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尤其是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數理形象化、生活化,從傳統的單向的知識傳授變為雙向、多向的信息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將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靜態轉變為動態,構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的良性發展機制。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機會,逐漸成為教師們研究的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再看,一本書、一支粉筆、一面黑板,這種單調的、枯燥的課堂,相信大家仍然歷歷在目。現在,信息技術應用給數學教學帶來了生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課堂,提升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機會。互聯網+、多媒體教學、PPT課件、微課……如雨后春筍。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功能呢?
一、互聯網+延伸課堂生命力
“創強”“創現”帶動著教育改革的春風,農村小學都接上了互聯網,校園實現wifi無線網絡全覆蓋,擁有了多媒體教室,實現了班班通。這些都為我們開展“互聯網+教學”奠定了基礎,切切實實做到了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了課堂。
為了能讓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課堂插上騰飛翅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足夠的互聯網知識和技術做支撐,要有善于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實施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以信息技術為載體,讓教學穿透課堂植入。互聯網+支持師生平板電腦移動智能終端的接入,以云課堂、人人通、101教育PPT、粵教翔云等各種網絡教學、APP工具為載體,提升實時的互動、交流、反饋等活動效能。以上學習方式的改變,催生了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有效延伸了課堂生命力。
例如在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材“圖形的變化”教學時,出示“想一想,怎樣移動圖中的人物,才能讓曹操從華容道出來”。我們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說明華容道游戲取自于著名的三國故事,曹操兵敗逃到華容道,關羽為了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情,放走了曹操。讀著“華容道”的故事,感受圖形的變化帶給我們的樂趣。在這里教師如果只是在黑板上畫畫,在書本上指指,學生肯定會感到索然無味。如果能夠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必將引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歷史名著、歷史人物,本就是學生關心的內容,相信在教師的引導下,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曹操、劉備、關羽等都是學生喜歡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繼續學習名著內容,了解故事及人物,領悟深層的名著文化。
再如在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方向與位置”和“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內容中,出現了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造紙術等代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一千一百”“二千五百”“九百七十”“一千九百”等數字后面隱藏的傳統文化內涵,幫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通過互聯網了解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造紙術四大發明,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從而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在數學中表現出來的美感。
這種充滿時代感的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讓教學內容得到靈動的呈現,也讓我們透過廣闊、開放的互聯網平臺,重新煥發課堂生命力。
二、多媒體教學助推智慧課堂
為了讓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博學寶、實物投影、希沃白板、PPT課件、微課等充滿時代感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面對現代感洋溢的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助推課堂教學。多媒體通過聲音、光線、動畫等形式,藝術性地呈現課本知識,創設生動引人的教學情境從而實施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要掌握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技能,讓多媒體展示自己的課堂教學靈感,打造智慧型的課堂。
例如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中的“欣賞與設計”教學內容,相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課本中的圖形讓人眼花繚亂,還要學生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似乎難度很大。如果僅靠老師講,學生看,這些知識是很難讓學生消化掌握。若能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則一目了然。教學時可以首先展示課本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是否能找出自己熟悉的圖形。接著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光線閃爍,從而幫助學生確定基本圖形。最后在教師的解釋說明引導下,明白這些好看的圖形原來是由基本圖形進行連接、重疊等演變而成。多媒體通過聲音、光線、動畫等形式,藝術性地呈現課本知識,創設生動引人的教學情境從而實施教學。
再如三年級數學下冊“圖形的運動”中的“軸對稱”“平移與旋轉”教學內容,介紹的就是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可是什么是軸?什么是軸對稱?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這些概念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抽象的、無法理解的數學概念。此時,若教師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把課本中靜態的展示變為動態的呈現。多媒體教學讓“死”的知識變“活”,透過課件操作將圖形進行動態對折、移動、旋轉,把趣味性融入到知識的傳授中,必將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欲,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利用課件中的圖片把學生的視角從課內擴展到課外,通過圖形的運動變化去理解“軸”“軸對稱”“平移”“旋轉”等概念。最終達到固化知識、形成能力。如此,學生便輕松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空間與圖形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絕對是個教學難點,其知識的抽象性而讓學生難于理解,形成思維障礙。所以,講解千遍不如演示一遍,多媒體教學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創造出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情境。
三、信息技術運用時應注意問題
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創設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神奇,更是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但在應用信息技術于數學課堂教學時還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在保留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恰當運用信息技術
往往有些教師把信息技術看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課課用,時時用,甚至成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代言人”。而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中的一些優點,例如具有書法美感的粉筆字,再如教師在教學中突起的靈感。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目的, 是為了讓信息技術解決傳統教學模式難以解決的一些問題,所以要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優點的基礎上恰當運用信息技術。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為教學服務,切忌“華而不實”
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一味地追求“高科技”的表現,動畫、渲染、聲效等技巧層出不窮,把教學課件變成技術展評。這種過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術的使用功能,殊不知在信息化教學的道路上背道而馳。其實現代信息技術也是和黑板一樣,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已,它是為教學服務的,我們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切忌“華而不實”“喧賓奪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做到適需、適時、適量、適度。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科學、合理契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做到融合共生,形成一種新的學習生態。在教學的道路上,發揮我們的智慧,努力成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陳梅甘.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小學,2011
[2]王小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當代教育,2018
[3]范學功.運用現代技術構建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
[4]“互聯網+”為農村小學教學改革插上騰飛的翅膀[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908/8105016066002141.shtm
(作者單位:茂名市茂南區山閣鎮中心小學,廣東 ? 茂名 ?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