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摘? 要: 信息意識是當代大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和自我發展的必備核心素養。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通過梳理信息意識的相關文獻,結合馬克思主義有關學說,從技術層面、生存層面、意識層面三個維度歸納出大學生應具備的信息意識的內涵;通過調查,找出大學生在信息意識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從學生個人層面、高校層面、社會層面三方面合力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 核心素養; 信息意識; 大學生;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2)01-97-0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text of "core literacy"
Zhou Ya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ing, Jiangsu 211816,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is a necessary core literacy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self-develop.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av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echnical, survival and consciousness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arxism; Through investigation,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raining path with joint force from ther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path
0 引言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研究當代大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解題之要。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1]。”其中“信息意識”是其中一個基本要點,該要點的解釋為“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2021發展報告》,中國網民數量達到9.89億人[2]。新冠疫情加快了網購、在線教學、在線辦公、數字政務等的發展。互聯網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學習模式。“網絡大國”已經建成,“網絡強國”正在建設中。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校大學生共有4002萬人[3],在校大學生幾乎人人是網民。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如果沒有相當水平的信息意識,“網絡強國”建設無疑是無木之水、無源之水。因此,提高在校生信息素養是亟需重視和迫切需要的。
1 信息意識的內涵和外延
研究信息素養的文獻已有不少,我們從中發現信息素養與信息意識有較多交叉點。
信息素養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74年,當時對于信息素養的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技能層面。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通過“信息素養、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三個部分,明確了信息素養在技能、態度、品德等方面的具體要求。2004年12月,我國教育部頒布的《中國教育技術標準》(試行)中,規定了學生教育技術標準(即信息素養標準)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對每一層面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和細化。由此可見,以往對信息素養的界定,范疇大致包括知識、能力與意識三個層面[4]。
筆者通過文獻閱讀,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歸納出大學生信息意識應該包含以下三個維度的內容:技術層面、生存層面、意識層面。三個維度的確立也是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相契合的。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具體內涵[5]。
技術層面指大學生應具有通過互聯網主動尋求信息、判斷提煉有效信息、并轉為自用的能力。這是從事其他信息活動的基礎。主要表現在有信息檢索的主觀能動性;有計算機網絡方面基礎知識;有信息檢索的能力,會使用專業檢索工具;具有敏銳的信息判斷能力,能夠鑒別出有用信息和垃圾信息;能把獲取的信息融入自己的學習或實踐活動中。
生存層面是指大學生在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里應具備的生產、生活能力和良好的網絡社會關系。具體表現在能夠批判地使用信息,將獲取來的信息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快速全面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能夠整理、鑒別、篩選、整合自己獲取的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價值;具有在虛擬社會與人交往的能力,用網絡成果豐富和發展自己;能夠利用數字化技術豐富生活方式,成為網絡世界的公民。
意識層面是指大學生應該具有網絡倫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識。具體表現在不制作、傳播、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網絡進行人身攻擊、網絡欺詐;具有保護與個人相關信息的安全意識;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隱私權;不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遵守網絡社交安全規則[6]。
2 當代大學生信息意識養成存在的問題
為了了解大學生的信息意識的真實情況,筆者通過對南京工業大學4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95.75%。樣本的基本情況:大一學生占比13.9%,大二學生占比25.3%,大三學生占比27.6%,大四學生占比17.6%,研究生占比15.6%;女大學生占比56.4%,男大學生占比43.6%。
問卷的設置:設置了三部分30個題目,分別用于搜集大學生在信息技術、生存和意識層面的現狀。
根據調查數據,我們得到以下基本情況。
⑴ 所有參與調查大學生都能夠使用網絡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具有信息檢索的主動性。對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5.89%表示完全熟悉,55.3%表示比較熟悉,22.8%表示有點熟悉,16.01%表示不太熟悉;參與調查中75.6%的同學已經考取計算機二級證書,但是能夠完整解釋計算機網絡術語的只有14.3%。對于信息檢索能力,所有大學生都會用搜索引擎進行知識檢索,但是只有43.2%的學生會使用網絡數據庫,這些同學包含部分大二、大三學生,大四學生和研究生因為寫論文需要都會使用網絡數據庫;調查還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看外文文獻的水平不高,需要借助翻譯器。調查中,超過90%的學生表示會有意識地辨別信息的真假。信息的使用能力方面,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明顯優于本科低年級學生。
