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業成
病原的微生物學以及免疫學是醫學專業基礎課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中發揮著橋梁作用。主要內容為感染性疾病的預防以及診斷、免疫學疾病診斷、免疫系統基本功能和主要組成等,通過這兩門課程的學習,能為學生日后學習臨床課程提供充足理論基礎。但是課程中涉及到的內容繁多且比較抽象,同時知識更新速度比較快,如新疫苗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出現,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壓力。慕課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意識,使其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與效率[1]。
慕課主要是將興趣作為基本導向,將傳統線下教學通過線上教學呈現,與傳統課程教學之間相比,慕課運用時更注重引導學生,以及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其在教學中運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首先,內容精準。慕課屬于遠程教育,教師要想保證慕課在運用時的效果,就不能單純將課程在錄制之后上傳到網上,而是需仔細研讀教材,針對教學中的內容進行科學分解,使其以若干知識點形式呈現,然后為學生系統講授[2]。一般情況下,課程時間為10分鐘到15分鐘之間,由于課程時間比較短,學生在學習時注意力可以更加集中,有利于教學效果提升。其次,實現自主學習。學生在運用慕課進行學習時,可以基于自身對知識的喜愛度以及掌握度,選擇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內容。在進行課程選擇時范圍比較廣泛,也能確保課程實用性[3]。同時在慕課中,當講解完各每個知識點以后,就會有與之對應的測試題,在將測試題完成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學習,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避免其在遇到困難時出現畏懼心理。再次,評價多元性。傳統教學中,開展教學評價時主要運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方式,慕課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使教學評價更具多元性,開展教學評價時可以通過隨堂測驗實現,然后展開評分,進而保證教學評價在實施時的有效性。并且學生也可以通過平臺對教師做出評價,進而使評價體系可以將多元化充分體現出來。最后,資源豐富。慕課中資源較為豐富,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學生在選擇慕課內容時,具有較高自由度。也能使教學渠道與途徑得到極大程度拓寬,避免教學形式出現過于枯燥的問題。
病原微生物學以及免疫學在實踐性和理論性上均比較強,并且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聯系比較緊密,和醫學各門課程之間關系密切[4]。從課程內容來講,記憶難度較大且較為枯燥,以致于學生學習效果并不明顯。要想使人才培養與時代實際需要之間相適應,就需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探究,推動教學改革的實現,提高整體教學質量[5]。當前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中心,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比較被動,對于學生創造性、認知能力的發展有所忽視。講授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時往往會運用按部就班形式,學生思維能力、問題應變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難以獲得較好發展。
首先,系統性。教師運用慕課進行教學時,需注重教學內容選擇針對性,并體現出系統性,各部分內容需設計對應教學板塊,并且課程內容進行拓展時,需建立在課程體系基礎上。教師開展教學設計過程中,需了解學生趣味點,提升學生利用慕課進行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其次,理論性。慕課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要想體現出較好效果,就不應單純體現在簡單說教上,而是需通過教學進行總結,進而促進知識升華,促進相關理論形成。并且教師需結合慕課特性,積極為學生構建良好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而保證整體教學效果。最后,深入性。教師需基于學生學習水平,對其展開深入引導,使學生從多個層次與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針對慕課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同時需重視教學內容太拓展,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廣泛與全面。
在設計慕課內容時,教師需參考國內和國外教學形式與教學設計基本特點,學生利用慕課展開自主學習[6]。正式學習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相關知識時,學生先需了解課程安排以及課程內容,學習教師提供的資料,其中主要操作文本、課程內容以及演示視頻等多項內容,然后展開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需在自主狀態下安排活動,與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
在設置教學任務過程中,教師需細致分析各個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對知識實際掌握程度和其學習能力。并且任務設置需與學習情境之間相適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將學生原本認識結構中掌握的知識喚醒,也能使學生結合經驗學習新知識[7]。實踐中,需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任務庫,其中主要為案例討論、視頻分析、自主實驗、調查問卷等。在實踐中優化慕課教學整體效果。在學習病原體模塊時,可以結合慕課中呈現的內容,為學生設置疾病病例,使學生可以基于慕課中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強化對各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教師可以結合不同模塊設置與之對應的任務清單,充分掌握學生情況與學習進度。
完成任務時,可以運用分組協作方式實現,通過小組力量將任務目標完成。在此過程中,教師需使學生了解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并制定科學考核方法,使學生在分組合作中形成良好競爭意識以及合作意識。這種方式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在利用慕課進行學習時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斷提升學習質量與效率。
在利用慕課進行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針對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教學主題等進行調整,體現出教學在實施過程中的針對性。同時針對慕課中涉及到的重點問題與難點問題,需對其進行系統性總結,并對其展開深入探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將其分為教學效果與教學過程兩個部分,評價時運用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等多種模式,進而保證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在評價時的客觀性與公正性[8]。利用教學評價使學生與教師都能針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作出總結,及時修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在運用慕課進行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動形式生成與學生學習相關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能夠使教師更加充分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而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科學、合理干預,針對教學策略做出調整。在此情況下,不僅能夠使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減輕教學負擔,也能使教學活動在開展時更為高效。
首先,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教學中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使學生創造性、主動性得到提升,主體地位獲得充分發揮。慕課教學在開展時,是建立于學生自身具有的動力基礎上的教學形式,高效性比較明顯。同時需積極將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于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中,保證教學高效性。其次,促進教學內容優化。與臨床進行結合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在向學生講授流行感冒病毒知識時,可以和大型公共衛生事件結合在一起,并對內容進行適當延伸,延伸到診斷預防或者是病毒變異相關知識時,進而使整體教學更具趣味性,展示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將慕課運用其中。同時需和生活實際之間結合在一起,基于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手足口病、乙肝等講授相關知識。最后,科學設置教學設計。展開教學設計時,需找到教學主線,針對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知識點,可以讓其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加強對多樣化教學資源的運用。也需保證教學方法在運用時的先進性,將信息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
總之,醫學教育在開展過程中,需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特點,慕課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推動了教學改革發展,這對于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保證課程教學和慕課在運用時的效果,使課程與學生學習情況與學習需求之間相適應,需保證慕課設置科學性、合理性,內容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時更具有動力性,并體現出教學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