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61)
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稱,青年就業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青年失業率一般是正常失業率的1倍以上,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就業始終面臨就業選擇和就業挑戰的問題。高校畢業生是國家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其就業關系到畢業生們的價值實現,寄托著萬千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國家的高質量發展。
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下降。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東部、中部和東北地區的招聘需求同比均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13%、8%和6%,僅西部地區的招聘需求有所上升,增幅為5%。
但與此同時,從供給端來看,各地區的高校畢業生供給量均有所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高校畢業生供給增加明顯,增幅分別為33%和39%,而東部和東北地區供給變化相對較小,增幅分別為5%和4%。
高校畢業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扎實的專業技能。目前基本上所有學校出于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考慮,都會設置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課。但一方面是每個學生的個人情況不同,職業生涯規劃課并不能涵蓋所有行業的所有崗位;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對將來就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缺少詳細的自我剖析和自我認知過程,導致職業生涯規劃課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作用不大。
其次,很多學生在上了大學后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專業課將將過及格線,也沒有利用假期等課余時間去進行一些相關社會實踐的意識。這就導致與畢業幾年的前輩相比,高校畢業生初入職場,不僅工作經驗不足,專業技能也不過關。
高校畢業生從眾心理明顯。據“2020年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京津冀地區招聘需求上升了7%,而長三角、珠三角招聘需求均下降了21%。從供給端來看,京津冀地區求職供給人數下降了12%,而長三角、珠三角的高校畢業生供給增加明顯,增幅分別為12%和9%。2020年招聘需求漲幅最大的主要是二線、三線城市,部分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本年度對于高校畢業生招聘需求在降低,甚至出現負增長。
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地點的選擇上盲目追求大城市光鮮亮麗的快生活節奏,忽略了大城市本身的招聘需求、人才飽和,以及就業壓力大等現實問題,導致出現二線、三線城市急缺人才而一線、新一線城市人才浪費的現象。
另外,在畢業后的企業類型選擇上,往往也會有從眾心理的出現。從需求端來看,2020年除了民營企業招聘需求上升5%以外,其余各類型企業的招聘需求均呈現下降,特別是合資企業降幅達54%。從供給端來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的高校畢業生供給增加明顯,增幅分別為442%、22%和20%,表明高校畢業生更愿意在這些企業中入職,而合資、股份制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的供給變化較小。
高校優化創新就業指導課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在大學生的擇業觀還未明晰時,除了聽取他人的意見建議,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是影響他們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他們了解社會、獲取豐富就業資源的有效渠道。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不能一套教材用十年,更不能一開了之后期不聞不問,要緊跟時代和政策的步伐,不斷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課程的創新和調整,突出實用性。
另外,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應制定符合其專業的特色就業指導課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就業指導課程的魅力所在,引起高校大學生對就業擇業的興趣和關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可以設置專門的就業指導處,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前往進行咨詢,這樣可以由專門的老師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升認識自我和實現自我的能力,引導大學生明確職業定位。
高校在優化創新就業指導課程時,既要重視大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和自我認知的實現,也要注重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擇業觀的能力,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主創業。
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行動計劃中,鼓勵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鞏固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職場應變能力。順應國家積極鼓勵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大形勢,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實際就業問題。高校可以多組織一些創新創業類的比賽,以賽促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雙創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等課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多進行不同行業不同品類的創業項目,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了解真實的市場。最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大對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就業,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指導方向,讓大學生創業幫扶工作穩步進行。這樣既能緩解一部分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動社會上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大學生主動提升自身專業技能,貼合社會需求。除了學校的相關課程教育之外,學生自身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貼合社會需求更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必須積極主動適應社會的變化、及時了解就業政策,利用參觀人力資源市場,參加大規模招聘會和宣講會的機會,幫助自己增強從校園到職場轉換的能力和多元化職業觀念,進而輕松適應社會的需求。大學生更要接受客觀現實,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和自身就業發展形勢,調整自身就業發展期望值,充分認識到職業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并通過正當的高等職業人才流動管理程序,逐步實現自我發展價值,努力做到貼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在如此艱難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更是成為決定我國大學生能否成功擇業的主要因素。優勝劣汰是就業市場競爭管理體系建設中的基本法則,大學生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掌握過硬的就業本領,才能在大學就業市場競爭中和今后尋找自己理想的大學就業工作崗位時始終占據主動。
從表1分析建設工程系學生創業和專升本的學生之和占到總人數的一半左右,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學生利用互聯網做起了電商、微商,還有少數同學處于離職狀態,準備考教師資格證(進教師編)或公務員。總之,同學們還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調整“眼高手低”等錯誤的就業心態,轉變“精英”意識,提升專業技能,拓寬就業領域,面向基層就業,面向偏遠地區就業,切實增強就業質量,推動整體就業結構的優化。

表1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建設工程系畢業生就業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