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蓉
摘? 要:黨史育人是歷史、文化、信仰屬性三者的融合,百年黨史是學史崇德、以史為鏡的最好見證,也是深諳中國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指導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以史增信的強大精神堡壘。本文聚焦新形勢下高校育人的需求,以黨史為載體,從組織、教育、文化、科研、活動五個角度,探討了高校黨史育人的路徑,整合和重構黨史的育人元素和邏輯。
關鍵詞:新形勢;高校黨史;育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D26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1-00-03
新形勢下高校育人環境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呈現出理念新、機制新、模式新的特征。在理念上,高校遵循人本主義理論,由傳統的“為育人而育人”向“育什么樣的人”轉變。在機制上,高校由常規的學科育人向多平臺育人、“全課堂”育人、協同育人層面發展。在模式上,高校育人模式逐步體現了發散式思維,育人過程的融合性、多元一體化特點凸顯。在此背景下,高校黨史作為一種以立德樹人、校風塑人、文化育人為中心的新型育人體系,是高校“大思政”格局、育人模式綜合改革的體現。因此,探討適宜的黨史育人路徑,是奠定“三全育人”基礎、開創黨史育人新局面的重要突破[1]。
一、傳統高校黨史育人現狀與問題
(一)黨史的角色與職能定位單一
黨史在高校處于邊緣領域,關注黨史的受眾以思政課教師、教研小組成員、基層黨組織及學生黨員等為主。他們在接觸黨史時,僅注重黨史的文獻查閱、拓寬視野功能,而未能從教育角度發掘黨史的育人職能[2]。從定位上看,黨史囊括了自建黨至今黨百年征程的各個歷史大事件,主要供高校筑牢思想堡壘、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陣地使用,與高校育人層面的銜接不夠。
(二)黨史育人形式被動性強
高校黨史在育人實踐中通常借助預備黨員、積極分子、正式黨員的學習再教育展開,這些活動多由高校基層黨組織統一組織協調。由于學生對黨史的了解和認識程度低,活動參與意識低,被動性的參與難以獲得理想的育人效果;且黨史育人形式枯燥、乏味,學生對黨史的關注和學習興趣低,容易造成黨史教育理論和實踐探索脫節的問題。黨史育人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不強,效果欠佳[3]。
(三)黨史育人方向不明確
在高校思政教育及立德樹人框架中,大多未將黨史考慮在內,黨史育人往往是一種臨時性的育人方式,在思政課堂或者學生回憶中,借由教師講解的方式進行灌輸,未能引起教師、學生的重視[4]。從育人方向上看,現行的黨史不是針對育人存在的,而是更多突出黨史的宏觀意義,關于黨史育人的方向和目標不明確,以至于高校黨史育人的進程滯后,推進步履維艱,為黨史貫穿“三全育人”實踐帶來了更大挑戰。
二、新形勢下黨史與高校育人實踐融合的內涵
(一)打造黨史與課程育人的互補機制
思政課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而各相關課程和高校間是同心同向、同向同行的關系,在育人中存在路徑少、實踐屬性弱的劣勢,而百年黨史中孕育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和人文內涵[5]。將黨史中的德育基因進行挖掘、提煉,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寶貴的教育素材,還能夠為育人過程注入源頭活水,促進黨史與課程育人形成雙向互補機制。利用黨史反哺思政課程建設,增強高校德育的核心競爭力,利用課程育人豐富黨史文化的價值意蘊。
(二)構筑多位一體的高校育人模式
“十全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進一步拓寬了高校思政的眼界,加強了頂層設計的深度和廣度,也將服務、組織、科研、管理等職能和思政結合,加速了思政改革創新的步伐[6]。黨史育人是文化育人的構成部分之一,在育人中能起到潤物無聲、滋潤人心的作用,又可以和其他德育屬性連為一體,形成多位一體的高校育人模式,顯現出黨史在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價值,有助于為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貢獻力量。
三、高校黨史育人的路徑構建
(一)組織育人:建立黨史育人領導小組
組織育人是黨史育人穩步推進的前提,應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黨史育人中的組織、引領與協調、管理作用,以領導小組為支撐,進行黨史育人的統籌管理工作。黨史育人領導小組重在發揮協同育人、多部門、多主體合作的價值,由基層黨組織、高校輔導員、任課教師、圖書管理員、學生黨員干部等共同組成,按照各成員類型、職能的不同,確定其責任定位,確保黨史育人各項工作的落實。基層黨組織為各項任務的主要承擔者,負責制定年度計劃、中長期黨史育人方案,擬定工作考核指標、效果檢驗方案,用黨建的引領功能,使黨的探索史、黨的理論史及黨的話語權在高校師生群體中深入人心,凝心聚氣,提升大學生學史明理的思想覺悟。高校輔導員熟悉學生的思想動態、高校思政的基本規律、發展方向等,長期從事學生工作,因而通過黨史在班會、學生心理疏導過程的運用,彰顯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功能。任課教師承擔著黨史和課程教學融合、先進理念課程滲透的責任,并負責監督學生的思想動向,配合輔導員進行學生綜合育人管理工作。圖書管理員負責為黨史育人提供配套的學習資源、素材、相關圖書文獻資料支持,以充實黨史育人實踐。學生黨員干部的任務在于深入學生群體,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講解黨史誕生的背景、艱難坎坷的歲月故事,為黨史育人在學生群體建立龐大的基礎,促進黨史教育的有效達成。
(二)教育育人:部署黨史系列課程框架
