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華(張家口動力機械有限公司)
后疫情時代,隨著國際經濟局勢的不斷變化,國內市場經濟政策的推陳出新,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將管理會計有效應用于企業管理中,為企業技術創新與科技創新成果有效運用保駕護航,開始逐漸成為學術界的重點研究領域。管理會計是從傳統會計中分離出來的新的學科分支,對高新技術企業管理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價值已得到實踐證明。比如,作為世界級標桿的高新技術企業,華為自從認識到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一直致力于完善財務管理,并充分發揮管理會計解析過去、控制現在以及籌劃未來的職能,將規范的財務流程植入到華為的整個運營流程當中,因此,盡管近幾年來華為營收增長放緩,但其利潤增長數據依然可觀。因此,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有必要提升管理會計工作。
高新技術企業將管理會計應用于企業管理中,提升管理會計工作。在此過程中,勢必要引導企業傳統財務向價值創造型財務轉變,一方面讓財務人員從財務會計轉變為管理會計,走到企業管理前臺,另一方面顛覆企業財務功能結構,把財務逐漸滲透到業務當中。比如,財務人員進駐業務前端,從機會、戰略、預算等多個角度預測、分析、規劃企業財務管理,并與業務人員共同創造企業價值。而且,財務人員也能夠通過預算做好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管理。此外,監督審計人員基于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應用過程中資金、資源使用的有效控制,讓企業有限的資金、資源都投入到科技創新當中,真正將現有資金、資源用在“刀刃上”[1]。這既有利于企業推進業財一體化,實施精細化管理,也有利于企業合理控制現金流,避免科學技術創新及其成果有效運用中出現超額支出或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問題,進一步提高企業風險防控能力。
現代管理會計的一大重要特征為信息化,為支持管理會計工作的全面、有序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有必要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設進度,將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不同的管理會計工作環節當中。基于此,實現對信息數據的集成與共享,并通過對所獲得數據信息的深入分析,準確把握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情況,對戰略規劃及管理計劃不完善的地方作出預判與調整,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所以,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會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從當下高新技術企業思想認知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管理者及各部門人員不重視管理會計,缺乏正確的管理會計認知,也不認為管理會計會對企業管理水平提升有實質性的幫助,導致企業整體管理會計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管理者重會計核算輕會計管理,財務人員從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并不明顯,其他各部門人員并未充分參與到管理會計應用當中。就管理者而言,為了實現資金的充分利用,企業管理者往往注重外界對企業業績的評價,更加傾向于財務會計信息的統計與分析,卻忽略了管理會計工作。再加上企業管理者大多是技術出身,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與技術管理能力,但管理會計知識相對薄弱,并不了解管理會計對企業資金價值、機會成本等的界定與管理,這就限制了管理會計工作的有序開展,影響了整體的工作效率[2]。
信息披露是管理會計中的關鍵環節之一,開展有效的管理會計工作,提出科學的管理決策,需要以準確而全面的信息數據作支持。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有必要做好信息披露,以獲得準確而全面的信息數據,進而提高管理會計工作的有效性和管理決策的科學性。當前,不少高新技術企業所披露的年度財報信息并不完善,存在財務造假的情況[3]。例如,*ST實達作為老牌IT企業,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財務造假。福建省證監局指出,該企業所披露的2018年年度財報中,與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中興發展有限公司等的相關業務信息造假,存在虛增收入與成本的問題,累計虛增收入12.5億元,累計虛增營業成本12.48億元,少計財務費用196.46萬元。而2019年年度財報中也有虛假信息,虛增年度凈利潤8788.56億元,虛增年度凈資產8788.56萬元。福建證監局認定*ST實達違反《證券法》相關規定,并對相關責任人處以一定金額的罰款。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的提出是建立在有用財務會計信息基礎上的,通過對財務會計信息的深入分析,把握當前的經營管理決策是否科學、是否需要作出調整。一旦財務會計信息失真,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高新技術企業一定要真實充分披露企業內外的信息。
切實有效的審計監管活動通過對企業經營管理的規范與約束,促進企業穩定、健康發展[4]。當前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具有較高的隨意性,這就讓審計監督機制的建立變得尤為重要。然而,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審計監管機制,導致審計監管薄弱,而內部審計部門職能缺位現象也較為明顯。由于審計監管薄弱,相關管理控制活動的開展缺乏制度約束,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受到嚴重阻礙。盡管部分企業建立了專門的內部審計部門,但并未將其職能獨立,造成審計監督流于形式。還有的企業引入了第三方機構開展審計監管工作,而第三方對于審計程序的執行并不到位,使審計的規范、約束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當前,大多數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建立了企業獨有的局域網及辦公網站,并將ERP、SCM、OA、CIMS等系統建設納入了企業發展規劃內。但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制度體系的高新技術企業僅占一小部分,企業整體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信息化技術滲透于企業管理會計領域的時間較短,很多高新技術企業缺乏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建設經驗,再加上軟硬件環境的限制,企業各部門只專注于處理本部門的管理會計信息,并未形成工作協同。受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的影響,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風險環境。但由于缺少相對健全的信息化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導致企業信息化風險防控不足,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例如,2017年知名無人機企業大疆創新源代碼被企業軟件工程師分享到GitHub網站的共有倉庫中,造成企業經濟損失116.4萬元,這從側面體現了大疆創新對于信息化風險的防控并不到位。2020年包括聯想、高通、聯發科、華為海思等50多家科技公司源代碼同樣被發布在GitHub網站的共有倉庫中,盡管從技術層面看此次泄露事件不算太嚴重,但也表現出了這些企業未能做好企業源代碼保護及信息化風險防控工作。
