活動時,要將教材進行選擇、取舍和加工,再擬定教學目標和規劃,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果,并對以上流程進行逐步評價。在此過程中,同樣有競爭與協同,包括子系統的關系和內容的選擇以及評價上。總之,教學內容在體育教學中,要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形成長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帶動學生集體的學習氛圍[12],使其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協同中起到連接作用,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學校是教學的主要場地,為體育教學提供了平臺,主要是多方調控的作用。對于學校內部來說,合理規劃體育運動開展的預算,并支持、提供相關活動舉辦的資金和規劃。學校與政府和其他學校存在競爭與協同的關系。在配合政府和教育部工作的同時,在政策的支持下開展各項活動,與其他學校進行教學交流和評比,以此提升學校教學質量,進一步獲得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總之,學校為教師教學提供便利條件,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校內外進行調控溝通,能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其他子系統之間協同發展。
2.2.2 協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子系統有序運行
教學系統都是遵循著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規律[13]。而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要在不斷進行自身發展的同時,除了其子系統的發展外,還要與其他系統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換,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由此可知,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需要合理地對外開放,通過教學系統內外協同互動,使教學得到有序運行發展,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走向更加高級有序的自組織演化。
在體育教學系統中,子系統內部以及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競爭與協同不斷演化,形成序參量。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中,一個子系統所需要的改變,將進一步促使教學中其他子系統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整體向著新的方向有序發展[14]。由此可知,在協同作用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主體間處于相對平衡有序的發展狀態,由此促進各教學系統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了解較少,或在完全不了解狀態之下,學生之間協同就會很少,學習氛圍低沉,課堂就處于一種低級有序狀態,這不利于教學開展與提高。這時就應該由教師來完成協調,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并組織學生內部進行交談互動來協同,通過打破原來學生低級有序學習狀態,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進入更高一級別的有序狀態。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包括學校對教師、教師對教師、學生對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創新,更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改變學生個體學習的狀態,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新的有序教學系統。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系統的協同中,教學的子系統擁有各自發展方式,并在內容方向上有各自的突出重點。其中,學生體現在認知、態度、交流方面;教師表現在技能、能力、過程方面;教學內容從教材和師生互動兩點進行詳細理解;學校方面通過在政策、資源上進行延伸。這幾個子系統之間及內部的關系(見圖2),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協同預期存在的問題有清晰明了的體系方向規劃,方便更明確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

圖2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子系統發展方向
第一,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可能存在對傳統體育運動技能掌握不夠專業、對運動理解不夠全面深刻、對學生在傳達上有所偏差、不能有效協調教學工作等問題。因此,就要提高教師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并組織學生內部進行互動協同,使教學更有序。
第二,體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了解較少,或處于完全不了解狀態,學生之間競爭與協同就會很少,學習氛圍低沉,課堂就處于一種低級有序狀態,這不利于教學開展。
第三,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可能還是處于主導的地位,有很大的決定權;學生也可能會因為與教師存在距離感,不能將真實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表達自己的需求;教材的內容也可能存在與每名學生的學習與興趣不相符的情況,使一部分學生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致使教學進度越來越慢,最后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提高。
第四,學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里起著調節、調控的效果。這可能存在校內資金投入不足、在課程設置和場地器材上不能及時供應的問題;或存在提供的相關資源不夠全面,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內外部環境的協調有所偏差的問題;在與其他學校的交流和相關賽事舉辦上,會存在安排頻率低或是價值不高的問題。
第一,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要進行自主式學習。首先,需要對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心理需求、學習能力和興趣進行自我認知。其次,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將自己對傳統體育運動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表達出來。對于感興趣的運動項目或是方向,可以自己進行一定的了解,或是向教師尋求幫助,將目前的學習問題和自身的意愿與教師進行交流,在獲得教師協助下,找到更契合自己的學習形式。最后,保持自己的學習態度,堅持對運動項目的學習與鍛煉,深刻體會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形成長期的愛好及習慣。
第二,教師要經常積極參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技能培訓,了解運動項目文化和內涵,向專業人士請教在實踐中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項。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其狀態和想法,以此對教學方式進行適當調整,進一步改變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認知的狀態,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新的有序教學。此外,教師除了自己要進行教學反思外,也需要讓其他教師或專業人士觀看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展示,請他們進行教學評價或提出更多的看法和意見,教師需對此進行綜合性的總結,探尋更合理的教學方式,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第三,對教學內容認知需要更加準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不止體現在教材上,還包含教師與學生進行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所有協同互動。教師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前,對學生學習情況與愛好進行關注,及時知曉學生的狀態。在每次教學結束后,及時對教學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及時糾正不足,繼續發展其中的優勢。教師與學生共同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或創新,讓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質量在協同作用之下快速提升。
第四,學校與教師之間要做好溝通、協商,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與教學場所。從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的平臺和資源,鼓勵學生參加有益的民族傳統體育相關運動。要做到促進師生交流,對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新理論不斷查尋、共享、更新。組織與其他學校之間教學互動,帶來新的教學思路,促進共同進步和發展。最終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發展處于相對平衡有序的狀態,達到整個教學體系的發展進步。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還是一個不斷探索、進步、完善的教學體系,應深入探討其中各子系統的關系,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該文從協同學理論出發,探討了協同學思想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關系,分析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及學校之間的聯系,對子系統的自身的發展及其之間相同關系進行了探討,并對其發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以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提供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