將黨史融入思政課程、通識課程、校本課程中,建立黨史育人系列課程,以黨史課程為育人出發點,以實踐育人為落腳點,激發學生以昂揚的姿態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歷程。思政課程與黨史的融合,可以教學大綱、故事背景導入、情境演繹、話題討論的形式呈現。教學大綱在編排上,可攫取黨史中的紅色史料,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知,也可引經據典,增強教學大綱的覆蓋面和知識面。故事背景導入即在思政課開課前,引入一段與課程密切相關的歷史故事,透過故事或史實,為學生呈現別開生面又內容有趣、豐富的一課。情境演繹即在思政課中開辟自主的探索板塊,支持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聯系黨史與當下實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小片段設計與演繹,營造繪聲繪色的課堂環境。話題討論即在哲學理論、思想講解時,從黨史的理論觀點、經驗教訓入手,支持學生進行問題的辯論和分析,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思辨能力,學會用思考、發現的眼光思考生活、學習與國家大事。通識課程是黨史育人的有益支撐,在此可圍繞文學藝術類課程、歷史文化類課程、社會分析類課程,借助通識課程的文化共性,進行黨史的穿插。文學藝術類課程重在穿插黨史文化的內在價值,用反映黨史特征的優秀電影文學、紀實文學、報道文學作品,表征黨史所蘊含著的特殊意義。歷史文化類課程可在黨史中隨機取材,不拘泥于形式,讓黨史活躍在歷史文化類課程體系中,培養學生對黨史的崇高信仰和追求。社會分析類課程以歷史、社會發展的角度,穿插黨史的發展嬗變歷程,揭示黨史中關鍵轉折點的隱含意義,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將黨史銘記于心。校本課程層面,以黨史為主題,建立黨史類校本課程,編撰配套教材,將黨在各個階段的歷史事件、理論體系、重大觀點以理論介紹、視頻及圖文展示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使師生自覺成為黨史的學習者、傳播者。
(三)文化育人:健全黨史育人環境條件
黨史文化育人,應強調育人環境的營造,提供一個由紅色文化打造的空間,去感染和引導學生讀史學史、以史明志。一方面,以省內外的紅色文化遺址、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等為載體,帶領學生前往這些承載著歷史奮斗故事、卓越成就的地點參觀訪問,開展特色“紅色研學”“紅色旅游”線路,開啟高校文化育人的新范式。紅色景點集革命情懷、黨建文化、紅色思想于一身,來源于歷史,又回歸于生活,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學生的共鳴,喚起當代大學生尊敬黨史、信任黨史,以黨史為行動、為人處世之鏡的責任擔當,在生活中給學生創造一個活靈活現的場景化黨史實踐空間。另一方面,在校園開辟黨史文化展介基地,該基地以黨史講座、黨史故事小劇場、黨史大擂臺、黨史閱讀、黨史圖文宣傳為主。黨史講座即邀請機關單位領導、市直相關單位同志蒞臨現場,為全校師生講解共產黨領導革命的坎坷經歷、共產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現代化建設的轉折與奮進等,給師生提供一個親近黨員、了解和熟悉黨史的契機,便于黨史在育人層面的內化。黨史故事小劇場將選取抗戰階段、新民主主義階段、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改革開放乃至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典型場景,通過師生合作表演、故事小品的方式,用自己的理解去展示特殊年代下的歷史人物心理、行動軌跡,發掘黨史文化的歷史及現代價值。黨史大擂臺即以黨史主題的辯論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書法大賽為主,通過以賽促學、以賽育人,激發學生參與黨史擂臺、學習教育的積極性和熱情。黨史閱讀即由圖書管理員、高校輔導員合作,每月推出一組黨史類專題書籍,如《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中共黨史知識問答》《中共黨史若干問題縱橫觀》等,采用黨史閱讀小組的方式,由輔導員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學生進行黨史類書籍的閱讀,增長見識,了解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性,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黨史圖文宣傳上,在校園體現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發展主旋律的關鍵詞、口號等,并與當地機關單位溝通,適時展示一些珍貴的黨史影像材料,再現老一輩革命家優良的家風家教、革命作風及為人處世的原則。
(四)科研育人:構筑黨史主題科研機制
科研育人是黨史育人的構成要素之一,它主要依托科研方針的設計、科研項目規劃、科研成果轉化3個方面來完成。科研方針設計上,應梳理清晰的科研項目方向,時刻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引,以學校黨支部為組織管理的核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導向,建立涵蓋知識、技能、素養與情感為一體的黨史育人目標體系。知識目標即側重學生對黨章黨規、黨百年發展歷程、改革發展、核心理論、重大社會主義特色觀念、歷史事件的基本理解,確立對中國共產黨發展史、歷史規律的全面認知。技能目標即要求學生通過黨史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學以致用,熟練運用當代主流文化思潮、黨的發展觀念思考和分析現實問題,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指導和發展個人的價值觀、思想觀,樹立長遠的政治信仰和追求。