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學校要加強黨組織對學校思政課的統一領導,落實黨組織書記、校長帶頭抓思政課機制。校長要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踐行者,喚醒教師的課程意識,做課程的實踐者和引領者。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國家課程。2016年起教育部將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此,小學校長應做些什么呢?筆者認為,小學校長應增強課程實施的責任意識,做課程實施的踐行者,做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引領人。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要求、課程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建設、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國家課程,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為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價值,各地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豐富課程教學手段,細化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體系,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勢必會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無法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
基于這種認知,校長應認真做好對問題的分析、梳理及總結等工作。首先,部分小學沒有專職的道德與法治教師,任課教師大多為語文、數學或其他學科教師,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難度較大;有的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師由班主任兼任,也有的由負責學校行政工作的人員兼任,這就使得任教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和研究中。其次,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組織好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開足、開齊課程,校長就要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責任意識。筆者長期擔任學校書記和校長,深刻認識到,校長執行課程的意識和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每一位教師。為了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我們根據各部門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有關要求,研究、制訂了“南京市力學小學海德北岸分校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管理基本要求”,從教學保障、教研組建設、“五認真”要求、教師專業化成長、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和要求,鼓勵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上追求專業成長。
作為校長,筆者積極參加省級、市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培訓,逐步理清了課程、教學、評價、管理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學校主體之間的基本關系,確立了科學合理的校長應有的“大課程觀”。同時,筆者還邀請專家來校進行課程專題講座,以喚醒教師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意識。
作為校長,筆者長期堅持在課堂第一線,做課程實施的踐行者,并按照市、區優秀教研組要求,努力創建優秀教研組,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吸引更多教師加入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我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實踐。

我們要求每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和建立課程教學體系。根據教材特點,我們要求教師突出主題,按照單元進行備課。比如,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安排了四個單元,即“我們的節假日”“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地方”四個主題。單元備課應遵循教材的邏輯順序,突出單元主題。這不僅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還能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依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性、活動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我們嘗試將道德與法治課和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相融合。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中的“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這一課時,我們就利用“力學小學海德北岸分校處在長江邊”這一資源,將本節課與四年級上冊科學課的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主題相融合,組織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聽科學教師上“地球上的水”單元課,組織科學教師聽道德與法治教師上“讓生活多些綠色”主題單元課。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到長江邊做有關長江水污染的“小調查”。學生把科學課上所學知識和道德與法治課上所學內容相融合,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創意的“讓長江水更清”的建議。多學科融合的創新教學活動,讓教師開闊了教學思路,有力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學校還積極申請市級、區級道德與法治學科基地,打造骨干教師團隊,分批選派骨干教師到南京市力學小學總校進行為期一年的跟崗培訓。
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課程的具體實施效果。校長作為教師隊伍的組織者和管理人,應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為教師教學提供便利和支持。
校長要努力做好教學保障工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料,鼓勵、支持教師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組織的研訓活動;加強教研組建設,定期邀請學科專家對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等進行指導;鼓勵教研組爭取承辦市級、區級公開教學活動,鍛煉教師能力,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校長要做好示范引領工作,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比如,校長要鼓勵學校中的市、區級骨干教師在課程理念、課程理解、課程執行力、課堂教學等方面做好示范;組織骨干教師定期開展示范教學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在指導青年教師方面,校長可以采用師徒結對形式,讓教師簽訂3~5年師徒結對協議,提出目標要求,并進行過程監督;在校級、區級和市級主題教研活動中,要求承擔任務的教師完成“六個一”,即一節公開課、一篇教學設計、一份教學課件、一篇教學敘事、一篇教學論文、一項課題研究。
校長還要抓實項目推進,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相關課程的融合。我校積極參加了市、區教研和科研部門開展的項目研究活動,在項目深入推進上堅持學校行政推進和市、區教研員指導相結合,并主動參加了南京市《金陵文化》《國家公祭日讀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讀本》等地方課程的項目推進研究活動,讓更多教師有鍛煉成長的機會。學校還積極創造條件,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了“法治教育”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堅持教研與課堂相結合、科研與課程相結合,開有源之水,樹有本之木,將項目推進作為任務驅動,將市、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作為骨干,吸引更多兼任教師參與,鼓勵青年教師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專職教師。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在小學落實好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多方協調,共同發力。校長要承擔起課程實施的責任,積極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努力做好課程實施的踐行者。這樣才能確保這一國家課程高效開展,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