高新技術企業要達到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保持自身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有必要革新管理會計應用理念,改善對管理會計應用的片面或錯誤認知,從而提升整體的管理會計工作效率,并為企業取得長遠的發展動力。在此過程中,企業管理者除了關注創新要素外,應當明確管理會計的應用價值,認識到管理會計應用并非只是對財務人員的職能進行轉變,使其進駐業務前端并參與到企業業務決策當中,也不是對傳統會計核算工作進行簡單地改良,而是對企業整個管理體系的調整,包括對組織結構的優化、對制度體系的完善以及對人資策略的調整,同時明確人才對企業效益最大化的支撐作用[5]。財務人員應當明確自身職能及企業財務功能的轉變,促進自身從傳統財務會計向現代管理會計轉型,及時了解新的國家經濟政策,隨時關注市場行業經濟環境變化,更新自身的管理會計知識,提升信息化素養,學習管理信息化系統應用中管理會計工作的具體實施流程與操作。業務人員及其他部門人員也應當對管理會計有一定的了解,認識到管理會計應用不是管理層的事,也不是財務人員的專屬工作,而是需要企業全員參與,并主動投入到管理會計應用當中,為財務管理與決策提供有價值信息。
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是企業內部控制中信息溝通機制建設不足的重要體現,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必須要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深入推進信息溝通機制建設,規范信息披露流程,避免信息披露缺陷問題的發生。首先,對財政部、證監會針對企業內部控制所發布的系列政策文件進行集中學習,了解企業在資金活動、成本費用、關聯交易、重要風險業務、財報編制等方面的信息披露關鍵點,圍繞企業內部控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對信息披露義務責任人及管理內容作明確指示,確定信息披露范圍及標準。其次,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企業決策層要定期組織管理層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召開研討會,對各項信息披露文件進行查驗,確保不同文件滿足相應組織機構的審核要求,并鼓勵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指出當前企業信息披露不完善的問題。同時,協調好與地方政府審計部門、證券監管機構、證券服務機構以及媒體的信息溝通,依托外部監督來約束企業信息披露行為。為保證信息溝通的準確性、全面性,企業應開通獨立溝通渠道。最后,規范信息披露流程。企業管理層及時編制定期財務報告草案,并提請企業董事會審議,董事長召開董事會會議對定期財報進行審議,并對其作出適當調整,將修正后的定期財報交于監事會審核。
新審計法的提出與施行,讓高新技術企業健全審計監督機制有法可依。新審計法著重對審計監督職責、審計工作運行進行了修改,要求基于現行審計范圍,將與國有資源資產、社會公共利益相關的管理內容以及國家重大經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納入審計范圍內,并要求被審單位配合審計,充分落實整改責任。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應當在新審計法的指導下,健全現行審計監督機制,同時加強內部審計部門建設,保障其職能的充分發揮。在此過程中,根據新審計法要求,對管理會計的審計范圍進行重新確認,拓展原有的審計內容,并將企業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對接,形成內外審計監督合力。一旦外部審計機構或部門針對企業管理會計工作提出整改意見,企業必須要依法履職盡責,這是新審計法貫徹實施的要求,也是企業提升管理會計工作的需要。
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風險防控不足,是當前高新技術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通過上文的分析,發現即使是如高通、華為、大疆等國際知名大型高新技術企業,也存在信息泄露風險,更不必說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對此,高新技術企業應當注重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強信息化風險防范,為管理會計工作的落實創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由企業決策管理層根據企業內外環境變化進行信息化戰略統籌規劃,并成立權威性的管理組織與專業性的技術團隊,共同梳理當前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確定信息化建設項目方案,方案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管理會計軟件選擇、網絡硬件環境建設、一體化管理平臺建設、方案執行監控等[6]。基于此,改善企業軟件硬件基礎設施,針對不同的信息保密等級劃分用戶權限,并做好網絡安全保護措施。對于管理信息化的運行,一方面完善管理信息化內容,將信息化逐漸滲透于檔案、固定資產、收付款、待辦事項處理等多種管理環節當中,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技術做好信息的收集處理與運用,對信息化建設流程進行動態監控,防范信息化風險。
綜上所述,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在企業推進業財一體化、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然而,當下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問題明顯,并未將其積極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認知層面,企業決策管理者及各部門人員要對管理會計應用有明確認知。制度體系建設層面,企業應著重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完善信息溝通機制,同時健全審計監督機制,以約束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信息化建設層面,企業應從組織機構、軟硬件環境及信息安全等多個方面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風險防控能力,為管理會計工作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鏈接
管理會計,就是成本管理會計的簡稱,是一個管理學名詞。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并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為此,管理會計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并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管理會計實務革新的相對停滯大致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近半個世紀中,管理會計實務性技術方法革新較少,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與財務會計在社會和法律上的主導地位有關。由于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要求按照規定的核算方法和程序提供有關會計信息,再加之早期企業的產品品種比較單一,按財務會計報告規定的程序,對產品實際成本的扭曲程度很低,而追求準確和相關成本數據所付出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報告代價又很高,所以企業傾向于使用與對外報告相同的成本信息來進行內部營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