素養目標即在黨史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意識、法治精神,學會在社會參與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情感目標即著重培養大學生堅定理念及對黨領導核心的堅強意志,培養思想認同、價值體認,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面、積極地引領。科研項目規劃角度,面向全體教師起到黨史育人科研項目申報活動,由教研組協同編寫課題申報指南,制作課題申報表、評審要求,聘請校內外專家組成評審小組,承擔立項課題的遴選、評審工作。黨史類科研項目申報時,可圍繞黨史的德育屬性、黨史與思政課的結合途徑、黨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黨史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黨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的職能定位等展開,各專業教師可結合專業所長、所思所想,進行課題的選題和申報書撰寫,在規定時間內提交課題組織部門。由評審專家對課題的可行性、推廣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確定最終的立項名單,為黨史文化科研育人的探索提供基礎條件。科研成果轉化即以立項課題為依托,督促承擔著在規定年限內完成課題,并發表相應論文,對實踐經驗、代表性觀點進行總結完善,形成黨史育人案例集、黨史育人系列論文集,在高校教師系統中交流傳播。教師可總結優秀的黨史育人經驗、路徑和模式,將其復制和引入對應的專業和課程,實現黨史育人由科研向實踐轉化,再到應用推廣效果“倍增”的轉變,構筑獨樹一幟的黨史育人文化品牌。
(五)活動育人:建立黨史育人活動平臺
活動育人具有形式多樣、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特征。黨史活動應注重校本性、人本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考慮高校現有的資源條件、外部環境,注重以學生的品德培養為方向,提煉黨史的文化涵養,注入到活動過程,增強黨史育人的活力。按照類型和目的的不同,黨史育人活動可分為調研類活動、公益類活動、評比類活動、學習類活動、文藝類活動等,用趣味的活動形式促進黨史育人的實踐落地。調研類活動即鼓勵學生以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為手段,自行編制量表,面向紅色革命老區的退伍老兵、當地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革命紀念館及烈士陵園的管理人員展開訪談,了解紅色文化幕后的故事,掌握紅色經典在當前的傳承與發展現狀,讓學生發揮創意、頭腦,制定對應措施,使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擔當及新形勢下黨和國家賦予大學生的艱巨任務。公益類活動將推出“黨史文化進社區”“黨史文化進校園”“黨史文化進廣場”活動,面向校園招募大量志愿者,由學生志愿者負責在各類別的活動中,向目標人員介紹黨史的相關知識,播放黨史主題微電影,提升學生、社區群眾等對黨史文化的知曉率,培養其知史明史、弘揚黨史文化的使命感。評比類活動即開展黨史知識競賽類活動,通過專業級、學院級、全校級賽事的逐層推進,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習類活動即以微信公眾號為支撐,開設快捷化學校基層黨建、黨史普及知識、黨章黨規、黨重大歷史時刻影像資料、黨史交流等板塊,學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愛好,進行對應模塊的選擇,去學習實用的黨史知識,增強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知識儲備。文藝類活動即通過原創歌曲創編、集體歌舞的形式,由學生、教師聯合創作,謳歌黨史、黨的偉大歷程,不斷完善黨史育人的活動平臺模式。
四、結語
新形勢下高校育人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新的載體、模式涌現,政策層面對高校立德樹人做出一系列規劃和部署,也為育人指明了方向;挑戰在于,如何增強育人的實效性和質量問題。相對其他育人載體,黨史育人更好地回應了上述問題,它所具有的人文、歷史與育人價值,能夠給學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國家認同,為高校“三全育人”的實現積累了必要的經驗。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會課題組.高校黨史育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3(1):61-65.
[2]李雅茹.高校黨史育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J].同濟教育研究,2012(1):37-40.
[3]賈濤.黨史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J].福建黨史月刊,2011(2):56-58.
[4]虞蓉,高錫文.論黨史教育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功能與作用[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高校教育研究,2009(3):74+76.
[5]趙紅亮.關于大學生黨史教育的時代價值及其實踐的思考[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95-96.
[6]郭世安.以“黨史”教育實現“黨史”育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務[J].北京教育(高教),2011(11):23-24.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