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偉,張建臣,李文靜,趙麗麗,劉聰,班瀟予

摘? 要: 基于課程思政,將德育內涵與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內容中,分別從從“六個方面”、“四個課堂”、“四個層面”三維度展開,全面構建了具備針對性、實效性、立體化的“6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通過對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研究,為各個專業和課程融入網絡文明這一元素提供重要借鑒,并著力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促進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 課程思政; 三維度; 網絡文明培養體系; 網絡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2)01-100-02
Research on network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u Hengwei, Zhang Jianchen, Li Wenjing, Zhao Lili, Liu Cong, Ban Xiaoyu
(School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00, China)
Abstrac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s of curriculum, which are carried out in the three-dimension of "six aspects", "four classrooms" and "four levels", and a targeted, effect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644" network civiliza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all specialties and courses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 of network civilization, and focuses on standardiz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hree-dimension; network civilization training system; network behavior
0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推進高?!罢n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當前“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應著眼于由單一化的“思政教學之路”向多層面的“課程思政之路”轉化,以專業課程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契合思政內容,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大學生專業培養體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學,將德育內涵與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內容中,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思想熏陶和洗禮,切實落實高?!傲⒌聵淙恕钡母窘逃蝿?。
隨著互聯網、社交軟件、手機APP等新型網絡平臺的發展和普及,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已成為新時代新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中已明確提出: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1]。而在當今課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又有了新的特點和內涵。因此,在專業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規范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已成為各個高校學生培養過程中關注的重點[2]。
1 研究目標
1.1 構建“6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
從“六個方面”、“四個課堂”、“四個層面”三維度展開,通過構建具備針對性、實效性、立體化的“6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過程中的話語品質,促進該培育體系話語體系的完善。
1.2 通過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研究,為各個專業和課程融入網絡文明這一課程思政元素提供重要借鑒
通過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研究,重點培養大學生網絡生態、網絡法律、網絡安全與防護、網絡道德、網絡精神、網絡政治等六個方面的網絡文明素養[3],并根據專業方向和課程特點有側重點的融入這六個方面的課程思政元素,將為各個專業和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重要借鑒。
1.3 規范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做新時代高素質、高水平合格網民
通過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研究,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文明素養的培育,一方面規范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行為,并通過合理引導、教育以及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通過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明環境,引導大學生做新時代高素質、高水平合格網民。
2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構建
該體系基于課程思政背景,將從“六個方面”、“四個課堂”、“四個層面”三維度展開,通過構建具備針對性、實效性、立體化的“6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教育過程中的話語品質,促進該培育體系話語體系的完善。在創新推動網絡育人的培養目標下,整合培育內容、教育實踐、社會機制等多種路徑,形成多管齊下、協同配合,共同致力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提升[4]?!?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
2.1 確定“六個方面”課程思政元素
該體系將重點培養大學生網絡生態、網絡法律、網絡安全與防護、網絡道德、網絡精神、網絡政治等六個方面的網絡文明素養,并根據專業方向和課程特點有側重點的融入這六個方面課程思政元素。例如網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應重點融入網絡生態文明、網絡法律文明、網絡安全與防護等思政元素;法學、行政管理等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應重點融入網絡法律文明、網絡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新聞學等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應重點融入網絡道德文明、網絡精神文明、網絡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學應重點融入網絡生態文明、網絡安全與防護等思政元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應重點融入網絡法律文明、網絡道德文明、網絡政治文明等思政元素[5]。
2.2 堅持“四個課堂”協同發展
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的培養應該堅持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課堂等“四個課堂”的協同發展[6],通過四位一體的課堂聯動,著力提升高校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多學科交叉融合等綜合創新能力,拓展高校大學生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構建。
2.3 構建“四個層面”培育機制
所謂四個層面的培育機制,既高校、社會、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傳統的網絡文明培養過程中往往難以兼顧高校、社會、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四方聯動,造成培養措施不到位,培養途徑不明確,培養體系不全面等問題。所以,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構建,應著重推進社會、高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等四個層面的聯動作用,充分發揮各自所長、共同發力、齊抓共進。
3 結束語
本文通過全面構建具備針對性、實效性、立體化的“644”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分別確定了“六個方面”課程思政元素,并堅持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課堂等“四個課堂”協同發展,構建高校、社會、家庭和大學生“四個層面”培育機制。經研究和實際運行,該培養體系運行效果較好,在日常專業教學中,有力地促進了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的提高。我們將按計劃將研究成果推廣到其他專業,并研究解決各個專業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網絡文明培養體系的差異性問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
[2] 張瑜,閆聚群.“網絡文明”的概念辨析[J].青海社會科學,2014(6)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外文出版社,2020
[4] 李娟.新媒體環境下大力推進網絡文明傳播志愿服務[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4):228-229
[5] 劉蔚.移動互聯背景下“00后”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特征及培育路徑探究[J].高教論壇,2020(1):47-52
[6] 柏瑞平.基于網絡素養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微[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9(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