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窟寺是我國重要的文物類型,其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內涵深厚,是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關鍵詞:渭源;石窟寺;保護
為了加強對石窟寺的保護利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全面掌握石窟寺現狀,甘肅省于2020年9月啟動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對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的基本情況、保存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全面調查,擬通過此次專項調查,摸清“家底”,為編寫全國石窟寺名錄和專項報告提供依據,為編制全國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提供參考。本次專項調查范圍為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已登記和新發現的1911年以前開鑿的石窟寺。經調查,定西市境內共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布在渭源(7處)、臨洮(2處)、岷縣(3處)、漳縣(造像1處)四個縣區。現以渭源縣境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馬鹿山石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高石崖石窟和一般文物點門樓寺石窟的現狀為例,對保護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保護意見和建議,以期讓廣大讀者深入的了解渭源境內的中小石窟寺,以及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性。
一、渭源歷史沿革
渭源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是中國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據《禹貢》載:天下分為九州,渭源一帶屬雍州。周、秦時期,渭源為西部以狩獵、采集和游牧為主的戎族的領地。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在北部邊境“筑長城以拒胡”。在今臨洮縣、渭源縣、隴西縣、通渭縣境內,戰國秦長城遺址猶存。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首陽縣,首陽因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齊避居、采薇于首陽山而得名,這是渭源設縣之始。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首陽縣為渭源縣,縣名一直沿用至今,渭源自漢建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二、渭源石窟寺保存現狀
渭源地處古絲綢南路,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僧侶往來傳播佛教。明清時期縣衙設僧會司。據現存碑文、寺院廢址及舊縣志記載,全縣有金、元以來建造的寺、庵40多處。渭源地處隴西臺地黃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嶺地槽西端交匯地帶,屬多回旋構造運動山地,以渭河為界,分南北兩大地質構造類型。渭河以南屬西秦嶺褶皺系,地表形態主要表現為高低懸殊、山巒起伏、山體陡峻、基巖裸露;渭河以北在構造上屬鄂爾多斯臺地,是祁連褶皺系與西秦嶺褶皺系的交接地段,以黃土為主。受地形、地貌等影響,渭源境內的石窟寺主要開鑿在渭河以南,佛寺內主要供奉如來、觀音、菩薩、韋陀、彌勒、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十八羅漢、三清四御等神佛造像,藏傳佛教還供奉有宗喀巴、六臂護神、騾子天王等藏傳佛教造像。由于佛、道兩教長時間相互交融,兩教神像供奉在同一寺院的現象甚為普遍。民間既拜佛、敬神又敬祖,不問是佛是道,凡是靈驗的神佛均有信眾。
渭源馬鹿山石窟為定西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蓮峰鎮首陽山景區內。蓮峰河從山腳下流過,最終匯入渭河。石窟始開鑿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幾代均有修繕,共30個窟,主要分布在馬鹿山大山東崖、大山西崖、大山朝陽洞、四臺東北崖、釋迦庵和皇洞,是定西市境內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石窟群。洞窟形制基本保存完整,個別存在風蝕與剝落現象。窟龕保存了基本的原貌,按其平面形制,分為方形平頂窟和圓券形窟兩類。石窟內主要以龕和佛臺為主,約占全部龕窟總數的83%;按其立面形制分為方形窟、圓券窟等。第20號窟有一尊、第21號窟有三尊未完成的古代塑像,其余各窟除蓮臺、佛龕及柱洞外無其他痕跡。馬鹿山石窟所處位置地質結構整體穩定,局部有裂隙。石窟所在巖位置地質結構整體穩定,洞窟形制基本保存完整,但個別洞窟依然有風化現象存在,窟頂及窟壁局部有片狀脫落現象,如大山西崖2號、4號洞窟內墻壁,大山東崖8號、10號洞窟窟內頂部均有不同程度的風化;石窟大多處在陰濕環境中,易生苔蘚。
高石崖石窟現為渭源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高石崖村,主峰高石崖山體由整塊水巖石構成。頂南側巖石裸露,形似斧削,拔地而起,相對高度100 m以上,遠望石崖高聳,氣勢宏偉,故名高石崖。該寺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廟會。據《甘肅省渭源縣地名資料匯編》,高石崖主峰南側的險崖上,鑿有月牙形洞龕數個,這里曾供奉著趙安土司所敬仰的番民犀牛帶海、六臂護神、騾子天王等神像,屬藏傳佛教的香火地。石窟開鑿于高石崖主峰南側的險崖上,共有6個窟龕,由左向右依次排作1—6號,1—5號開鑿于一條水平線上,6號高于水平線,與水平線垂直距離為2.8 m。始開鑿于明代,歷代皆有修葺,因歷史原因現各窟原塑像、壁畫造像及洞窟前木結構建筑無存。20世紀80年代,信徒們捐資在部分窟前修了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保護建筑。石窟頂部崖體有一長約4 m的豎裂隙。4號窟由于年久失修,墻體下部已殘缺,上部有一裂隙,隨時有掉落危險。2號石窟右側窟沿滲水造成部分現代壁畫松軟開裂。信眾禮佛導致洞窟壁面、頂部油煙污染,2號窟和4號窟尤為嚴重。窟內煙熏痕跡嚴重,整個窟頂被煙熏痕跡覆蓋。
