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向小琴?曹姍

[摘要] 新課改的推進要求加強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正是有效路徑之一。本文從中學思政課教學實踐出發,結合課例從“找準契合點,增進學生的職業認知”“提煉融通點,提升學生的規劃能力”“深化踐行點,促進學生的生涯實踐”等維度闡釋了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的實施策略,引導學生學會關心自己,為人生成長賦能。
[關鍵詞] 生涯規劃教育;思政課;實施策略
隨著當前新一輪課改的推進,中學階段必須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習得促進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從中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管理與決策等,助力學生邁好人生階段的每一步。
學校課堂是加強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渠道,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加強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擔負著重要職責,因而需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喚醒學生的生涯規劃認知,增進學生生涯規劃體驗,促進生涯規劃的實際踐行。本文結合中學思政課教學一線實踐案例,探討將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策略,以期能給一線中學思政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找準契合點,增進學生的職業認知
在中學思政課中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考慮到對象是中學生,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增進職業認知,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從中學思政學科規律來說,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具有學科理論性和生活性的特點,對中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遵循其內在理論邏輯,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在中學思政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找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學科的契合點,以創設真實情境,擴寬教學內容,在契合點中引導學生走向共情點,以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找準契合點,圍繞新時代下“新勞動者”應有怎樣的特質,聚焦“網絡直播”中的勞動者進行情境創設。主題情境:透過“口紅一哥”看新時代的勞動者需要具備的特質。
情境一:李佳琦的“炫酷直播”(短片)
情境二:李佳琦的就業創業之路(思維圖示+文字)
情境三:爭議聲中的“網紅職業”(文字+圖片)
情境四:國家多措并舉促創業就業(短片+文字)
情境五:“生涯規劃”從現在做起(文字)
上述情境創設找準了教學契合點,能有效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推進學生增強職業認知。實際上,有效教學分析是教師找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契合點的前提,教師將課標要求、教材理論結合學情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有效對接,創設能夠提升學生職業認知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能夠運用學科知識和學科語言來理解“網紅職業”背后的付出,從而深刻領悟作為新時代的勞動者對職業應有的認知和態度。在這一情境背后,教師首先分析了本節課的課標要求,理解這一節課背后的宏觀價值指向;繼而分析了教材,將教材邏輯進行重構;緊接著從學生現有基礎和認知程度進行學情把握,從而選取學生的職業情感契合點創設了具有代表性的“口紅一哥”李佳琦的故事,讓學生在情境中能夠對“網絡直播從業者”“網絡經濟”“就業創業”“生涯規劃”等有更為充分的認知。
同時,在這一節課中,教師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內生動力,讓學生真正“動情”,從內心深處真正增強了職業認知。在教師引導之下,學生“由點及面”,在層層剖析中自發走進職業,感知職業規劃,從而落實了職業認知教育。
二、提煉融通點,提升學生的規劃能力
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除了從認知維度進行把握,更需要從能力層面加以引導,提升學生的規劃能力。中學思政課作為活動型德育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引導學生要增強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與提升學生的規劃能力有較大關聯性和功能的互補性。所以,教師需要切實提煉融通點,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內容和方法的融通,提升學生的規劃能力。
內容的融通需要教師對標教學內容,結合時事,引導學生在前端“找準契合點”的基礎上運用學科知識和學科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淬煉規劃能力,習得科學精神。而方法的融通則要求中學思政課堂教學實踐必須“用好”“用活”教學資源,讓學生從真切“動手”中嘗試進行規劃,在“做中學”,進而推進學生在長期實踐中提升規劃能力。
例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服務社會》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選用華為任正非的案例素材來進行教學,通過探究性任務推動教學實施。
任務1:任正非的創業經歷給他帶來了什么收獲?這些收獲對成就后來華為的發展起了什么作用?華為的發展壯大,又給任正非帶來了什么影響?
任務2:任正非通過哪些方式關心社會、親近社會、服務社會?
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們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師生共同探究中,理解和感悟服務社會的表現和要求,以及榜樣的力量,增強了個人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提升了他們的思維深度和思維廣度。
同時在這一節課中,教師還直接引導學生在思辨榜樣力量中堅定個人進行人生規劃的意識和能力,教師介紹并引導學生運用“MPS分析法”規劃個人未來發展、貢獻社會的方向。
[課堂活動] MPS分析法:M即Meaning(價值),P即Pleasure(快樂),S即Strength(優勢)。個人運用MPS分析法,就是回答這樣三個關鍵問題:什么對我有價值、有意義?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找到三者的交集就是我們未來的使命(工作方向)。請運用“MPS分析法”來嘗試尋找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通過鏈接中學思政課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理解真正服務社會的背后也是個人遵從內心指引,追求個人認為有意義的生活,需要學生們投資自己的人生,尋找自己擅長、有興趣、有價值的領域作為自己未來的使命,以期提升自我規劃能力,為未來的人生奠基,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
三、深化踐行點,促進學生的生涯實踐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關鍵點在于學生真正在實踐中踐行。這就需要教師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相結合,導之以行,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深化踐行點,并在融合實踐中增進學生的責任擔當,真正體驗生涯規劃的本質和內核,增強思政學科教學的效度。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一節課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和生涯規劃實踐。
[實踐體驗]請各小組同學協作完成主題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成都即將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請結合成都市“愛成都、迎大運”志愿活動,進行實踐體驗,在自己家所在的社區宣傳“制止餐飲浪費,崇尚勤儉節約”理念,并撰寫一份社會實踐報告。
[生涯規劃]請每位同學結合個人情況分析,做出個人簡單的職業生涯規劃。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實踐性生涯體驗活動,強化運用,促進知行合一。通過實踐體驗,做到真正將“學科小課堂”和“社會實踐大課堂”有機融合,讓學生體會責任并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品味個人奉獻社會的歷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個人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做出規劃,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為未來成為合格的勞動者奠基。在此探究過程中,學生以理性為指引,設定目標,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真正踐行了“實干才是青春最美的顏色”,在奮斗中堅定勞動光榮,為未來付出的價值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務必要提供好交流共享以及評價反饋的機會、平臺和機制保障,這個環節是激勵學生真實、高效完成任務的重要一環。實際上,在網絡信息化極為普遍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資源,將學生的成果、優秀作品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美篇”、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發布和展示,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實踐參與的熱情。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在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和實踐體驗時,對小組協作與競爭的評價要及時、有效、有序。這樣綜合和協同的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規劃實踐能力,提高中學思政課教學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綜上所述,抓住課堂主陣地,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融入中學思政課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之舉,也是思政學科的基本價值要求。作為思政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擔當使命,積極作為、勇于作為、善于作為,這是常態要求。而且,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做好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之路上,拓展新途徑,運用新方法,不斷提升教育實效,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本文系2021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資助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中小學思政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策略研究”(項目編號:CJF2103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