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接受知識和認知世界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處于發展期,良好的德育能夠促使學生進一步地感知世界,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獲得綜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上德育的滲透進行研究,分析了開展德育的意義,以及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小學數學;德育;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蔡霞(1981—),女,江蘇省泰州市泰師附小教育集團東陽校區。
就數學這門學科而言,一些教師認為學科知識與德育之間的聯系較少,所以忽視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但實際上,數學學科知識與德育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數學的學科史、發展史中有很多數學家的故事,這些故事是進行德育的良好切入點。教師如果能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并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滲透德育,那么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得到道德素養的培養[1]。
一、何為德育
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德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優秀的道德素養。在開展德育時,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找到合理的教育方法,并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加主動地融入課堂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二、為何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德育有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在小學階段,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并不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能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這也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
(二)德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道德品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而德育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德育的意義,設計出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有效的道德品質培養。因此,滲透德育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德育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習慣十分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使學生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滲透德育時,教師可以更加強調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德育內容的影響和教師的引導下,有意識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德育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讓學生意識到良好學習習慣背后的意義,以此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
三、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品質
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學習形成合理的認知,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學習時更加投入。獨立學習、主動思考、堅持不懈這些都屬于優秀的學習品質,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德育,以培養學生上述學習品質,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思考重點內容,并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反復思考下獨立解決問題,逐漸形成獨立克服困難、探究知識的學習品質。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中難度較大的題型,小學生很容易在完成這類題目時出現錯誤,因此詳細講解這類題目十分必要。在詳細講解做題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滲透德育,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進行探究,以解決問題、收獲知識。比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甲乙兩輛客車上午8點同時從兩個車站出發,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兩車同時到達一條河的兩岸。由于河上的橋正在維修,車輛禁止通行,兩車需要交換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發的車站。已知到站時已是下午2點,甲車每小時行4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5千米,問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忽略交換乘客所用的時間)”這道題的篇幅較長,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就變得馬虎。因此,在講解本題時,教師就可以強調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帶領學生一步步挖掘相應的信息,并將已知的信息標記出來,然后梳理解題的思路,如根據兩車的速度和行駛時間可以分別求出兩車行駛的路程,再以此解決問題。
(二)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正確學習習慣
在開展德育時,如果教師只將德育的理念灌輸給學生,自己對相關內容卻不甚重視,就可能導致學生并不從內心真正接受教師的德育教導。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德育時,教師還需要以身作則,讓學生看到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了,推動學生主動地學習德育內容,使相關的理念更好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考慮到學生在完成數學題目時很容易出現錯誤,適當的糾錯十分有必要,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糾錯時以身作則,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授“分數乘法”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將自己備課的失誤分享出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因為注重對分數乘法運算法則的研究,忽略了引入實際練習題,導致整個教學方案中學生能得到的實踐機會不足。在回頭審視教學方案時,教師發現了這一失誤,然后及時糾正了失誤,補充了許多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練習題,讓教學方案變得更加完備。在教師分享自己的糾錯經歷之后,學生可以了解到出現錯誤時應當采取的應對方式,他們會因此更加敢于承擔自己的責任,并及時地糾正自己的錯誤。
(三)擴充內容,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教育是當前德育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在小學階段,教師便應該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自覺擁護自己的國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滲透愛國主義思想,讓學生在學習時逐漸產生積極的愛國情懷,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教授“圓”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圓周率的發展史作為切入點,介紹一千五百年前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祖沖之是世界上首位將圓周率研究到七位小數的人,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這樣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數學家的研究成果,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四)結合生活,合理開展安全教育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數學教學,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有著很明顯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安全教育,讓學生重視自身安全,形成安全意識,從而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比如,在講解“角的度量”這一節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合理開展安全教育。“角的度量”這一節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使用量角器去度量角的大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拿出三角板和量角器,讓學生先嘗試利用三角板測量角的大小,然后再測量橡皮、桌子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手去輕微觸碰三角板的一個角,并詢問學生會不會感受到疼,然后再向學生解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三角板的角比較尖銳,而我們的皮膚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被尖銳物體給劃傷,因此,我們需要注意遠離這樣的尖銳物體,遠離安全隱患,保護好我們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安全意識會得到提高。
(五)組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也可以利用組織活動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更好地內化德育知識和理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在教授“統計”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相關知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每天需要扔幾個塑料袋,觀察并記錄班級內每天所扔的塑料袋,連續記錄一周后,再根據自己收集的數據畫出條形統計圖,分析如何改變這樣使用塑料袋的現狀。學生在觀察、繪圖后,會發現家庭、班級使用的塑料袋數量仍然非常大,這也是白色污染持續產生影響的原因之一。在分析時,學生會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可以從身邊小事去保護環境。在學生提交分析結果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愛護環境”這個主題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愛護環境,從我做起,杜絕白色污染”的口號,對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十分有益。
(六)挖掘教材,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數學史內涵豐富,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都經過了前人長期的探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補充與之相關的數學史知識,讓學生受到前人的影響,逐漸形成優秀的探究能力和不怕困難的品質。
四、德育開展的注意事項
(一)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重點組成部分,在開展德育時,教師需要通過讓課堂教學內容趣味化、新穎化,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活動,這樣才能更加順利地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二)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
學生之間會存在一些差異,或者在學習能力上,或者在理解能力上,這些差異也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所以,在滲透德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使學生在理解、吸收知識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更加順利地成長與發展。
(三)注意數學學科教學特點
數學學科的知識相對枯燥和抽象,學習難度也相對較大,在直接面對這些知識時,學生的學習狀態會受到影響。在滲透德育時,教師依然需要對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研究,并采取多種方式調節課堂氛圍,讓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保持學習興趣,對教師滲透的德育內容也有較高的接受度。
結語
在滲透德育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意對教材的挖掘,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模式進行靈活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順利成長。在滲透德育時,教師還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注意數學學科教學特點,保障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廷梅.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大觀周刊,2013(01):161.
[2]王靜.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J].未來英才,2015(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