門樓寺石窟位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峽城鄉門樓寺村北約300 m的大殿灣山上,開鑿于清代,共有2個洞窟,均為長方形。兩窟相距約30 m,有開鑿的石階梯相通,石階梯外側置石方柱防護欄。1號窟窟內有方形蓮臺,泥塑3尊,因歷史原因塑像頭部及周圍壁畫被毀,現塑像僅存殘身。2號窟窟內有壁畫殘痕,模糊難辨,內置一佛轎,轎門高約1.2 m,寬約1 m,轎門飾二龍戲珠透雕圖案。20世紀60年代,村民為了保護石窟,用土坯將洞口封住。窟內現存塑像及佛轎的保存對研究該地清代世俗信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石窟寺位于峽谷地帶,山勢陡峭,植被稀少,山體風化嚴重,常有泥石流發生,山上僅有荒草。受引力影響,窟內石質表層風化嚴重;巖體內結構面切割造成裂隙體和危巖體。1號窟洞口塌陷,左側由于巖體滑落,形成巨大裂縫,窟體結構極不穩定,且存在巨大安全隱患。
三、渭源石窟寺的文物價值與保護建議
甘肅省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于一體,代表了中國石窟藝術文化發展的最高峰,素有“石窟藝術之鄉”的美譽。由于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石窟寺受分布地域環境影響,石窟開鑿巖體特征差異顯著,形成了以砂巖、灰巖、砂礫巖、泥巖為代表石窟寺圍巖類型,渭源境內的石窟寺大多為砂巖石窟,不僅印證了渭源是古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也為研究渭源的群眾信仰及定西石窟文化的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針對渭源的石窟寺保護,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近年來,民間信眾集資建設致使部分石窟寺窟內被現代材料覆蓋,看不清原貌。落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實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責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建立健全聯合執法巡查制度,加強巡邏防范,嚴厲打擊損壞、損毀石窟寺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等違法犯罪行為,并且開展石窟寺違規妝彩、涂畫、燃香專項整治工作。
(2)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開展病害治理工作。有關部門要積極開展考古調查與研究,全面深入調查并記錄文物本體信息及相關遺跡,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進一步發掘其歷史價值;制定保護方案,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阻止和減緩病害對窟龕的危害,并且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石窟寺的危巖體加固工程和搶險加固工程。如馬鹿山石窟群地處南部高寒陰濕山區,受雨水和冷凝水侵蝕,大多數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霉菌,如大山西崖3—5號窟后壁,皇洞20號、25號、26號窟頂均有不同尺寸的霉菌。石窟群中大山東崖通往石窟的道路左側為懸崖,部分山體滑坡,雖然已經禁止游客通行,但是滑坡對石窟的穩定性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亟須實施搶險加固工程,全面提升石窟寺保護能力。
(3)要規范石窟寺旅游開發活動,完成中小石窟寺消防、避雷設施的配備。堅持發展旅游以保護為前提,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改善外部環境,完善道路設施。大部分石窟群依山而建,極易遭雷擊,加之氣候溫暖潮濕,窟外有保護建筑,森林茂盛。作為宗教活動場,人們活動頻繁,部分中小石窟寺僅有干粉滅火器,亟待完善添置消防、避雷設施配備。
(4)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有關部門可以成立專門的野外文物保護機構,培養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落實專管機構或專職人員值守,加強石窟寺管理人員的定期輪訓,并積極擴大志愿者隊伍,強化社會參與。經調查,定西市境內除漳縣有文管所之外,其他縣區都沒有成立專門的野外文物保護機構,很多都是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委托縣博物館代管,而縣區博物館由于編制少,工作人員少,還要承擔博物館工作,無法進行長期野外巡查。博物館作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沒有執法權,野外文物巡查中遇到問題,也無法及時解決。渭源縣境內的馬鹿山石窟由渭河源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雖有專人看守,但缺少文物保護方面的專業人才。
四、結語
石窟寺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其體系完整,發展脈絡清晰,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對于展現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有著重要意義。渭源縣境內的石窟寺均為中小型石窟寺,對了解定西市境內石窟寺的修建營造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保護和研究這些石窟寺,能使當地文化有源可溯。
作者簡介
線婷婷,女,1986年10月生,渭源縣博物館文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考古。
參考文獻
[1]渭源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渭源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
[2]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EB/OL].(2021-05-26)[2021-12-15].http://www.gsht.gov.cn/plhtzwgk/fdgk/qtfd/zcfg/202105/ t20210526_940083.html.
[3]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實施方案[EB/OL]//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開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的通知.(2020-10-13)[2021-12-15].http://www.ncha.gov. cn/art/2020/10/30/art_2237_4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