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 分析基于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在急診四肢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鄒平市人民醫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管理服務,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效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滿意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等候時間、生命體征判定時間和急診診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更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四肢骨折患者急診工作中實施基于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可縮短搶救時間,減少并發癥,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層級護理;鏈式流程護理管理;急診;四肢骨折;搶救效果;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0052-03
骨與關節損傷在創傷中普遍存在,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此類疾病嚴重性和復雜程度增加。四肢骨折是骨折病變的常見類型,可有骨折處紅腫、疼痛及局部壓痛等表現,可導致關節畸形、活動受限,開放性骨折者還會有傷口出血、軟組織損傷的癥狀[1]。對四肢骨折患者來講,急救處理是極其重要的,若干預不到位,不但會加重損傷程度,甚至會因為耽誤最佳救治時機而危及患者生命[2]。常規護理管理對四肢骨折患者進行急救時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可能與該方法針對性不強、缺乏系統性訓練、未形成規范化流程等因素有關?;谧o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是以護理人員的層級為依據安排護理工作,給予患者規范有序的搶救護理,以提高搶救工作的可行性[3]。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探討四肢骨折患者急診工作中實施基于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21年1月就診于鄒平市人民醫院骨二科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4.72±2.56)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5例,外物撞擊17例,高處跌落7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2例,高中24例,
高中以上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5.16±2.24)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31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28例,外物撞擊15例,高處跌落6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9例,高中26例,高中以上14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覍俸炇鹬閰f議書并自愿參與。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病情符合四肢骨折診斷標準[4];②年齡20~70歲。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重要臟器合并嚴重疾病者;③伴隨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方式開展急救工作,注意觀察患者創傷和骨折情況,判斷出血點,搭建靜脈通道,及時輸血以補充血容量,固定骨折端,以免感染,期間適當安慰患者及其家屬,以緩解緊張情緒。
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包括:(1)護理層級劃分。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鏈式流程管理培訓,包括具體內容、實施目的與方法,對四肢骨折急救理論知識、具體操作、人員分配和現場模擬情況予以說明進行模擬訓練時,按照護士長-主管護士-責任護士的順序進行,開展急救操作理論與實踐培訓;完成后由科室主任統一考核,由合格者組成護理小組,參與到護理工作中。(2)急救護理。①接到患者(或家屬)的急救電話后,應迅速分配出診人員,準備并仔細檢查急救物品、藥品與醫療器械,接到急救電話與出發時間間隔時間應控制在5 min內;患者即將到達醫院時,應提前通知,以開放綠色通道,無縫銜接院前急救和院內治療;②由預檢護士將患者送至搶救室,完成初步評估、早期檢查和再評估工作,接診時病情咨詢、初查和分診工作應在30 s內完成,遵循“先搶救后掛號”的救治原則,開啟綠色通道,聯系急診醫師救治;③搶救期間,參與急救工作的護理人員應根據流程站位,護理人員位于最前方,迅速評估病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確?;颊吆粑〞?,予以高流量吸氧,或在醫師協助下進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仔細觀察骨折部位,評估骨折類型和嚴重程度,進行臨時固定,以免骨折端活動引起繼發性損傷;及時清創,以免細菌入侵導致感染或加重感染,固定時松緊適宜,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處理傷口,根據患者骨折情況選擇敷料加壓包扎或止血帶止血,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必要時可予以嗎啡等止痛藥;與醫師和護理人員保持溝通,對急救工作進行指導;小組成員位于患者體側,管理循環系統,搭建靜脈通道,采集血液樣本,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和肝腎功能檢查,予以心電圖和血壓監測,生命體征出現異常變化時,應及時上報,協助主治醫師處理。
1.4?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搶救效果比較:比較兩組患者等候時間、生命體征判定時間和急診診療時間。②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比較兩組患者失血性休克、脂肪栓塞和血管神經損傷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失血性休克發生+脂肪栓塞發生+血管神經損傷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③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根據自制問卷判定患者滿意度,共計100分,由基礎護理、對癥護理、規范操作和護理記錄四項,各為25分,得分越高提示滿意程度越高。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錄入數據,計量資料(搶救情況和滿意程度)以(x±s)表示,組間對比經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以[n(%)]表示,應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等候時間、生命體征判定時間和急診診療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比較,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四肢骨折在急診科室較為多見,可致關節畸形、增加殘疾風險,甚至可能因為合并其他創傷而危及生命安全,需重視四肢骨折患者急救工作,以控制病情發展,改善患者預后[5]。
鏈式流程護理管理是“以人為本,患者至上”的新型護理管理模式,通過對有限人力資源的合理規劃與利用,使得急救工作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提高工作質量,提高搶救效果,改善預后[6-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等候時間、生命體征判定時間和急診診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而表明,在護理層級基礎上開展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可充分提升四肢骨折急救效果,縮短急救時間。原因在于:實施護理層級的鏈式流程護理管理時,護理人員合理站位,護士長對護理工作進行指導,并與醫師保持聯系,緊密銜接搶救工作流程,以準確判定病情,進行循環管理,并維持生命體征,從而縮短相關環節潴留時間;護理小組的組建,使得小組成員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在提供護理服務時規范操作,加強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聯系。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可能為:護理人員進行急救前均接受嚴格培訓,將藥品、物品準備齊全,根據患者病情規范完成各項護理操作;在護理層級基礎上開展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工作,可優化急救工作流程,充分體現人性化理念,如開放綠色通道,接診后迅速應對等,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變情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可減少護理環節中的疏忽和遺漏。觀察組患者對急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在急救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存在異常情況時,及時告知并協助主治醫師處理;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給予止痛藥物,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減少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
綜上所述,基于層級護理的鏈式管理護理流程可提高四肢骨折急救效果,防范并發癥,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梁觀寶,楊明明,葉斌,等.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價值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15):11-13.
[2]楊瀟,李嵐.院前急救處理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18):76,78.
[3]巴雪,裴理輝.鏈式流程護理管理在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3):4354-4356.
[4]譚遠超.實用骨科臨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21-24.
[5]宋琳,張秀偉.62例伴四肢骨折多發傷急救與早期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20,8(12):686-688.
[6]戴愛蘭,林海英,陳瑩,等.鏈式管理模式在院內壓力性損傷預防管理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20,20(10):49-51.
[7]吳柯,潘李芬.鏈式護理流程管理對血液透析室護理質量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5):79-82.
作者簡介:劉杰(1979.10-),女,漢族,籍貫:山東省鄒平市,本科,主管護師, 研究方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