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的區域活動中積極滲透德育,能夠提高幼兒的道德水平,保證德育效果。具體做法包括樹立正確目標,培養親情意識;保證內容真實,培養良好習慣;挖掘德育內容,傳承傳統美德;設計小組模式,培育團隊意識;優化教育環境,提升交際能力。
【關鍵詞】幼兒;區域活動;德育
作者簡介:徐爾茜(1987—),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幼兒園。
幼兒尚處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幼兒園教育是關鍵的啟蒙教育,對幼兒的行為、優秀品質和良好人格等的養成有重要作用。教師要清楚自己身上的教育責任,不但要以身作則,而且還要在日常活動、區域活動中滲透德育,為幼兒健康成長打好基石。
一、樹立正確目標,培養親情意識
幼兒園德育工作制度中明確了發展幼兒品德的基本目標: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團體、愛科學的基本情感,讓幼兒養成真誠、自信、好問、友善、勇敢、愛護公物、講禮儀、守規章的優秀道德和優秀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1]。
在實際的區域活動中,教師應按照教育活動的基本目標、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等,綜合使用不同方法、形式和手段,使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真正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如在教學“我喜歡的水果”時,教師可以提出“你愛吃水果嗎?原因是什么?”的問題,邀請幾名幼兒說出自己喜歡的水果及其味道、酸甜情況等。從德育的角度,教師可以對幼兒提出以下問題:“你知道爸爸媽媽喜歡吃的水果嗎?其他長輩喜歡吃什么水果你知道嗎?如果你有一個水果,愿意和家人分享嗎?”教師針對本次教學的德育目標,引導幼兒思考,強化幼兒的親情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認知親情,熱愛家庭。
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樹立德育目標,在區域活動中滲透德育,培養幼兒的親情意識,同時,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自主性、興趣和創造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良好習慣
德育的具體內容要親切、自然,方式要生動有趣?,F在的幼兒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教師要合理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注重培育幼兒正確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逐步成長。
例如小班幼兒的自控能力較弱,但對什么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滲透德育思想,確保幼兒在每天的區域活動時間內都能夠有所收獲,真正實現寓教于樂。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夠放任自流,而應該作為旁觀者、聆聽者和指導者,如果發現幼兒做出不恰當的動作,聽見幼兒說出不恰當的話語,要及時糾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道德水平。例如,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園外忽然響起一陣救護車的鳴笛聲,幼兒的目光被吸引過去。這時教師趁機發問,讓幼兒猜猜這是什么聲音。許多幼兒認為是救護車發出的聲音。教師進一步提問:“救護車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嗎?”幼兒積極思考,迅速識別出救護車的聲音。然后教師繼續提問幼兒:“大家覺得什么情況下需要坐救護車呢?”幼兒的回答多種多樣,這時教師說道:“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體健康,才能避免坐上救護車去醫院哦。”同時,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要注意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幼兒自主洗臉、穿衣服、疊被子,并及時給予表揚。經過一段時間,幼兒們不僅掌握了生活技能,而且養成了每天勞動的好習慣。再如,有的幼兒有不整理東西的壞習慣,教師不應一味指責,而應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并適時進行教育。看到幼兒穿著整潔,教師可以表揚幼兒:“你今天非常好看。”幼兒受到表揚,會覺得很開心。這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說:“穿著好看還不算最美,如果你能夠把你的座位也打掃得跟你一樣整潔,那么你一定會變得更美?!边@時幼兒一定會積極收拾書桌,保持整潔。
對于還處于各類習慣養成階段的幼兒,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經常表揚幼兒,變批評為引導,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漸改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挖掘德育內容,傳承傳統美德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德育有著重要意義。在生活中,教師應更多地思考如何開展德育實踐[2]。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具體的德育素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內容,使其能夠通過探索和了解一些傳統故事,深入分析其中的道德品質,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例如,一些有趣的童謠、歌曲等都具有豐富的德育意義,教師應將這些德育素材融入區域活動中,和幼兒一起成長,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互動,讓幼兒在反思和探索中發展認知。如在閱讀《孔融讓梨》的語言區域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時,應該重點為幼兒介紹故事情節,讓幼兒學習謙讓的傳統美德,由此促進德育的深入發展,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德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大量的道德元素,為幼兒園德育提供了寶貴素材。所以,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借助傳統節日滲透德育內容。教師要先做好活動的前期準備工作,發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區域活動之間的重要聯系,并制訂可行的活動方案,以有效實施區域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為幼兒介紹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并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引發幼兒對問題的思考,從而加深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端午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區域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問幼兒:“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知道端午節是緬懷誰的嗎?”接著,教師講述端午節的典故,并且設計利用沙子制作粽子的活動,讓幼兒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師要及時幫助與引導幼兒,讓幼兒更好地進行活動。最后,教師詢問幼兒:“在這個節日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內容?”從而激活幼兒思維,實現有效的德育滲透。
