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萌 李淼 趙欣雨
摘要:近幾年社會的發展,新農村建設開始蓬勃進行,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基礎較差、城鄉差距也逐漸變大,農村經濟是國家經濟體系中最關鍵的部分,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當代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新農村建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目前我國建設正處于重要時期,各級部門應當正確認識新農村發展,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策略,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主體,保證農業經濟管理效率。
一、當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一)經濟管理體系不健全
農村經濟管理的開展需要有科學的管理體系作為支持,但是從現階段農村經濟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地區并沒有建立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經濟管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因此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優化。除此之外,很多農村民眾并不是很了解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經常會出現經濟糾紛問題,這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1]。
(二)農業經濟信息流通不暢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很多都不能熟練地使用互聯網,他們還是會借助電視來了解和掌握農業經濟信息,但是由于獲取信息的手段比較單一,獲取到的信息難免會比較片面,這也會制約農村經濟管理發展,不利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網絡的形成。
(三)傳統觀念影響
農村地區觀念大多比較傳統,農村居民很少會去關注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缺乏經濟管理意識,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完全落實相關政策,管理工作的開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另外,農村經濟不僅需要依靠人力,還會受到氣候、環境、政策等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尋找有效的經濟管理方式[2]。
(四)農村生態環境惡化
現代社會的進步使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工業發展給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很大,很多農村地區為了更好地發展工業,很多農耕用地被改造成工業用地,產生了大量的廢水、廢料等污染物,對外界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且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業化的發展也出現了農用機械設備,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并且我國很多農業用地都在山區中,種植難度很大,加之收益不大,應用機械設備可以減輕農民負擔。
二、新農村建設經濟管理措施
(一)加大農村經濟管理隊伍建設投入力度
新農村建設需要具備專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相關部門要嚴格控制管理人員招聘工作,做好人才選拔,同時也要嚴格考核審查相關人員的行為,促使管理人員能夠在工作中自己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在新員工正式入職之前要對其開展嚴格的培訓,定期為其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一定要保證相關技術人員的農業經濟發展管理知識有足夠的儲備,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調整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3]。
(二)引進新技術、新設備
農業地區經濟管理與農業建設有密切關系,近幾年各種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使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發展,使用新設備能夠大大解放人力,減輕農村民眾的體力勞動負擔,同時也能夠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全面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另外,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也能夠更加高效地監督農業發展,包括各種新設備的使用情況,一旦在設備使用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也要及時地對其進行分析,并仔細研究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優化農村經濟管理制度
制度是經濟管理開展的基礎,在市場經濟體系下,農村經濟發展應當結合時代發展特點不斷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讓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農村建設步伐。與此同時,政府也要多開展交流活動,讓專業人員可以向農民傳遞最新的農業資訊,引導農民更新自己的農業種植、管理理念,并且能夠讓農民通過學習正確地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
(四)創新農業經濟管理評價方式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具體的衡量標準、農村經濟評價標準的制定可以很好地保證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效果,在制定標準時工作人員要結合管理主體的實際情況制定,注意一定要盡可能地精細化,從而更好地農業經濟管理體系[4]。不僅如此,評價了也要結合管理目標展開,評價完成后也要給出相應的評價報告。這有利于相關部門完善自身管理方式,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
結束語:總而言之,新時期為了更好地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穩步進行,政府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各種措施來鞏固農村經濟管理制度的地位。讓城鄉差異可以逐漸縮小,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繼憲. 淺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 農家科技旬刊, 2016(2):9-9.
[2] 郭亮.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J]. ?2021(2019-19):46-47.
[3] 王興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 商業, 2015, 000(004):P.164-164.
[4] 畢建衛.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探析[J]. 經濟期刊, 2016, 000(005):P.26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