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杰
(德州市第十中學萱蕙校區小學部 山東德州 253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的教學也面臨著新時代下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而新課程也明確提出了要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量感”這一要求,且這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估測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從而才能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加強“量感”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進行生活化的感知以及多層次的體驗,從而才可以逐漸培養學生“量感”這一核心素養的形成[1]。所以對于體驗式教學下的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也逐漸成為了社會各界學者值得研究的中藥課題之一,本文也以此為主題對其展開了相應的探討和分析,旨在為其他教育學者提供些許參考。
基于當前數字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教育教學都充分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以往僅僅只是停留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層面的傳統教育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小學數學這門學科而言,讓學生打好相應的數學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應用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主要目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通常會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對學生數學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學習了相應的數學知識之后,卻無法將其理論知識更好地用于社會實踐中。而在體驗式的教學模式下,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則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因為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對于學生量感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比較、估算、運算等手法來讓學升聰視覺或者觸覺上對物體的長短、高矮以及輕重等指標進行更為直觀的感知[2]。
例如。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需要讓學生背誦和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公式,還需要應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自行進行體驗,讓其在實際生活中用尺子量一量,測一測,從而學生才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感知到每個物體的長度。如此一來,但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感知,從而促進其要更好的發展。由此可見,相較于傳統教育模式下的紙上談兵教學而言,基于體驗式下的小學教學“量感”數學,小學數學教師則更加重視對學生量感的培養,這對于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用實踐能力也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
體驗式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觸覺和視覺來作為相應的核心來展開的,且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通常十分重視對學生“量感”的培養,而這則可以有效推進小學數學的高科創新。所以在小學數學中對學生進行“量感”教育的培養,也是十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一方面,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量感”培養,通常會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用尺子對其進行測量。而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相應的測量工具測量無處物體的長度和寬度的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人是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物體,還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對長度這個概念的具體認知,從而讓其掌握長度這個概念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通常會建立在學生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并且會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線,這對于數學教學模式創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3]。而且在小學數學中對學生進行量感的培養,必須要把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前提和基礎,且學生的實踐探究也可以貫穿量感培養的整個教學環節過程中。由此可見,這種量感培養的數學教學模式也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之處。
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從當前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整體現狀來看,絕大部分教師在數學這門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量感”時,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法較為單一的問題。一方面,一些教師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沒有將現實中的一些物品和理論知識的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展開相應的小學量感培養時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其通常較為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一些實踐知識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將一些數學理論知識很好的應用于社會實踐中。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教師在展開相應的教學工作中,往往把自身作為課堂的主體,而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4]。并且這部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時,往往只是一昧的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的讀,也并未給學生提供一個相應的學習情景和氛圍,而學生則只是被動的接受一些知識的傳授,這并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偏理科性的課程而言,其所涉及的知識點本身就比較廣泛,且很多知識點的內容也較為復雜,大部分數學概念也是比較抽象的。尤其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數學教材和課本中所涉及的數學概念也越來越難理解,很多概念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也導致學生無法對其知識點產生深刻的理解,從而也就會影響到學生量感的培養。而且這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隗w驗式教學模式下,從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量感培養的現狀來看,教師的教學往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且以實際不相符合,這也充分制約著小學生量感的形成。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些度量單位是和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較為貼切的,例如身高、體重等度量單位是和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較為貼切的。但有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在講解身高和體重這兩個知識點的概念時,卻脫離了實際生活來進行相應的講解,也并未讓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對度量單位產生相應的量感[5]。
基于當前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師若想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量感”,就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創新教學模式。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學習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彌補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而且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時,還應當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來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而教師則需要在體驗式教學下,利用正確的方法及時引導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數學思維去感知一些事物。另一方面,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量感”培養時,還應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要在一些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中充分聯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來讓學生理解數學理論知識的內涵。同時,教師也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來展開小學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相應的氛圍中培養其自身的量感。
例如,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千米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意識到千米這個單位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常見,但千米離學生平時的實際生活還是較為遙遠的,所以。很多學生無法對“千米”這個單位進行深刻的認知。因此,教師在展開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就可以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學生創設一個或者多個相應的學習情境。譬如教師可以從“米”這個單位來入手,要充分利用教室內部的多媒體設備和投影儀為學生播放萬里長城、鐵路以及杭州大運河等圖片,從而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猜測他們的長度有多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意識到圖片上的這些長度都是很長很長的,如果用“米”這個單位來表示的話,它的數字則顯得比較大,不太方便,這時教師這就可以引入“千米”這個單位的概念,從而讓學生對這個度量單位產生相應的思考,使其自身能夠建立起相應的度量概念。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若想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量感”,就必須結合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因為小學數學這門課程中的很多數學知識都和日常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通常也可以接觸到很多跟“量”有關的知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對學生展開相應的“量感”培養時,必須要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并要充分聯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物和案例來到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感知“度量”單位的概念。以小學數學青島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中,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這幾個單位量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充分聯合實際生活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對面積這一度量單位形成感性的認識。首先,教師可以告訴學生1平方厘米也就是邊長為1厘米小正方形的面積,而后可以讓學生用三角尺在練習本或紙上畫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可以說出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物體是和這個小正方形的大小相近的嗎?”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各個小組的學生用尺子來測量自己的大拇指指甲,從而讓學生了解手指甲的表面面積為1平方厘米,以此來引導學生對平方厘米這個單位量建立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確1分米就等于10厘米,并讓學生動手實踐畫出相應的小正方形,再引導學生發現實際生活中人的手掌就是接近于1平方分米大小,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平方分米這個概念產生清晰的認知。
每一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而言,其通常都會存在個體的差異性,而且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體驗式教學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時,也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且教師還要積極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能力來為其定制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例如,有的學生對一些較為抽象的數學度量概念很難理解,而有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比較高,使其對于這些度量概念很容易理解。此時,教師的就需要根據這兩類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并且要為學習能力不強,思維水平也有待提升的學生設置一些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讓其能夠更好的的理解一些度量單位的抽象概念。
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教室在小學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一些拓展練習。并且教師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還應當設計一些多元化的練習題,讓學生能夠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感官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量感”。例如,在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分、秒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結束相應的課堂教學后,還應當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課后練習題,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了解這三個單位量概念的基礎上,不斷體驗和感知小時和分鐘的空間表現。譬如,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練習題為:“同學們,你們從家到學校一般要多少分鐘?按小時來計算的話可以換算成幾個小時”?而在課后,教師則可以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測試,讓每個學生都測量從自己家到學校具體需要多少分鐘。而學生在這種練習體驗中則可以從封閉的教學環境中走向開放,且打破了課堂教學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另外,教師還要充分根據班級內部學生的整體情況,積極做好數學綜合活動與實踐活動作業設計和實施,并將抽象的一些度量單位和學生的具體體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際的體驗活動中構建相應的“量感”,以此才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在當前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需求和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特性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有效教學策略,而量感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量感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學應用實踐能力,還可以切實落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從而推動小學數學改革創新的進一步發展。