將德育與傳統節日結合來開展區域活動,能夠幫助幼兒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明確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讓幼兒學習傳統美德,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四、設計小組活動,培育團隊意識
團結、友愛一直以來都是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從幼兒園時期開始培養和鍛煉幼兒的團隊意識,是德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要做好區域活動的設計,可以通過設計小組合作活動的方式,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團隊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如今較為普遍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夠拓寬幼兒的活動思路,而且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意志,培養幼兒的集體道德品質。所以,教師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合理安排小組成員,確定成員的分工任務。以木工區活動為例,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我們接下來要進行木工游戲活動了,請小朋友們自行分類,確定組合木的擺放方式?!苯又?,幼兒之間彼此協助,完成教師布置的區域活動任務,實現了分類協同教學的價值,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促進幼兒素質的養成。
五、優化教育環境,提升交際能力
幼兒園工作流程中提出,幼兒園要創設與幼兒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梢姡h境也是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如果幼兒處于良好、平等的氛圍中,心情會十分愉悅,心態也是積極向上的,具備良好的道德。如何使幼兒主動融入周圍環境中,激發幼兒的情感,從而真正培養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的新時代接班人,是幼兒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要轉變過去的理念,從各個年齡段的幼兒的特征入手,充分考慮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從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出發,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優美、設施齊全、具有教育意義的環境。如教師可以按照本班幼兒的年齡、心理發展水平和品德教育的要求,設置活動作品展示墻,在不同的活動室中,分別按照活動內容,做好作品的展示工作。活動結束后,幼兒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懸掛在展示墻上或者擺放在展示區域內。這樣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心,鍛煉幼兒的心智,還能夠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在活動室中,教師專門設置了“娃娃家”“圖書大家看”“我有一雙小巧手”等活動角,幼兒在活動角既能夠自己看書、聽歌曲、玩積木,也能夠用自己的作品或者想要分享的內容與同伴互動。此外,教師要為幼兒營造健康、和諧的氛圍。幼兒園也是社會,幼兒園環境也屬于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中不僅包含各類物質元素,也包含一些看不見的內容,如人際關系,包括教師和幼兒的關系、幼兒和幼兒的關系。教師要學會從幼兒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了解幼兒的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幼兒身邊的人、事、境等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所以,教師除了要給幼兒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還要注意給幼兒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在活動中關心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際的幼兒。第一,關愛每名幼兒,理解班上所有淘氣的、各種技能顯露較晚的、膽怯的幼兒的特點與心態。第二,與幼兒共同進行活動,以教師的主動性、趣味性引發幼兒的愉悅心情,讓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改變過去“教師前面講,幼兒呆坐聽”的教學方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幼兒才不會產生壓力,害怕教師。第三,凡是需要幼兒做到的,教師自身要做到,當好幼兒的表率。
結語
德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對幼兒的意義以及影響是巨大的。在區域活動中,要想真正實現德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鍛煉和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提升幼兒的基本素養,使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這對幼兒今后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興麗.淺談如何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滲透德育思想[J].新課程,2021(27):233.
[2]陳云華.淺析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1(9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