⑵ 調查中,超過83.4%的學生能夠通過軟件處理相關信息,對信息有一定的處理加工能力,其中43.5%的大學生表示會簡單處理再利用,32.5%的大學生表示會認真處理再利用,7.4%的大學生表示不會處理直接利用。在“是否使用過知識整理相關的軟件”這道題上,僅15.6%的學生表示能深度加工并使用這些知識,愿意付費獲取知識的行為僅占4.5%。所有參與調查學生都加入了網絡社群,63.6%的學生表示加入了五個以上網絡社群,40.6%的學生表示社群活動主要集中在發言和組織活動,59.4%的同學表示基本屬于“潛水”狀態。所有學生表示能利用支付寶、淘寶、醫院掛號軟件等數字化技術方便自己的生活。
⑶ 從調查數據來看,44.48%的大學生表示可能會在網絡中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其中5%的大學生表示會真實相告,20.29%的大學生表示會透露信息但是會有所隱瞞,還有19.29%的大學生表示會視情況而定。可見,一部分大學生沒有意識到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對于“網絡詐騙”“網絡謠言”“人肉”等不良行為,52%大學生表示身邊的人遭受過網絡不良行為的傷害,23.4%的學生表示自己有過不良行為,這表示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欠缺。調查中,52.3%的學生表示論文抄襲現象很正常,38.5%的學生表示借鑒他人論文很正常,大學生在知識產權保護、學術道德方面還存在不足。98.1%的學生表示知道要為自己的網絡行為負法律責任,還有1.9%的學生表示不需要為網絡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3 提升大學生信息意識的有效途徑
3.1 學生層面:促進網絡信息意識的自我提升
學生是核心素養提升的主體,主體的個人能力、責任的提升是首要的。
⑴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信息鑒別力。高校要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自我教育,樹立正確的網絡空間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認同。同時,大學生要善于用網絡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比較和思辨中提高信息鑒別能力。
⑵ 恪守網絡空間規則,做合格網絡空間公民。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熏陶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認識到維護網絡空間安全是公民的法定義務,同時不斷端正自身的網絡生活如消費、休閑、生命、道德觀念[7],在無形的網絡空間何有形的規矩下,不斷提升網絡生存能力。
⑶ 學會正確使用網絡,提升安全意識。大學生在收集網絡信息時需要學會對網絡信息進行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從不同維度整體把握信息內容,做到批判繼承。大學生還應清醒地看到網絡攻擊、網絡詐騙、網絡侵權、網絡謠言使國家安全、自身安全面臨風險,提升自身安全意識,在實踐中不斷擔當起“網絡強國”的重任。
3.2 高校層面:著力提升網絡育人實效
結合“三全育人”工作要求,高校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學生工作部門、團委、圖書館等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大學生的信息意識教育,著力提升網絡育人實效。
⑴ 主動對接第一課堂,把信息意識內容融入現有課程內容,開設相關課程,規定信息意識類課程必修學分。在現有課程中,把信息意識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全部過程,夯實網絡信息資源知識講授,提倡授課老師教授學生學會使用專業數據庫、案例庫等,讓學生學會用網絡學習。開設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檢索、數據處理等選修課,把計算機考級考證融入選修課的教學。探索信息意識類必修學分制度,以學分倒逼大學生提升自身信息意識。
⑵ 發揮第二課堂作用,加強網絡思政和校園文化建設。輔導員應積極適應新時代要求,加強網絡思政工作,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理性。高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媒體的育人功能,為學生打造一個與時俱進、充滿正能量、富有趣味性的校園媒介環境。同時,各高校可以結合學校特色,打造網絡文化產品,吸納學生參與其中,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實踐水平。
3.3 社會層面: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培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光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足夠的,它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提供一個干凈的網絡環境。
⑴ 制定網絡意識國家標準和加強組織保障。目前我國所采用的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發布,但是并沒有細分學生層次。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標準,目前還沒有“綱領性”指標。教育部門應該加緊制定出適應不同學生層次的核心素養標準,完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評估體系。另外,政府也應為高校網絡信息意識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使各高校在開展大規模的網絡信息意識教育時無后顧之憂。
⑵ 加強網絡立法、執法和監管力度。加快信息立法,從信息生產、發布、使用等各個環節定規立矩。加強普法力度,采用誰立法誰普法的方式面向公眾普法,吸收大學生參與普法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加快信息人才培養,用技術手段加強網絡監管,同時加強各部門協作,共同致力于網絡空間治理。
⑶ 壓實互聯網企業、媒體的社會責任。互聯網企業必須對數據安全負責,避免隱私泄露對用戶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財產甚至人身安全侵害。網絡媒體應加強內容與安全審查,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確保自身平臺不出現有害信息,不傳播低俗、惡搞等不良內容。
4 結束語
互聯網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環境,但網絡環境日趨復雜,飯圈文化演變成顏色革命的危險依然存在。因此培養具有較高信息意識的大學生是我國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本文探索了結合大學生個體、高校、社會三者力量的信息意識培養路徑。今后還將繼續探索適應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意識指標體系,進一步豐富培養理論、培養方案和實踐舉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2016-09-14
[2] 中國互聯網2021發展報告:中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EB/OL].https://baijiahao.&wfr=spider&for=pc.2021-07-14
[3]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2020-05-20
[4] 馬明月.核心素養背景下信息素養的再認識[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3):222-223
[5] 吳向東.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1):29-37
[6] 郭萍萍.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7] 殷俊.網絡社會對人的生存價值觀念的影響[D].北京郵電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