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摘要] 通過將教材原有單元中的課文整理、組合、協調,能讓它們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重組效應,從而發揮出更大的功效。單元整合教學將語文的學習置于整個大語文的文化背景下去建構、理解,把系統、整合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
[關鍵詞] 單元整合;系統思維;教學實踐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教學內容編排上,以一個單元為整體,以一個主題為核心,用一個點牽動一個單元進行整體教學,這成為眾多一線教師共同研究的課題。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運用系統思維,雙線并進,進行單元整合教學,高效落實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一、多維度整合,落實教學目標
教學中,任何形式的活動如果缺少了目標指向,再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本單元整體教學應重視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分課時目標的設定,要在整合中圍繞技能、知識、情感、策略、文化意識這五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實現從單一性到多元性的轉變,既體現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也有利于學生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如表1)。
(一)教材的“再度開發”
在進行單元整合中要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并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在明確本冊書的總目標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單元主題制定目標,使語文學習的目標明晰化、序列化、層次化。
(二)課時目標明晰化
本單元以童話為主,語言生動活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課時安排是單元預習課→課內精讀課(課內品讀課)→拓展閱讀課→綜合性學習課→主題寫作課。預習課中完成語文學習的基礎目標,掌握字音、字形,通讀文章;課內精讀課和課內品讀課讓學生了解單元的人文主題,掌握語文素養;拓展閱讀課,帶領學生閱讀與單元課文文體相似或內容相近的繪本、文章或整本書,做到閱讀與積累、交流、欣賞的集合。此外,影視作品是一種集文學、音樂、表演、舞蹈、美術于一體的生動直觀的教育資源,設置影視欣賞課,能讓學生感受不同體裁的表達特點。這樣,從各個側面理解、領會主題精神,學習其中的寫作方法,讓自己融入角色,達到“我手寫我心”的目標。
二、課內外整合,豐富閱讀資源
“單元整合教學”以一組課文、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為一個教學組織進行教學安排,我們重構教學的整體框架,豐富框架內容,將大量與主題相關的資料整合起來,放在課內外完成,以期改變大量閱讀只能在課外進行的傳統格局。
(一)閱讀資源的適合性
教師根據單元目標、學生年齡特征,選擇適合二年級學生閱讀的內容,通過組合文本為學生提供了遠超單一文本的復雜閱讀情境,讓學生深入這一情境中,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性解讀,在多文本中練習真實、實用的閱讀策略,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二)閱讀形式的多樣性
“主題式閱讀”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圍繞該主題開展閱讀實踐活動,本單元所選的拓展閱讀都和蟲子有關。“比較式閱讀”意在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兩篇或兩篇以上文章的異同點,把握文章的各自特征,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如《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都是童話故事,蜘蛛和青蛙都在不停地改變,但改變的結果各不相同;《昆蟲村的技藝表演》《昆蟲記》都是介紹昆蟲,前者是用幻想的技藝表演的形式介紹,后者則是用生動的語言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遷移式閱讀”從一組課文的閱讀,帶出整本書的閱讀,甚而了解一系列書的閱讀方式。學生的閱讀范圍更廣,閱讀的時間更長,這樣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更深遠。
三、多學科整合,創設讀寫情境
(一)整合閱讀材料提供寫作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寫話目標”中要求“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單元整合教學圍繞同一主題,內容豐富,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同一類型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以下為《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片段:
1.這段時間我們讀了很多和蟲子有關的書,認識了那么多的蟲子后,你最感興趣的是哪種蟲子?
2.有一位小朋友,他叫米羅,不僅喜歡小蟲子,還想當一只小蟲子。他總是躺在草地上想象著自己是各種各樣的小蟲子。(出示繪本內容)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認真挖掘,仔細整理,精心重組,建構符合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建構符合本年級學生具體情況的習作教學框架。學生有了豐富的閱讀,積累了大量相關的語言素材,這個時候就能夠發揮想象,說出精彩的話語。
(二)學科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課程標準》強調:“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情感。”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寫什么”比“怎么寫”重要很多。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把語文的寫話與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封閉式寫話”轉變為“開放式寫話”,開辟了一個大語文寫話環境。
二年級的美術學科和科學學科教材中都有和蟲子相關的內容,備課中可打通學科壁壘,整體設計教學。首先由科學老師教學有關蟲子的科學知識,接著美術老師指導學生來畫蟲子,這些蟲子可以是現實中的,也可以是想象出來的。在畫的過程中,美術老師還提出不能僅僅畫一只蟲子,應該讓這幅作品有故事情節,在繪畫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為后面的寫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種跨學科的整合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烘托良好的學習情境,更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以下為《我是一只小蟲子》教學片段:
1.這段時間,我們在科學課上認識了很多小蟲子,了解了他們的身體構造、生活習性,你們和米羅一樣也有變身小蟲子的愿望,而且已經在美術老師的帶領下悄悄地實現著變身計劃。現在就請你拿出美術作品在小組里說說你畫的是一只怎樣的小蟲子。
2.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家的奇思妙想吧!(班級匯報交流)
3.同學們想象豐富多彩、大膽奇特,此時此刻變身計劃已不僅僅是一幅幅圖畫了,你們剛才的交流還讓小蟲子會說、會動啦,現在我們要把小蟲子的故事寫下來。
如此,跨學科的教學設計使教學更加多元化,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寫作能力,這樣的課程更有吸引力。
綜上所述,從整體出發,不限于局部,將課時目標和單元目標以及整本書的教學目標相關聯,將學科與學科融合、貫通,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表達、分析、寫作等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可以說,運用系統思維,發揮單元整合的優勢,凸顯了統編教材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并進的特點,拓展了語文教學觀念的語境與空間,構建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格局,真正打破了學校與社會、知識與人生、課堂與課外的隔膜,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