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幼兒園的孩子們年齡都偏小,不能接受枯燥的說教式教學,當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創設輕松的教學環境,更適合幼兒園的教學情景。眾所周知,愛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將游戲的方法運用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從而有效的增強教學效果。但是單單在教室里開展游戲教學活動有場地和空間的限制,室內游戲教學有局限性。而戶外游戲教學能夠克服局限性,充分發揮游戲教學的優勢,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所以在幼兒教育融入游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幼兒發展和實際需要積極組織與開展戶外聯合自主游戲。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聯合自主游戲;組織;開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幼兒園是一個孩子第一次接受系統教育,進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的地方。且幼兒年齡尚小,智力尚未開化。為達到幼兒園教學目標,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開拓成長新天地,依據新課改要求,幼兒園需要借助各種游戲和活動等幼兒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有效的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實踐證明,戶外聯合自主游戲的教學模式在幼兒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戶外游戲教學需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開展,如何有效的安全的組織幼兒園戶外聯合自主游戲教學仍需要探討。
一、加強監督管理,保障戶外游戲安全
幼兒園戶外活動的開展可以很好地鍛煉孩子的身體素質,同時幼兒自主地進行游戲可以更好的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在新聞中也可以看到幼兒戶外聯合自主游戲教學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經常發生安全事故,導致一些嚴重后果,還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當前幼兒園應該規范管理戶外游戲活動,促進戶外活動安全高效地展開。要做到常規管理,常抓不懈,從細節入手,對戶外游戲的各個環節要求、流程仔細檢查[1]。必要時可以實施家校聯合,家園共育,由老師和幼兒家長共同監督教學進程和安全保障。如將某一時間段空閑的家長組織起來,分配家長在進行戶外聯合自主游戲教育時全程陪同監督。同時幼兒園還要提高設施設備,要選擇質量好有保障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設施,提高硬性安全條件。
二、師資保障,專業看護與指導戶外聯合自主游戲
戶外自主聯合游戲的開展還需要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資源。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活動時要由專業的安全保障人員在現場,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從外引入相關戶外聯合自主游戲的專業人員或者是保教員。另一方面,幼兒園運用自身教師資源開展活動,這就需要幼兒園在內部培養人才,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加強學習,提高整體素質。只有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才能使幼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戶外聯合自主游戲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時主要是通過先引導幼兒提出問題,讓他們積極獨立思考、探究,然后給出提示,讓他們聯想與想象,來激發幼兒的潛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
三、營造安全和諧的幼兒園環境
戶外聯合自主游戲需要安全和諧的環境,其中不止包括設施器械的安全保障,更需要一種安全和諧的幼兒園氛圍。聯合,需要合作,可能是幼兒園中不同班級年齡段的孩子一起進行,通過年齡較大的孩子來帶領年齡較小的孩子,讓孩子在進行游戲的同時還能交到更多的朋友[2]。其中,如果教師能夠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把他們當作朋友,引導而不是指揮他們進行戶外聯合自主游戲,如能夠在組織游戲前征求孩子的想法,與他們一起來制作確定游戲規劃。這樣能夠保證游戲的自主性,尊重幼兒的個性,為孩子創造寬松的游戲教學環境,不是老師安排游戲內容,而是有孩子自己選擇,這樣能夠更多地提供給幼兒自我探索、思考的機會,更有效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四、依托傳統,創新戶外聯合自主游戲項目
歷史上不斷發展過程中的,曾經適合孩子進行的戶外游戲項目不一定適應現在的孩子,幼兒園在教學和管理的方式上應該與時俱進,大膽嘗試創新。之前在網上調查發現了一個幼兒園的戶外游戲教學模式,根據幼兒成長,結合時事,創設古風情景,開展了一系列多種項目的戶外活動,如刺繡、染布做手帕,自己腌制蘿卜條。全過程都由孩子自己分工合作完成,教師進行監督,孩子們有獨特的體驗,能夠積極地參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戶外聯合自主游戲的開展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有亮點。戶外聯合自主游戲項目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幼兒園教學工作者要根據幼兒發展的情況做好游戲項目的規劃。
五、結束語
總之,教無定法,關注個體差異,才能更好地促進每個幼兒全面發展。幼兒園的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在新奇的環境進行新奇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離開了家人,有了教師和幼兒園工作人員的陪伴。在幼兒時期,陪伴和引導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戶外聯合自主游戲中,幼兒園要做好環境設施等安全保障工作,工作人員做好監督工作,教學工作者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運用知識技能來參與游戲與活動,有良好的游戲體驗,在過程中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成為會思考、有勇氣的人。
參考文獻
[1] 高盼. 新時期幼兒園戶外運動組織與指導策略研究[J]. 家庭·育兒, 2020(1):1.
[2] 趙美華. 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開展的思與行[J]. 天津教育, 2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